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形:在小尺度范围(数米至数公里)内,对局部气候环境有显著影响的相对微小的地表形态。
微气象:某一大区域的局部地段,由于地形、位置、坡向及温度、湿度等出现特殊变化,造成有别于大区域的更为特殊且对线路运行产生一定影响的局部气象区域。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气象要素空间分布出现异常剧烈变化,但这种异常不足以改变由大尺度天气系统决定的基本气候特征。
电网微地形、微气象的一般类型:
(1)垭口型:在绵延山脉中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受狭管效应影响,垭口具有风速流畅、风速较周边明显偏大的特点。通常,随着垭口收缩程度增大风速增大,对覆冰有增幅作用。当输电线路处于垭口或横跨垭口时,将导致风速增大或覆冰量增加。一般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垭口宽高比小于10大于1时,对线路气象条件影响相对较大。
(2)峡谷风道型: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且谷地较为顺直、距离较长。平面图上表现为“两山夹一槽”形态,横截面为“V”形。在山谷地形两侧有较高的山岭,若气流不受两侧走向近乎平行的连续山岭阻挡,并且谷口正迎冬季主导风向时,气流集中从风口流过,因狭管效应使得风载荷增大,形成峡谷风道地形。随着风日收缩程度增大,风速增大,对线路风荷载、覆冰均有增幅作用。
(3)马蹄型: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谷地。谷中因受四周山体屏障,接收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升温慢。尤其向北敞口的山谷,冬季寒流入侵时大量气流在此堆积,易导致严重覆冰现象。
(4)地形抬升型:平原或丘陵中拔地4)而起的突峰或盆地中一侧较低另一侧较高的台地及陡崖。当湿度较大的冷空气沿山坡强制上升,因地形抬升作用发生绝热膨胀,气温降低,过冷却水滴大量析出,在顶部或台地上形成云雾形成严重覆冰现象。相对高差越大,地形抬升越突出,输电线路覆冰越重。
(5)高山分水岭型:分水岭由两个坡向相反的斜坡相遇组合而成的呈条形脊状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态。在突出开阔的山顶,高空强劲的气流不受周围山脉阻挡,风速较大。当山脊与冬季主导风向有较大角度,气流被山前的坡地抬升后在山顶处集中流过,风速、湿度增大,覆冰更严重。
(6)水汽增大型:临近、跨越水体(湖泊、水库河流等)或位于水体下风通道的水汽聚集区,当寒潮入侵时该地区输电线路易出现覆冰现象。水体的水汽影响范围与水体大小、距离等有关。
(7)迎风坡背风坡:迎风坡是山岭迎风方向气流能受到一定程度集中的坡地,迎风坡地形风速流畅,风速偏大,迎风坡越接近山岭,风速一般越大,覆冰一般越严重。背风坡则是山岭(脊)背风方向气流能受到一定程度扩散的坡地,风速受到地形不同程度的屏蔽影响。背风坡地形风速偏小。
8)复合型:多种微地形特征(如大型水体+迎风坡)或微地形与特定下垫面常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形成复合微地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