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虽然“冰川地貌”教材没有单独涉及,但是在必选1《自然地理基础》中的《外力作用》部分用案例提到了“冰川作用”,而且这部分也是过去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我们还是要简单的说说吧。
了解冰川地貌首先肯定是要知道一些和“冰川”相关的知识。
冰川不是水结成冰形成的,这点很重要。冰川是积雪在压力作用下重新结晶成冰形成的,具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冰川是淡水,占淡水总量的68%,是主要的水资源。冰川融水补给也是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之一。
冰川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脉顶部。当然还有另一种分类就是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和大陆性冰川(冷冰川),这种划分我们用的比较少,就不提了。
要想了解冰川,还需要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雪线”,这也是容易考的知识点。
“雪线”严格意义上讲是永久性冰川积雪的下线,所以雪线要在夏季测量。雪线上面是永久性冰川积雪,以下一般是荒漠。雪线是移动的,方向是“冷向低,暖向高”。雪线是冰川的界线,冰川一般发育在雪线以上。影响雪线的主要是气温,纬度越低雪线的高度就越高,冰川的分布也就越高。
我国主要是山岳冰川,至少海拔5000米以上(大致)的高山才有,因此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当然高纬地区的雪线就低了,两极地区的雪线甚至与海平面齐平。
在气温条件都满足形成冰川的前提下,降水就是另一个影响的因素了。坡向不同,雪线的高度可能会不同,所以山顶的雪线往往是倾斜的,相对海拔低的山坡降水多,哈哈,地理累吧。
还要普及一下“冰期”和“间冰期”,研究发现,地球有时候会变冷,有时候会变热,寒冷的时候我们称为“冰期”,两个冰期之间相对温暖的时候则称“间冰期”,成因这里不说了。我们现在就在一个间冰期中,挨着上一个冰期就是著名的“第四纪冰期”,我们又称为“冰河时代”,又想到了那部同名动画片。
第四纪冰期开始于二、三百万年前,结束于一、二万年前。这期间冰川规模宏大,南缘在欧洲到达50°N附近,北美洲更是到了40°N还往南。低纬地区,甚至赤道地区的山岳冰川都发育到海拔较低的位置(借图,不一定准)。由于大量的水被“滞留”在陆地上,所以那时候的海平面比现在的低,据说低130米左右。
所以冰川地貌很多地方都有分布。
我国对于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最早的科学家就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
目前对中国西部有第四纪冰川存在没有异议,而对东部是否存在还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对江西庐山存在质疑。
那如何证明冰川是否存在呢?冰川擦痕就是证据之一。例如我们认为北京西山发育过冰川,是因为1952年在石景山区模式口发现了冰川擦痕,当时被称为“亚洲地质史上光辉的一页”。
八大处公园六处有一块“冰川漂砾”,是李四光在1962年发现的。冰川漂砾就是冰川作用带下来的石块,所以冰川漂砾也是证明冰川存在的依据。
讲了这么多有关冰川的知识,现在言归正传。冰川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是可以移动的,巨大的冰川肯定会对地表产生作用,这就是“冰川作用”,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就是“冰川地貌”。冰川地貌主要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与流水、风等形成的侵蚀地貌相比,山岳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具有陡峭、险峻的特点,常形成刃脊、多面锥体山峰(角峰)、U形山谷。
有很多的自然景观也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最著名的就是挪威的“峡湾”。
冰川沉积地貌,比如冰碛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由冰川带下来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冰碛垄、冰碛丘陵、冰碛堤等等。
如果冰川带下的冰碛物堵塞了河道,当冰川融化后一般会形成“冰碛湖”。
想了想去过哪里有冰川地貌?还是带少20去过的四川省西昌的螺髻山,那里能清晰的看到第四纪冰期遗留下的冰蚀和冰碛地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