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一、冰川的刨蚀 (exaration)
1. 挖掘作用(sapping):冰的巨大压力把基岩压碎并掘起带走的作用。裂隙发育更有利于挖掘;冰床基底突起易被挖掘。
2. 磨蚀作用(abrasion):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块,在运动中与冰川一道对基岩与谷底进行刮削,其本身也被磨蚀。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 积雪的半圆形洼地。通过挖掘而加深;高度在雪线附近。冰川冰在底部流出,易产生雪崩,是登山的危险地带。
2.鳍脊(kuife-edge crest)(刃脊)与角峰(horn peak)前者是冰川的分水岭;三个以上冰斗的溯源侵蚀便形成角峰(如珠穆朗玛峰)。
冰斗、刃脊、角峰示意图
3.冰蚀谷: “U”形谷(U-type valley)。山谷冰川被挖掘、磨蚀形成的谷地。冰川消失后才可以看到。谷底、谷坡可见冰川摩擦的痕迹。
4.冰悬谷(hanging valley):支流冰川侵蚀慢于主流冰川而形成。二者会合后,支流冰川谷底高悬于主流冰川谷底之上。
5.羊背石(sarsen stone): 流动的冰川冰磨蚀基岩,形成椭圆状的小丘,貌似羊背,称之。其长轴平行冰川流向,冰川从缓坡向陡坡流动。如庐山的羊背石。
三、冰川搬运作用
1.搬运形式: 推运、载运(冰山搬运)
2.产物:底碛A、侧碛B、内碛C、表碛E、中碛D 表碛是两侧山上崩塌落下的碎屑中碛是两个冰川汇合后相邻侧碛的合并体,位于大冰川中间。
3.冰川搬运与流水搬运的区别(1)搬运物边角在搬运中难以被改造;(2)大岩块(漂砾(drift boulder) 能被带到深海区沉积。
4.冰川沉积的原因与冰碛物特点1.冰川沉积的原因:冰融2.冰川沉积的产物:冰碛物(moraine or till)3.冰碛岩:冰川融化后卸载堆积而成的岩石。
四、冰积地貌 (glacier geography)
1. 冰碛丘陵(hill):冰融后,底、中、侧碛合并成一个丘陵状起伏堤体,也称为基碛。
2. 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冰川冰行进途中挖掘基岩形成的碎屑,顺冰川流向分布在冰川的两侧,形成似河流阶地状的山谷冰川侧碛,称之。它平行冰川流动方向。数条侧碛堤则表示冰川面下降数次。
3. 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冰川碎屑物在冰川前缘堆积而成的堤状体。◆为冰川补给与消融的平衡部位(交接带);大陆冰川者高30~50m,长数百千米;山谷冰川者高几十到几百米,长数百米。
4. 鼓丘(dune):大陆冰川终碛堤内形成的椭圆形冰碛物高地。可具基岩核心。迎冰面坡度缓,背冰面陡。
五、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1.冰水沉积物:冰川融化后的水流如乌鲁木齐河经过搬运、堆积而成 的沉积物;固结成岩后则称冰水沉积岩。具有层理和分选性。
2.冰水扇 (outwash fan):指终碛前缘无固定河床的细小水流形成的扇形沉积物。
3.季候泥:冰水入湖时形成的纹层状堆积物 (varve)。层理细而薄,一年一轮回,如同树木年龄,可计算沉积时间。夏季碎屑粗、氧化强、色浅;冬季碎屑细、氧化弱、色深。
4.蛇形丘(esker):在冰水作用下,冰川底部融化隧道中的冰碛物被冲刷、搬运、堆积而成的砾石粗砂高地。发育在大陆冰川区。其特点是两个坡对称、坡陡,呈狭长而曲折状延伸。北美蛇形丘长达400km。
第一部分 流水作用
一、流水侵蚀作用
1. 侵蚀作用:是流水破坏地表物质,使它脱离原位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的方式有两种:
2. 流水机械侵蚀方式有两类:
(1)片状(面状)侵蚀:即降雨或冰雪融水在分水岭或倾斜的坡地面上产生的薄层流水对地面的侵蚀,其结果是使地面高度均匀地降低。
(2)线状侵蚀:降雨或冰雪融水在固定的沟谷或河谷中,对沟床或河床进行侵蚀。其侵蚀形式又有以下三种:
二、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搬运方式有四种:
1. 推移:一般颗粒粗大而较重的砂砾,在水力推动下,沿着床底滑动或滚动前移。搬运能力的大小,是以砂砾的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来计算。
2. 跃移:是颗粒中等大小的砂砾,在床底与水流之间的跳跃式前进。
3. 悬移:
4.溶解质搬运:是指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后,成为溶解质被水带走。
三、堆积作用
1. 堆积作用是当流水的流量减小,或流速减慢,或含沙量增加时,搬运能力受到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积。
2. 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
第二部分 片流作用与片流地貌
一、片流作用
片流作用
1. 气候因素:
2. 地形因素:坡度和坡长分别影响流速和流量,它们两者都是侵蚀力的主要因素。
3. 岩性因素:
4. 植被因素:植被对地面具有保护作用,可拦截雨水,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
5. 人为因素:人为长期对森林草地的破坏,加上耕作方式不合理,以及开矿、取石、修路和工程建筑后水土保持不当等也会对片流产生影响。
二、片流地貌
1. 侵蚀坡面:片流对山顶和山坡进行层层剥蚀,山坡因此后退,山顶高度降低,但这种侵蚀十分缓慢的。被侵蚀的坡面成为光坡或细沟。
2. 浅凹地和深凹地
3. 坡积裙
第三部分 沟谷地貌
一. 沟谷流水:是一种暂时性的线状流水,有着固定的流路。
其水文特点有:
二. 沟谷流水的生成:
三. 沟谷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在山坡和山麓地带作用时,不同的部位其作用方式和强度不同,因而产生三种地貌:上游为集水盆、 中游为沟谷、下游为扇形地。
(1)沟谷: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长形谷地,它是浅凹地或深凹地上的片流汇集后,沿土层裂隙下蚀而成。横剖面 呈“V”形。沟谷的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
(2)集水盆:是沟谷源头扩大后的小盆地,其生成与沟头集水量增大有关。该处水量较多,下蚀也较深,引起沟头三面的迅速侵蚀,扩大成为盆地状。
(3)扇形地(洪积扇):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堆积物来自集水盆及沟谷两侧的侵蚀。形成与沟口水力减弱有关。大型扇形地堆积物的分布较有规律,由扇顶至边缘分为三个沉积相带:
第四部分 河谷地貌
一、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要素组成。
1. 嶂谷:是河流发育初始阶段的谷地,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此时河流深切谷地,谷形狭窄,两坡几乎垂直,谷底只有巨大的砾石堆积。
2. 峡谷:又称“V”形谷,由嶂谷进一步演变而成,此时河谷谷底狭窄,中上部比较宽阔,河床的纵比降很大,水流 湍急,多险滩、瀑布和瓯穴,河流下蚀作用强。
3. 河漫滩河谷:“V"形谷发展而来,此时下蚀作用减弱,以侧蚀作用为主,谷底扩宽,堆积加强,产生了细颗粒的泥沙 堆积物,形成河漫滩。
4. 成形河谷
二、河床地貌
(一)河床剖面形态
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
1. 浅滩:
2. 深槽及瓯穴:是河床中的深洼河段,由地壳下降、急流或旋涡流侵蚀而成,深槽与浅滩往往交替分布,使河床变得起伏不平。
3.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岩层或岩脉,多发育在瀑布的下方,受跌水的冲击及旋涡流作用,岩石易被冲蚀,加上瓯穴里的旋涡流挟带着砾石进行磨蚀所致。
(二)河床平面形态
河床平面:形态有顺直河床、弯曲河床、分汉河床和游荡河床等。河床形态与水动力的作用有关。
1. 顺直河床:是弯曲率为1.0-1.2的河床,弯曲率是指弯曲河床 两点之间的长度与 其直线长度之比。
2. 弯曲河床:是弯曲率大于1.2的河床。如果弯曲率很大时,称为 曲流河床。如长江的上荆江和下荆江, 弯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单向环流作用。
第一,当水流经过微弯河床凸岸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产生水面横比降和 横向压力,其作用方向指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至水底相同。
第二,由于离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与横压力相加后产生的合力方向表现为表层向着凹岸,底层向着凸岸。
第三,水流随着合力方向而运动,表流流向凹岸,底流流向凸岸,于是构成单向环流,由于它发生在弯道,又称弯道环流。
第四,单向环流与河流的纵向流水结合起来,构成螺旋形环流。
第五,单向环流中的表流及其下降水流射向凹岸,流速大,侵蚀力强,使凹岸后退。当表流下沉时,冲击力 大且指向河底,使河底冲深,形成深槽。
第六,环流下部的底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造成凸岸堆积,形成边滩。上、下游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 河段,因上升流而堆积成河心浅滩。
第七,在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前移之下,原来微弯的河床变成弯曲河床。
3. 分汊河床:是河流中形成的心滩或江心洲导致的河床分汊。其中江心洲处发育的分汊河床比较稳定,汉汊固定。
4. 游荡河床(网道河床):属分汊河床的一种,但汊道极不稳定,汊道随着心滩的变化而随时改变,终年摇摆不定,摆幅每天可达百米以上,每次长达5-6km。
(三)河漫滩地貌
1.河漫滩
2.河漫滩类型有三种:
1). 河曲型河漫滩:是在弯曲河道上发育的,其形成过程主要有:
2). 汊道型河漫滩:即具有二元结构的江心洲。该类河漫滩的特点是洲头高于洲尾,两侧多由砂堤环绕。
3). 堰堤型河漫滩:发育在顺直河床的两岸。洪水期河水泛滥,两岸不断堆积淤高,形成具有向岸外微倾的河漫滩,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内可分为三带:
(四)河流阶地地貌
河流阶地地貌:是河谷坡麓的一种阶级形地貌,阶地主要由 阶地面和 阶地斜坡两要素组成。
1. 阶地的成因
(1)地壳上升
(2)气候干湿变化
(3)侵蚀基准面下降
如冰期海水体积减小,基准面海面下降,引起河流下游的河床纵比降增大,河流下切作用加强,从而造成阶地。
2. 阶地类型
(1)侵蚀阶地:由基岩组成,有些侵蚀阶地也有薄层的河流堆积物覆盖。该类阶地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堆积阶地: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按各级阶地堆积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分为上叠阶地和内叠阶地两种。
(3)基座阶地:组成阶地的物质上、下部不同,上部为河流堆积层,下部是基岩。表示河流后期的下切强度大,深入到基岩内部。
(4)埋藏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因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被后期的堆积物覆盖而不显露于地面的阶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第五部分 河口地貌
一、三角洲位置
三角洲发育于河口区,它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地带。在这里两种水体互相混合,发生 泥沙堆积和 化学絮凝。河口区的范围具体划分为三段:
1. 近河口段:
2. 河口段:河口区的中段,上界为潮流界,下界为河口口门,也是洪水期的咸水界。
3. 口外海滨段:
二、三角洲形成条件
1. 河流动力减弱
3. 海洋动力较弱
海洋动力包括波浪、潮汐和沿岸流,海洋动力作用弱,泥沙易于堆积。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海滨水浅对波浪和潮汐均有消能作用,造成较为安静的沉积环境,有利于三角洲的生成。
三、三角洲类型
按其生成的主要作用力可分为三类:河流型、波浪型和潮汐型。
1. 河流型三角洲:发育在河流作用力较强,来沙丰富的河口区,发育岀的三角洲主要有扇形三角洲和鸟足形三角洲。
2. 波浪型三角洲:三角洲发育在波浪作用强烈的河口区,河口前缘堆积大多数经过波浪的侵蚀、搬运和改造,形成大致与海岸平行的沙坝,其中河口附近堆积较多,造成向海突出的尖头形或弓形三角洲。
3. 潮汐型三角洲:潮汐作用强烈的河口,三角洲发育较慢,形成洲岛形三角洲,它由一系列与潮汐通道大致平行的长形沙岛和指状沙脊组成。
四、三角洲沉积结构
根据三角洲不同地段的水动力、沉积物和生物组合等特点,可划分出三个沉积相,代表不同的沉积环境。
1. 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的成陆部分,以河流作用为主,堆积物具有陆相特征。由于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物类型较多,岩相变化大。
2. 三角洲前缘相:是三角洲的水下斜坡部分,在河、海作用相当的环境下堆积而成。颗粒稍粗,以黏土质粉砂为主,有时夹黏土层或粉砂层。有薄斜层理及波状层理。
3. 前三角洲相:位于波浪基面以下,距河口最远。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物最细,主要是黏土及淤泥,富含有机质淤泥及海 相生物化石,具有水平层理。该层往往是石油的生油层。
第六部分 流水地貌演变
一、分水岭的袭夺
1. 河流劫夺:是河流分水岭移动的结果。侵蚀较强的一侧分水岭便向另一侧移动,结果侵蚀力强的一侧河流切过分水岭,伸入相邻流域内,甚至把该流域的河流上游劫夺过来,造成劫夺现象。
2. 由河流劫夺的造成的劫夺地貌有:
二、流水地貌的发育演变
1. 地理循环论:
2. 地形分析与坡面发育理论
(1)德国地貌学者彭克于1924年提出的理论。主要观点是:
(2)彭氏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3. 流水地貌阶段发育论:该理论是由我国地貌学家曾昭璇提出的。主要论点是:
地貌的发育是由三种流水动力,在三个阶段进行作用,并取得相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