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人均GDP这类宏观指标对于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标准来说,其实是属于不完美的指标,它并没有考虑预期寿命、收入不平等和死亡率等诸多因素。因此,美国人均GDP高于西欧主要发达国家,并不能“粗浅”地代表西欧国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就不好。
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因为GDP数据相对好获取,所以他们习惯用GDP来简单比较国家实力或代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实专业学者是更倾向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
我们都知道,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人均GDP或人均GNI无论怎么看都低于遥远的美国,对的,而这个差距在谷歌的世界发展指标里(人均GDP)表现的也很明显:
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领先欧洲发达国家的,那时间再往前推移的话又是什么样呢?这里再补一张图(还是人均GDP)的参考,表达的是“大分化”这个现象 ,即世界大部分国家在很久以前人均GDP差异很小,从1600年后开始出现分化,直到近代的大分化。
能看出来,1600年以前,全球多数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并不明显。如果以300美元为最低收入标准,也就是说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那么1300年时MMR指标常用于收入类研究:
具体表现如下:
可以看出,美国人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780小时,OECD国家平均为1759小时,意大利为1722小时,日本为1710小时,英国为1681小时,法国为1514小时,而德国只有1356小时。英法德意四国平均为1568小时,只有美国的88%,基本上相当于每个工作日欧洲人都比美国人少工作一个小时。
另一方面,欧洲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美国,如下图:
上图为单位劳动时间的GDP即劳动生产率,按2010年国际美元(PPP)计价。可以看出,2016年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84%,英国只有美国的76%。而日本更低,只有美国的66%,甚至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74%)。要知道,欧元区与美国最接近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但也依然低于美国,随后进入互联网时代,欧元区与美国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这里的核心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西欧?其实西欧的人均资本存量与美国是相近的,这就说明西欧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美国,也就是西欧的技术水平低于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一直在许多高科技产业中享受动态报酬递增,其他国家投资并进入这些产业既不经济也不赚钱。因此美国培育了全球公司,吸收世界其他地区的新知识,并吸引熟练的工人、科学家和企业家到美国移民,并拥有最大的国内市场。
因此,美国创新密集型企业的规模回报率最高。作为发达国家,美国人口最多,潜在的创新者数量也最多,产业和出口组合最多样化,这都有助于美国经济在可能的地方采用新技术。
因为非资源国家人均收入大多与人均GDP高度相关,这问题也可以异化成:为什么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不及美国?还可以有个姊妹问题:凭什么欧洲很多经济不景气、工业水平不咋地的国家,人均GDP比我们还高呢?
对比下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一样,答案也都是汇率及货币政策。
欧元区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个货币和货币政策统一,市场统一,人员自由流动,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缺少义务的弱联邦。
众所周知,我们用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帮助的转移支付,规模近4万亿,达到全国GDP的5%,部分发达省份达到当地GDP20%,如上海等,而欧盟用于平衡各国发展的欧盟会费只占各国GDP的1%,这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最后回到了本国口袋里,英国还因为这点小钱退出了欧盟,这点钱完全无法弥补其它欠发达国家加入欧盟的损失。
最后让欧洲欠发达国家彻底无法翻身的则是货币政策。正常来说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增长特别强劲,产品特别有竞争力,汇率自然会升高,反之则应该让货币适度贬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本国经济情况做出货币政策决定的是本国央行,但对于货币统一的欧元区各国,客观上相当于丧失了货币主权,哪一国央行都没有权力决定整个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然而欧元区各国经济情况并不相同,对于经济强劲的德、法来说,欧元严重被低估了,所以他们的人均GDP是要落后于美国的,但真正的生活水平则要比美国好上太多,且产品竞争力强劲,又有大量东欧各地的廉价劳动力,未来经济想不好都难。
欧洲则是高税收高福利,人均工作时间比美国少,基础教育医疗制造业乃至房租等都是完爆美国的,更别说德国这种周日节假日全民不上班,也人为压低多少商业GDP了,我们不要单纯比平均,若比生活幸福程度,美国相比西欧则是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