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碛垄的形成与判读冰川作用波雅藏布流域地貌演化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问题的提出

地貌形成过程类问题历来是浙江高考选择题的高频考点。近日试题中出现对于冰碛垄形成过程问题。什么是冰碛垄?形成机制是什么?如何判断冰碛垄的形成先后顺序?冰川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本文主要内容

①试题呈现与解析

②冰碛垄的形成与判读

③波雅藏布流域地貌演化

④典例剖析

全文共3488字,阅读大约需要n分钟

试题呈现与解析

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岗状弧条形堆积物,是古冰川停滞位置的重要标志。下图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某河谷一侧的地质剖面示意,甲处有村落分布。完成1、2题

▲第1-2题图

A.从东北向西南,P1P2P3

B.从东北向西南,P3P2P1

C.从西北向东南,P1P2P3

D.从西北向东南,P3P2P1

2.在甲处村落选址,考虑的最主要自然条件是

A.地形平坦             B.避免洪灾

C.建房方便             D.热量较优

答案

1.D   2.D

解析

1题:(如下图1所示)1冰碛垄“呈垄岗状弧条形堆积物”,沿河谷条带状展开,因此其走向与河谷方向平行,与剖面垂直,2.冰川走向与河谷方向平行,因此与剖面垂直,排除A、B;3观察图中冰碛垄相互位置关系,P3被P2覆盖,因此P3先形成,此后可能经历内力抬升,P2时期冰进时其沉积物覆盖于P3之上。

2题:1.结合题干“青藏高原”大尺度背景,该地区聚落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热量。

tips:1.第一小题难点在于题干信息有限,以及对冰碛垄地貌的认识不足;2.第二题易错选A项,学生易忽略大尺度背景,仅考虑阶地地貌特点,而图片材料吸睛能力强、易忽略文字材料也是出现错误的一个重要因素。

冰碛垄的形成与判读

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常见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形成过程

判读方法

(1)侧碛垄:走向往往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与谷地走向平行。堆积物越接近河谷(冰川主体),年代越新。(如图4所示)

(2)终碛垄:其走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大致垂直。随着冰川消退,先形成的沉积物距冰川源头较远,海拔较低;后形成的终碛垄接近冰川主体。若发生冰进,则冰碛物将被侵蚀。

波雅藏布流域地貌演化

通过相关资料搜集,在兰州大学谢金明的博士毕业论文中找到与原题相似度极高的剖面图(下图5)。下文将结合该文章(参考文献[2]),分析波雅藏布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图5 波堆藏布江主谷河流阶地和湖相沉积剖面;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isotope Stage)|

区域地质地貌

波雅藏布江为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是帕隆藏布江中段北侧最大支流(下图6),流域内山峰海拔多在6000m以上,最高峰则普峰海拔6364m,最低点位于波堆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的汇流处,海拔2650m,流域内垂直高差约3700m。

从板块构造观点看,藏东南处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东北结合部,同时东侧又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即位于三大板块的交汇地带。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藏东南地区形成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和拉萨地块、南迦巴瓦地块间的极端接触,孕育了多条弧形缝合带和大型断裂。

选择波雅藏布江流域主谷白玉-林琼段为研究对象,该区域河谷地貌分布如下图7、图8所示,该区域的主要地貌特征包括:1.冰碛垄主体沿主谷平行展开,临近河道处年代较新,在白玉沟段冰碛垄走向与河道垂直;2.河谷主要发育3级阶地;3.T1阶地剖面下部的湖相沉积不见底,剖面上部则覆盖有数米至十余米的河流相或泥石相沉积。

▲图7 波堆藏布江主谷白玉至许木段河谷地貌分布|

▲图8 波堆藏布江主谷白玉-林琼河谷段地貌图|

演化过程

结合图4与下图9剖面特征,将该剖面形成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下文将详细阐述。所用年代为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isotope Stage,MIS),将现代标记为MIS第1阶段,数值越大年代越早。

第一阶段:冰川沉积形成冰碛垄

(1)距今506.3±60.4ka,青藏高原构造抬升与全球冰期气候变化,形成波堆藏布江高谷肩上最的冰川沉积(MIS12)。

(2)距今58.7±3.6-64.6±3.9ka之间,可能由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减弱导致的气温下降,形成MIS4冰碛垄。

(3)约20-21ka,即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MIS冰碛垄,对应气候背景气温要比现在低6.3-7.8 ℃。

第二阶段:冰川堰塞湖的形成与溃决

(1)约14-15ka,即末次冰期冰消期,白玉沟冰川主体前进至主谷并堵江,形成白玉-林琼古冰碛堰塞湖(见下图10),并堆积大量湖湘沉积物。

(2)约6ka之后古湖溃决,河流侵蚀、搬运带走部分堰塞湖沉积。(见下图11)

第三阶段:河流阶地的形成

距今约3-5 ka 和约2.6 ka 发生流水下切侵蚀,形成了两级主要阶地(见下图10)。对应全新世晚期的气候波动。

典例剖析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区物质输运形式主要包括冰川运动、滑坡和泥石流运动等。位于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帕隆藏布流域,在末次冰盛期,冰川运动占主导,形成众多冰碛垄(坝);在全新世,气候转暖,滑坡和泥石流运动占主导,形成众多滑坡体与泥石流堆积扇体。流域内的波密县卡达沟(海拔2667~5968米)为一典型的冰川泥石流沟,毗邻G318国道(建在泥石流堆积扇上),每年6-9月公路的运营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流域地质灾害分布(上)和卡达沟流域地理位置(下)。

▲第3题图

(1)从河谷坡向的角度,分别说出主河沿岸冰碛垄、滑坡和泥石流堆积扇体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简述流域内冰碛垄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卡达沟口发育有典型冰川泥石流堆积扇的原因。(8分)

(4)推测卡达沟冰川泥石流堆积扇对其上游主河河谷形态的影响。(4分)

(5)指出6~9月G318国道卡达沟段受到的自然威胁,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6分)

答案

(1)冰碛主要分布在河谷的南坡(阴坡)(2分);滑坡和泥石流堆积扇体主要分布在河谷的北坡(阳坡)。(2分)

(2)在未次冰盛期,冰川沿沟谷向下运动,侵蚀搬运碎屑物(2分);在河谷南岸形成垄状冰川堆积体(2分);到全新世,气候转暖,冰川消退,形成冰碛垄(2分)。

(3)卡达沟海拔高,冰川发育程度高;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汇水面积大;沟内多冰碛物,为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同时降水多,流水作用强;在沟口水流流速减慢,冰碛物堆积等。(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4)冰川泥石流堆积扇在主河河道形成堰塞体(2分);河流水流减缓,下蚀减弱,泥沙沉积,河道变浅、变宽等(2分)。

(5)滑坡、泥石流、洪水等。(任答一点得2分)

防灾减灾措施:在沟口筑坝拦截;建设固沟、护坡等工程措施;在物源区加强气象监测,及时预报和预警等。(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析

(1)题:读图。

(2)题:塑造冰碛垄的外营力为冰川作用,表现形式为沉积作用。结合材料信息“在末次冰盛期,冰川运动占主导,形成众多冰碛垄(坝);在全新世,气候转暖……”进行合理表述。

(3)题:审题关键词“发育”、“典型冰川泥石流堆积扇”,塑造堆积扇地貌的外营力为流水作用,表现形式为沉积作用。从物质条件考虑冰碛物的来源;从动力条件考虑,冰川侵蚀、沉积作用带来冰碛物,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堆积扇。

(4)题:冰川泥石流堆积扇在主河河道形成堰塞体;堰塞体有拦水拦沙的作用。

(5)题:自然威胁主要来自自然灾害,该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大类型。

THE END
0.【地理动画】冰碛垄,是如何形成的?#羊羊地理#手绘动画#高中地理#【地理动画】冰碛垄,是如何形成的?#羊羊地理#手绘动画#高中地理#自然地理 该网站使用了框架技术,但是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框架,请升级您的浏览器以便正常访问。【地理动画】冰碛垄,是如何形成的?#羊羊地理#手绘动画#高中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2024高考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9;914@d332<13A7;40nuou
1.都是冰川地貌,鼓丘和羊背石咋区分呢?这些地表松散物以及从山坡崩落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向下运动。在地势低平处,或是遇到阻挡,或因冰川消融,这些冰碛物在地表发生堆积,就形成了各种冰碛地貌,包括冰碛平原、冰碛丘陵、冰碛垄、鼓丘等。 可以看到,鼓丘是一种典型的冰川堆积地貌,由大量的冰碛物积聚堆叠而。鼓丘出现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总是成群地分布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9;914@d332=7:>735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