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地貌成因动图,高中地理气候问题最全总结冰川气温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低于积累的速度,

那么冰川将会向前扩展。

冰川逐渐加厚。

冰川消退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超过了积累的速度,

那么冰川将会向起点后退。

冰川逐渐变薄。

冰川沉积

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示意图

常见的海岸类型

地层沙运移

河流将沙子不断从陆地带入海洋。

部分沙粒沿海岸移动,

较细的泥沙颗粒则被带到更远的海面,

在海底峡谷沉积。

流水作用

河谷形态

牛轭湖的形成

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

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

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

褶皱

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走滑断层

物理风化之盐风化

物理风化之冰劈作用

化学风化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壶穴形成示意图

壶穴又称瓯穴 。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 涡夹带砾石 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

板块运动篇

大洋中脊形成(离散型大陆边缘)

大陆裂谷

大陆火山弧

火山岛弧

滑坡类型

坍塌

平面滑动

铲式滑动

滑塌

蠕变滑动

流动

火山类型

火山渣锥

盾状火山

风力搬运作用

水流搬运作用

风向及沙丘移动、交错层理

冰川生长与消退

冰川地壳均衡

冰川侵蚀

U型谷的形成

冰川沉积

泛滥平原

曲流河

牛轭湖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河流阶地

波浪运动

丹霞地貌的形成

天坑的形成

雅丹地貌的形成

海进海退

海进沉积序列

海退沉积序列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却又是难中之难。许多同学被这部分内容搞的晕头转向说:老师,我全都搞混了。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 阴天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1.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充足);白昼时长长,光照充足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

(1)气压带、风带: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高气压带降水少;西风湿,信风干,而大陆东岸因信风来自海洋上,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2)夏季风影响地区,暖湿多雨;冬季风影响地区,干燥少雨。

2.地形:

(1)地形雨: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3.海陆位置: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 水汽充足,降水多;距海越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如城市雨岛。

描述模式:从**向***递减或递增;***地区降水多,****地区降水少;降水空间差异大(小)。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气压梯度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距高压中心远近:离高压中心越近,风力越大;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

4.植被多少:植被稀少,风力大;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出现狭管效应,风力加强。

1.从地理角度解释“蜀犬吠日”?

因为四川盆地水汽多且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

2.为何巴山多夜雨?

四川盆地夜晚吹山风,山风携带冷空气顺坡而下,山谷暖湿空气抬升成雨。

3.何为雅安天漏?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部较低,形成了喇叭形的地形;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此集聚,遇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4.昆明为何“四季无寒暑(四季如春),一雨便成秋”?

(1)夏季不热是因为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冬季不冷是因为处在准静止锋的暖空气一侧,天气晴朗,所以冬暖夏凉。

(2)一旦下雨,云层削弱太阳辐射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迅速下降。

5为何贵阳“天无三日晴”?

(1)因为冬春秋三季处在准静止锋的冷空气一侧,多锋面雨。

(2)夏季受到暖湿的东南风和西南风的影响,多地形雨,所以终年多雨。

6.贵阳为何冬季多冻雨?

(1)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2)位于准静止锋的冷空气一侧,低温多雨。

7.新疆地区“一日一洪峰”发生的原因?

新疆地区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白天温度升高,大量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峰;夜晚气温降低,冰川消融量减少,洪峰消退。

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是:五月,登录东南沿海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地区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西向北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由于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引起夏涝,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九月,雨带南移,至十月我国雨季结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