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图5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围),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地势总体
A.北高南低 B.四周高中间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
2.冰碛垄的形成
A.与侵蚀无关 B.位于地势平缓处
C.沉积物大小均匀 D.与山谷平行
3.在任--高大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
A.气候逐渐变暖 B.气候逐渐变冷
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持续稳定
【答案】1.C 2.B 3.D
【解析】
1. 从冰碛垄的位置变化发现,形成时间最早(早于24.4万年前)的冰碛垄分布在该地区的东南部(即图中右下角),后来冰碛垄的位置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形成时间离现在最近的冰碛垄(距今约220年)分布在该区域的西北部(即图中左上角)。冰碛垄融化先发生在海拔/地势低(气温相对较高)的地区,说明该区域的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因此C正确。
2. 本题中的冰碛垄又叫冰碛堤,属于冰川堆积地貌的一种,通常在地势平缓处堆积,B正确。冰碛垄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冰川末端位置有波动,侵蚀与堆积作用均会发生,A错误。冰碛垄的沉积物大小不一,由岩块、砾石、粗砂等多种物质组成,C错误。冰碛垄一般呈弧形排列,不与山谷平行,D错误。
3. 冰碛垄的形成原因: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由于冰川中部运动稍快,冰碛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呈向下游弯曲的弧形长堤。所以冰碛垄形成过程中气候持续稳定,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D项正确。
冰川地貌之—终碛垄
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东坡帕卢多冰川终碛垄 ▲
▲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终碛垄
终碛垄通常是冰川相对稳定时期的产物,可以清楚地指示某次冰川作用中冰川曾到达的位置和范围,是冰期划分和冰川进退的重要指标。
——————
摘自《中国冰川图鉴》
冰川地貌之—侧碛垄
天山科其喀尔冰川两侧侧碛垄 ▲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存在冰川冰的侧向运动,由侧向运动带来的底碛、冰面向侧面倾泻滚落的表碛连同位于冰川侧面的冰碛共同堆积而成的冰碛地形为侧碛垄。
▲昆仑山东段阿尼玛卿山哈龙冰川侧碛垄
侧碛垄表现出坡度陡峻,两坡不对称的特点,内坡陡峻,而外坡稍缓。侧碛垄向上可达冰川平衡线附近,向下可与终碛垄相连。在谷地中不同高度保存有多列侧碛垄,系多次冰川作用所沉积,是相对冰期划分重要的依据之一。
——————
摘自《中国冰川图鉴》
地理 研究 过程 图示
有逻辑 有思想 有机制 有响应
在绒布河谷上游东部侧碛垄坡面上,观察到冰碛土柱发育程度有明显差异。在侧碛垄的一些部位土柱林立,成群出现;而另外一些部位土柱整体矮小,而且分布零散,其坡面较缓。因此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地貌演化过程,将冰碛土柱的发育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
(1)孕育期。冻融作用使得冰碛物的结构松散发生变化,流水侵蚀坡面,在坡面形成深度不等的沟壑,其中也有降水的溅蚀作用,在侧碛垄坡面的一些位置可以观察到冰碛土柱的雏形。
(2)成熟期。坡面冻融作用继续,沟壑日渐加深,冰碛物受重力作用,产生以散落为主的崩塌作用,冰碛颗粒不断沿坡面向下作滚动或者跳跃式地连续运动,土柱高度不断增加,开始在侧碛垄剖面上成群出现。
(3)消亡期。斜坡底部堆积大量散落岩屑,成岩屑裙或者是岩屑坡,土柱遭受冻融作用,山谷风的不断侵蚀,高度渐减,直至成为新的坡面,后期有植被覆盖。成群的土柱消失,在坡面上偶见单个的土柱存在,分布稀少。
冰碛土柱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地貌过程,它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图11的示意表示出来。在图11(a)中,古冰川侧碛垄斜坡由于降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发育了一系列沿着坡面的冲沟;图11(b)中,冻融作用使得冲沟两侧的冰碛物变得松散,顺着侧碛垄坡面的山风夹杂着细小的沙砾不断侵蚀着流水切割开的冲沟,冲沟深度不断变大,形成了一组组高度不一的土柱;图11(c)中,当坡面底部堆积空间已达最大值,冰碛土柱的高度也达到一个最大值后,此后逐渐降低。侧碛垄坡面及土柱上侵蚀下来的冰碛物在坡底堆积形成坡积裙,土柱高度降低直至消失,坡面底部的堆积空间不断减少,直至坡面稳定。
据此,对统计的30个冰碛土柱的高度根据其高度划分出3个等级:H≤5m,5个;5<H≤10m,17个;H>10m,8个(H为土柱高度)。
通过计算可知,H>5m的冰碛土柱占所有测量土柱的85%以上,结合测量处坡面土柱发育的情况,可以确定该处土柱已经处在其发育周期的成熟期。此外,在绒布河谷东侧碛垄靠近冰川末端的上部坡面和靠近河流下游部分的坡面上可以分别观察到孕育期和消亡期的冰碛土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