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地理冷到滴水成冰!容易致灾的冻雨,到底是种什么“雨”地理视角看冰川!附相关地理试题作用大部地区

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明显

昨日

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

贵州中北部、湖北东南部

湖南中部等局地出现冻雨

受寒潮影响,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出现冻雨 图/刘德灿

中央气象台预计

今天

贵州中部、湖南西部等

海拔较高地区将出现冻雨

冻雨是怎么产生的?

又该如何防范冻雨?

这组九宫格讲得明明白白

↓↓↓

冻雨来袭

外出请注意交通安全

冰川又称冰河,是地球上高寒地区沿地表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广泛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在除了澳大利亚以外的其它各个大陆都有冰川分布,它们所储存的淡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75%到85%。

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粒雪又重新结晶,变成更紧致的粒状冰;粒状冰进一步受压,孔隙基本闭合,历经数年到数十年形成了一种浅蓝色的物质,冰川冰。

当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冰川便诞生了。

因为水分子容易反射蓝光,空气越少,年龄越大,冰川会越来越蓝。

高纬度地区,冰川甚至可以延伸到海洋中。一些大冰块掉下来之后漂浮在海面上,形成冰山。

在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每天都可以看到巨大冰块哐哐哐往海里掉

冰川类型

极地冰川

极地冰川也叫大陆冰川或冰盖(continental glacier或ice sheet),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几乎覆盖了全球10%的陆地面积

高山冰川

高山冰川也叫阿尔卑斯式冰川(Alpine glacier),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区,是许多河流的源头

高山地区形成的冰川叫做山麓冰川。被叫做冰斗的地方,经常发生雪崩。

随着冰川规模越来越大,最终会把山脉,甚至整个大陆全部盖住,形成大陆冰川,也叫冰盖。

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南极洲东部的冰层厚4267米。

冰川移动的路上还顺便把碎石头拔起来带走。

可以把挪威的石头快递到英国去,还能把石头们亲亲抱抱举高高。

这是挪威奇迹石,冰川在挪威留下很多千奇百怪的石头

冰川地貌

侵蚀作用和侵蚀地貌

一、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冰川首先是地表的塑造者,作为一种流动的固体,冰川可以劈山裂石。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冰斗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陡坎。冰斗的岩盆的最低高度代表发育冰川时的雪线高度。刃脊和角峰是冰斗演化的结果。

冰川在山坡上不断刨蚀,形成围椅状的洼地,是为冰斗。

冰川消退后,冰斗内往往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在两个相邻的冰斗之间,岩石通常被侵蚀得很薄,形成狭窄的山脊。由于它很像锋利的刀刃,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刃脊。

冰斗继续侵蚀,数道刃脊狭路相逢,就形成了险峻的角峰。喜马拉雅山脉也有很多典型的角峰,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冰蚀槽谷

冰川期也并非持续稳定的寒冷,仍有冷热的交替。当温度升高时,冰川开始部分消融,结构变得不太稳定,破碎的冰山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动,将岩床磨出一条条巨大的U型槽谷,我们将这种过程称为冰川的磨蚀作用。同时在相对温暖的时期,水也会侵入岩床,结冰后体积膨胀,反复冻融之后使岩石松动,并随着冰川的移动将之搬离,这一过程被称为冰川的拔蚀作用。冰蚀槽谷的形成,是这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切割V形河谷而成,但两者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①平面形态河谷弯曲,槽谷平直;槽谷一般表现为中上游宽,下游窄 。

②横剖面河谷V形,槽谷U形

③纵剖面河谷为圆滑曲线,槽谷为陡缓交替的阶梯状

太白山冰川槽谷

3.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气候变暖,冰川撤退,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峡湾。挪威海岸有一个峡湾长达220千米,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的峡湾深度达1288米。

世界上最深的峡湾是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峡湾,有1288米深。

挪威集中了世界大部分峡湾,西海岸也成为世界最曲折的海岸线。

4.羊背石

(1)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2)特点:

①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

②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

羊背石

冰川沉积和冰碛地貌

一、冰碛物

1.冰碛物: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

2.冰碛物的基本特征①冰碛物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松散,大小悬殊。

②缺乏分选性,无层理。

③砾石的磨圆度很差。

④砾石上常有光滑的磨光面及钉字形擦痕。

二、 冰碛地貌

冰碛地貌:随着冰川的衰退,冰碛物也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冰碛地貌 。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

练习一

材料一 冻雨是指以液态降落的雨,与地面或暴露物体接触时冻结所致。

材料二 下图为某地1月20日某时的天气形势图。

(1)此时,最可能出现冻雨天气的是甲、乙、丙、丁四地中的____地,试解释其原因。

(2)列举冻雨天气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

解析与答案

【解析】

(1)考查锋面气旋降水的分布。根据图示,甲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乙地位于暖锋锋后,也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好。丙地位于暖锋锋前,受冷气团控制,很有可能形成降水,但是丙地气温即将上升,地面和暴露物体温度较高,较难形成冻雨。丁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空气控制,地面气温降低,锋面降水容易冻雨。

(2)考查气象灾害的危害。冻雨是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大田结冰,容易冻死在地里过冬的农作物;冻雨会使地面结冰影响交通;冻雨积累后压断电力通讯设施等导致供电、通讯中断。

【答案】

(1)丁 丁地位于锋面气旋的冷锋锋后,该地吹西北风,属于冷空气,气温低;受锋面控制,为阴雨天气。

(2)农作物受到低温冻害;可能出现交通中断、供电(供水)中断、通讯中断等。

练习二

冻雨是大气中过冷却水滴降落过程中,与温度低于0oC的物体相遇发生冻结的一种降水。下图示意贵州某山区等温面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①地相比,③地

A.气温更高 B.气压更低

C.光照更强 D.风力更弱

2.图示时刻正发生冻雨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与答案

1.D【解析】图示地区位于贵州,根据指向标,③地位于阴面,气温不会更高,A错。气温可能低,气压应更高,B错。阴坡的光照差,C错。与①地相比,图中③地的等温线稀疏,说明温差小,所以气压差小,风力更弱,D对。

2.B【解析】根据材料,冻雨是与温度低于0oC的物体相遇发生冻结的一种降水。读图,根据指向标和图中等温线,①地气温大于0oC,A错。②地气温符合冻雨形成条件,正发生冻雨,B对。③地地面气温高于0 oC,C错。④地应降雪,没有冻雨,D错。

练习三

1.冻雨是冬季的一种天气现象。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地表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读某日我国冻雨区预报图,据此完成下题。

导致图示区域冻雨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对流 B.气旋控制

C.暖锋影响 D.地形阻挡

读我国南方冻雨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冻雨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B、C

3.A区域比冻雨区纬度高,有史以来冻雨对A影响极小主要原因是

4.关于这次冻雨的成因,叙述错误的是(双选)____________

B.北方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冷锋天气

C.厄尔尼诺造成夏季风提前登陆,是这次冻雨的主要成因

D.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南方的太阳高度小,气温骤降形成冻雨

5.除了冻雨,此区域发展农业还有那些气象灾害?

6.B省大部分位于地形区,特征是,多分布地貌类型,主要是地质作用形成。

(1)简述贵州冻雨的危害。

(2)简述冻雨的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初冬、冬末及初春时节,由于云贵高原的阻挡,来自西北的冷空气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云贵高原周边地势较低的地方交汇,形成准静止锋,所示区域位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一侧,近地面气温较低,易形成冻雨。

【考点定位】气象灾害的成因。

【知识拓展】冻雨及产生原因:

1.现象: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2.成因:在中国的南方,初冬或冬末,当冷暖空气交锋,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0℃),而其上又有温度高于0℃的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则是温度低于0℃的冰晶层.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从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熔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虽还没有来的及结成冰,但温度已降至0℃以下,便形成了过冷雨滴,即“冻雨”.当冻雨接触到地面冷的物体时,就立即冻结,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雨淞”.

3.时间:冻雨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早南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冻雨开始早,结束晚,冻雨期略长。

4.分布: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陕西、甘肃、辽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5.灾害: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大田结冰,会冻断返青的冬麦,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

2.黔或贵,湘(2分)

3.盆地地形,北有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2分)

4.CD(2分)

5.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伏旱(2分)

6.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根据图中地理位置判断:冻雨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B黔或贵、C湘。

3.A区域比冻雨区纬度高,有史以来冻雨对A影响极小的主要原因是:A是盆地地形,北有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4.这次冻雨的成因,是由于我国冬季风增强,造成了我国南方长时间的雨雪天气;北方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冷锋天气。所以本题选择CD选项。

5.除了冻雨,此区域发展农业还有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伏旱等。

6.B省是贵州省,大部分位于云贵高原地形区,特征是地形崎岖,多分布喀斯特地貌地貌类型,主要是流水溶蚀地质作用形成。

考点: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需要结合区域知识对影响气候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7.(1)①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作物冻伤冻死,甚至绝产;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③社会失稳:使电讯和电力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增多。④资源环境破坏。(言之有理即可。答对两点即得4分)

(2)①加强冻雨灾害监测预报。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冬季农田作物防寒。④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⑤编制应急预案。⑥完善救援体系。(答对3点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冻雨带给人类的危害,应抓住两个主要方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财产损失可以从农业方面分析和社会两个方面作答。冻雨会造成农作物,经济作物冻伤和减产;冻雨会影响电讯和电网设施,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路面受冻雨影响,容易引起交通事故;一些生物资源及生存环境被破坏。

(2)关于自然灾害应该着眼于灾前、灾中、灾后三个不同阶段。模版如下:灾前加强监测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冬季农田作物防寒;灾中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灾后完善救援体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