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张**(实名认证)
IP属地:云南
下载本文档
2024届高考地理冰川地貌专题讲义一、冰川地貌概述冰川,作为地球表面一种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它犹如一位沉默的雕刻家,以其缓慢而持久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理解冰川地貌,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更能帮助我们洞察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本专题将系统梳理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冰川的形成与类型(一)冰川的形成条件冰川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固态降水,这是冰川发育的物质基础,通常表现为降雪;二是足够低的气温,以保证降雪能够逐年累积,并在压力和时间的作用下转化为冰川冰。因此,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二)冰川的形成过程降雪落到地面后,并不会立即形成冰川。新雪疏松多孔,密度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身压力和上层积雪的重压下,雪粒不断被压实、重新结晶,排出空气,逐渐转变为密度较大的粒雪。粒雪进一步被压实,晶粒变粗,最终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缓慢流动,便形成了冰川。(三)冰川的主要类型依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将其分为以下主要类型:1.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高山区,受地形控制明显,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等。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规模较大的一种,往往由多条支冰川汇合而成,宛如一条银色巨龙盘踞于山谷之中。2.大陆冰川:又称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它规模巨大,面积广阔,冰层深厚,表面大致呈盾形,中部厚、边缘薄,冰川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三、冰川作用与地貌塑造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强大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这些作用统称为冰川作用。正是这些作用,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冰川地貌。(一)冰川侵蚀作用与冰蚀地貌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挖蚀作用(拔蚀作用):冰川自身的重量以及冰体的运动,使得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块被拔起,并随冰川一起移动,从而破坏床底岩石。这种作用在基岩节理发育或岩石软弱的地区尤为显著。*磨蚀作用(锉蚀作用):冰川携带的岩石碎屑像砂纸一样,在冰川运动时对床底和两侧的岩石进行摩擦、刻蚀。这会使岩石表面形成光滑的磨光面和深浅不一的擦痕(冰擦痕)。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冰蚀地貌,常见的有:1.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是山岳冰川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是一种围椅状的洼地,三面为陡峭的岩壁,底部较平缓,出口处常有一岩槛。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和后退,会形成陡峭的山峰。2.角峰与刃脊:数个冰斗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山峰发育,冰斗之间的山脊因不断被侵蚀而变得陡峭狭窄,形成刃脊。若多个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峰顶突出如金字塔状,则称为角峰。3.冰川谷(U形谷):冰川侵蚀形成的谷地,其横断面呈明显的U字形,谷底宽阔平坦,两壁陡峭,这与河流侵蚀形成的V形谷有显著区别。谷底有时可见羊背石。4.羊背石:是冰川磨蚀作用和挖蚀作用共同塑造的产物。它是一些孤立的石质小丘,平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迎冰面(上游面)因磨蚀作用而较为平缓光滑,并有擦痕;背冰面(下游面)因挖蚀作用而形成陡峭的形态。5.冰蚀平原与冰蚀洼地:在大陆冰川广泛分布的地区,冰川对地表进行大面积的刨蚀,形成波状起伏的冰蚀平原。在一些地方,由于岩石的差异侵蚀或构造等因素,会形成冰蚀洼地,这类洼地在冰川消融后常积水成湖。(二)冰川搬运作用与特征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将其侵蚀下来的物质以及沿途冻结的岩石碎屑一并带走,这就是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能力极强,能够搬运直径数米乃至数十米的巨大岩块(漂砾)。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碛物或岩屑。根据其在冰川体内的位置,可分为表碛、内碛、底碛、侧碛和中碛等。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是搬运量大、分选性差、磨圆度低,大小石块混杂在一起。(三)冰川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当冰川的运动速度减缓或消融时,其所携带的冰碛物便会因失去搬运动力而逐渐堆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冰碛物的主要特征是:大小混杂、棱角分明、无明显层理、砾石表面常有冰擦痕。常见的冰碛地貌有:1.终碛堤(尾碛堤):当冰川末端的消融量与冰川的补给量达到平衡时,冰川携带的物质在末端不断堆积,形成一道弧形的堤状地貌。终碛堤是判断冰川曾经到达范围的重要标志。2.侧碛堤:分布于冰川谷两侧,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其两侧的表碛不断滑落并堆积形成的长堤。3.中碛堤:当两条相邻的山谷冰川汇合时,它们相邻一侧的侧碛会合并在一起,形成位于冰川中部的中碛堤。4.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在大陆冰川或山岳冰川大规模消融后,原来分布于冰川底部的底碛、内碛等杂乱堆积在一起,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地貌。5.鼓丘:是一种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型丘陵,平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其迎冰面较陡,背冰面较缓,内部有时会有基岩核心。(四)冰水堆积地貌冰川消融产生的水流(冰水)挟带部分冰碛物进行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水堆积地貌。与冰碛物相比,冰水堆积物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和层理构造。常见的冰水堆积地貌有:1.冰水扇与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冰川融水从冰川末端流出,进入开阔地带后,因流速减慢,所携带的物质在谷口形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多个冰水扇相连可形成广阔的冰水河谷沉积平原。2.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状地貌,主要由冰水砂砾石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分选性。其形成可能与冰下隧道或冰面河道的沉积有关。四、冰川地貌的分布(一)现代冰川地貌的分布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如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这些地区由于气温低,冰川发育,冰川作用强烈,地貌特征典型。(二)古冰川地貌的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第四纪冰期),全球气候曾多次变冷,冰川范围扩大,留下了广泛的古冰川地貌遗迹。如今,在欧洲、北美洲的许多地区,以及中国的青藏高原、东部某些高山(如庐山、黄山等地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尚存争议,学习时需注意),都可以观察到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古冰斗、U形谷、冰碛物等。这些古冰川地貌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重要依据。五、冰川地貌的研究意义与现实影响(一)研究古气候与环境变化冰川及其地貌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和忠实记录者。通过对冰碛物的年代测定、冰芯分析以及古冰川地貌的研究,可以重建古气候的演化历史,了解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二)资源开发与利用冰川地貌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例如,冰碛物中可能含有砂金、金刚石等矿产;冰川融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水力发电具有重要意义;独特的冰川地貌景观(如冰斗湖、U形谷、冰川擦痕等)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三)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治在冰川地貌区进行工程建设(如道路、水利设施等)时,需要充分考虑冰川作用的影响。例如,冰碛土的工程性质较差,可能给地基稳定带来挑战;冰川消融可能引发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治。(四)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冰川地貌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普遍退缩,这不仅影响冰川地貌的发育进程,也对海平面变化、区域水循环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研究冰川退缩过程中的地貌响应,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六、总结与思考冰川地貌是地球表面一种独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它是冰川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相互作用的产物。从陡峭的角峰到宽缓的冰碛丘陵,从深邃的冰斗到蜿蜒的蛇形丘,每一种地貌形态都诉说着冰川运动的历史和力量。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不仅是高考地理的核心考点,更是我们认识地球、保护环境、应对全球变化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结合实例,图文并茂,善于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真正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实用价值。---学习建议:1.图文结合:多看典型冰川地貌的图片、示意图和地形图,将文字描述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加深理解。2.对比分析:对比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的异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