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这篇论文旨在研究黄河下游平原自上一次冰期消退以来古湖泊的年代、分布和形成机制。研究通过光释光(OSL)和放射性碳(14C)定年技术,结合粒度、色度和磁化率分析,揭示了黄河下游平原古湖泊的演化历程及其与气候变化、河流改道和海平面上升的关系。
湖泊作为地质历史的敏感指示器,对于理解区域对地貌变化和气候波动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下游平原(LYR)自上一次冰期消退以来,湖泊的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河道迁移、沉积物供应和人类活动。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湖泊或局部湖泊系统,缺乏对整个区域湖泊演化的系统性研究。
研究选取了黄河下游平原的三个岩芯(HC5、NC2和JNZK1),利用光释光(OSL)和放射性碳(14C)定年技术确定其年代。通过粒度、色度和磁化率分析,对沉积相进行表征。研究共收集了100个已发表的湖泊沉积物年龄数据,通过概率密度函数(PDF)分析,进一步约束了湖泊沉积物的终止时间。
OSL和14C定年结果:三个岩芯的上层湖泊沉积物形成于4.9–2.4千年前。通过与100个收集到的湖泊年龄的PDF分析对比,研究将下层湖泊沉积物的终止时间约束在约9.3–6.3千年前。结果显示,自上一次冰期消退以来,黄河下游平原的湖泊演化经历了几个阶段:20–12千年前偶尔形成湖泊,12–6千年前首次广泛湖泊发育(9–6千年前达到高峰),6–5千年前收缩,5–3千年前再次广泛湖泊扩张,3千年后湖泊系统普遍退缩。
沉积相分析:通过粒度、色度和磁化率分析,研究将沉积相分为三种类型:河漫滩、湖泊和河道。河漫滩沉积以粉砂为主,湖泊沉积以粉砂和黏土为主,河道沉积以细砂为主。
湖泊演化的时间框架:研究揭示了黄河下游平原自上一次冰期消退以来湖泊演化的详细时间框架。湖泊在12–6千年前首次广泛发育,随后在6–5千年前经历了一次收缩,5–3千年前再次扩张,3千年后普遍退缩。
湖泊演化的驱动机制:湖泊的形成和演化与气候变化、黄河河道迁移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气候变化通过影响降水和温度,直接影响湖泊的水位和面积。黄河河道的迁移改变了区域地貌,导致湖泊的形成或消失。海平面上升通过改变陆架地貌,影响了湖泊的发育。
区域对比:通过对黄河下游平原四个关键区域(白洋淀、宁晋泊、平原和小清河)的8个岩芯和9个剖面的对比分析,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湖泊沉积物的交替发育模式,反映了自上一次冰期消退以来湖泊和河流沉积相的交替发展。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地质学方法,揭示了黄河下游平原自上一次冰期消退以来古湖泊的演化历程及其驱动机制,为理解区域地貌变化和气候波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