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老师超北大新生被“空心病”缠住,到底是谁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观

作者 | 徐凯文(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本文为作者2021年和2015年两篇演讲稿的组稿,

第一篇转自“外滩教育”公众号,第二篇转自“博雅人文”公众号

“空心病”与时代教育下,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多难

(本文为作者2021年演讲,转自外滩教育)

01

当下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向中小学蔓延。我想,疫情之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各种制度的变化,比如近期各种教育政策的改革。自去年疫情后复学,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突然爆发,变得非常严重,极端事件也发生了很多。对此,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也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

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团队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就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

那么,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凸显出来?

2005年,中国的焦虑障碍患病率是13%,美国是18.1%;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是6%,美国是9.5%;如果看终身患病率美国会占到50%。

一年多前,我在网上做了一份社交网络上“丧文化”的调查,共收到2371位大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到,感觉自己非常迷茫的、困惑的、沮丧消沉的比例非常之高,孤独、无力、挫败、焦虑不安,这些都跟“丧”的感受非常密切,然后“非常丧”和“比较丧”的比例超过了20%。所以从“丧文化”,到“躺平”、“佛系”这些词都非常流行。而这种“丧”的来源有学业和工作压力,同辈的竞争,人际关系等等,所以压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26.4%的中小学生有抑郁的状况。这和我自己在公立学校、国际学校调查的结果也是相似的。

02

空心病:价值观缺失所致的精神障碍

在6年前,我做了一个“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的演讲。焦虑经济学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焦虑和恐惧更好卖的。

今年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广告中,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刻的广告词——“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是赤裸裸的恐吓。这些逐利的资本疯狂追求利润,垄断正是导致教育的内卷和剧场效应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观察到,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能出现出现了空心病的状况,我也把它叫做“价值观缺失所致精神障碍”。它有这么几种主要表现:

1. 抑郁

有空心病表现者,大都有抑郁症状表现。所以常常被精神科医师诊断抑郁症。而现在的抑郁发生率高达26.4%,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想想看,假设一个班级40个人,其中有超过10个人会到病理性抑郁的程度。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越是所谓的好学校,这种比例就越高,而且服药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在生物层面。

2. 孤独

然后现在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感觉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来到我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半以上都是儿童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坐在沙发上,说人生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无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感到开心快乐。

世界上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美好的和幸福的东西,都不能打动他们。他们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没有联系,觉得世界可有可无,自己也可有可无,也因此很容易去轻易地放弃自己。

与其说是因为抑郁引发了这种感受,还不如说是这样的感受引发了抑郁。

3. 自我缺失

在这种孤独感的背后,是长期没有解决的自我认同问题,缺少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积极的价值观。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在青少年期,有这种困惑还是很常见的,因为自我发展本身就包含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的问题,这个我不觉得是病态。但问题在于这种状况在这些孩子身上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持续一生,对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4. 外部认同

那么,在自我缺失的情况下,孩子只能从别人的肯定当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就拼命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那怎么能被肯定,就是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

别人是谁?是父母,是老师。老师希望他做乖学生,他就做乖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但是这样活着特别累,因为活在别人给的人设里,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也为取悦所有人而活。

5. 被评价的恐惧

寻求外部认同久了,每天都在被评价(考试成绩,排名)以后,又会产生对被评价的恐惧。

大概在16年的春季学期,我和一些我认为有空心病特征的同学做团体咨询。这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说:请不要夸赞我,肯定我,“你现在可以肯定我,下次就可能会否定我,我们讨厌被评判。”

对孩子来说,从小到大被评价,到处参加考试,一路一直考第一就很爽吗?不是的。你知道比考第一更难的是什么吗?是每次都考第一。

所以每次考出好成绩以后,孩子的恐惧感反而更强了,因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到最后学习就和焦虑,恐惧联系在一起,以致于对学习产生厌恶。

6. 自杀倾向

我曾经认识一个国际学校的学生,他的目标就考到美国的藤校,在国际学校念高三的时候,他也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然后有一天,他妈妈联系我,说他走了,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给自己注射了毒药,结束了生命。在这之前他每天学到4:30,学习到崩溃,他终于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也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质,导致孩子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7. 自我否定和厌恶

美国的特朗普是一个特别极端的例子,大家戏称他为懂王。他每天都在全世界面前夸自己,非常自恋,美国的精神病学家都诊断他是自恋型人格。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是更符合人性的。

可以看到,成绩好、人缘好,这些现实的成功并不能够带来自我的肯定,这是为什么呢?在跟他们进一步交流以后,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做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

我们会觉得,考第一了,拿国际奥赛金牌了,还没有意义吗?但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我考90分还不够,要考95分,最好100分。但为了这10分,他们可能要花10倍的时间去做应试的练习。可是他们心里又知道,提高分数这件事本身没有意义,只是为了提高分数,考上所谓的名校,不得不学,都是功利思想。

在这些逻辑之下,现在青少年的抑郁病史都较长,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不仅对生物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也不佳。

03

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障碍和误区

所以,孩子们越是自省,反而会觉得越痛苦。因为很多问题它不是在生物层面的,也不是心理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教育层面的。

那么,把教育或者社会问题医疗化就能解决吗?孩子有了空心病,就去看医生,吃药,就能治好吗?看病吃药只能解决一点点问题,比如短期内改善睡眠和情绪。

就像雾霾严重的时候,不治理雾霾,只靠呼吸内科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教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不解决,都是隔靴搔痒,所以国家出台整治过度资本化的校外辅导,是解决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德政,我非常支持。

那为什么青少年会心理危机频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在不断改变社会的规范,而中国仅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变化之剧烈可想而知。

1. 价值观多元化

我有个朋友是大学的教授、博导,孩子上初三了,拒绝上学,父母很着急就来找我。他说,现在的孩子真是无法理解,竟然说他们这些教授、博导头脑简单。

我就跟他说,其实我觉得你儿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都是70后。我们上学时候的价值观很简单,就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自己的偶像就是周总理,我认同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但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有了互联网以后,他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变得很早熟。不是说生理上早熟,而是心理上。他们可能初中就开始读叔本华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就意味着选择和比较,我们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人辛苦,也更难更需要价值观引导。

2. 父母和孩子的代际差异

我还遇到过一个想要自杀的高中生,她的父母特别着急带她过来。我就问他们,什么是幸福。

这对60后父母就是通过小镇做题家的方式,一路做到大学教授,他们觉得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女儿一听就急了,因为她从来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对她来说,幸福就是父母能够和她平等尊重地对话,她自己对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

3. 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虽然我们的文化环境是多元的,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却只有成绩,这就是荒谬的。我觉得如果教育有一个评价标准的话,那最应该评价的就是立德树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能和知识。但现在的评价体系,连技能都不一定要有,只有知识。做实验你都不需要会做,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行。

所以,当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那么为了争这个好成绩,孩子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薄弱,孩子成为了整个社会压力的最终承载者,难免不出问题。

4. 功利化的教育

在西方,空心病的起源和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灵魂却丢了。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思想下,什么都可以买卖,但是人们却丢掉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那么在中国,空心病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本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分数、升学率都成为教育GDP的指标,都会被转化为经济收入。学校、机构出名了,就可以收很高的择校费、代班费,然后就成为一门产业。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导致空心病愈演愈烈。

为什么我们现在说有很多孩子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就是因为有精致利己主义的家长和老师。从一些标语中就能看到这种思想,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把其他同学都当成敌人,学习变成了危机之源,这是多么荒谬的价值观。

04

预防胜于治疗,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最后,我想谈一点解决方法。

第一,我觉得人类始终需要一种智慧,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识一位瑞士朋友,她对我的教育观影响很大。当时她来中国访问,我们都恰好在读博士,我问她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她说是中世纪失传的一种古拉丁语的分支。

我问她,学这么生僻的一个领域,瑞士国家也不大,毕业以后可以干什么呢?毕竟这个专业听起来不是很有用她告诉我,整个瑞士和她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职位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导师的工作。但是只要她的导师不退休,她就只能做导师的助教,做一个临时工。

我继续问,那你怎么会愿意去做一个挣不到钱的工作呢?至少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吧?她说因为她喜欢这个专业。然后我也意识到,瑞士很富裕,公民基本都不缺钱。而钱也让我们多了一些选择的自由,这就是财富的意义。

比如说我们这代70后,我现在积累了一点财富,我对我女儿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让她去买什么车子房子,而是让她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哪怕这个专业挣钱不多,但是只要她喜欢就好。所以物质基础就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让我们能够以不功利的态度去学习,从自己的兴趣、价值、意义的角度去选择。上大学不是为了找高薪的工作,上名牌大学也不是为了一定要进四大行。

所以人除了生物和心理以外,还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是优秀的人可能越不是物质或者金钱能够满足的。

第二,是要回归本心和良知。

我的博士论文是在监狱做的研究,有些寻衅滋事的罪犯会被关进单人牢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就是没有人和他说话。一个礼拜还行,但两个礼拜人就崩溃了,保证书、检讨书就写出来了。

可是历史上有很多革命斗士,能够经受这种精神折磨,比如江姐,方志敏,也包括纳尔逊·曼德拉等。为什么他们没有崩溃,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和信仰,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所以,理想、信仰、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支撑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

中国人怎么看本心和良知?中国人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观念。比如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王阳明作了总结阐述,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所以我觉得,当你物质没有满足的时候,就先吃饱穿暖;当物质满足之后,我们就要升级心灵,去让自己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能不能帮助别人,对社群,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意义。

比如我是一个科学家,那么我就用自己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困扰人类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所以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良知,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也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

(本文为作者2015年演讲,转自博雅人文)

01

30.4%北大新生厌恶学习,

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清北,似乎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可能大多数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01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

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02

语如果孩子出了问题,

大概率家庭和老师也有问题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

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有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级时完成了研究,达到了博士水平,这是他导师告诉我的,他屡次三番尝试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所有电抽搐的治疗方法。出院时,我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现开心一点,他们以为我抑郁就好了。”

我要讲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03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来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现,它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但却是我过去三四年间通过接触这样一些同学,不断总结出来的共同特点,他们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或者说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1. 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

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 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

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5.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6. 通常出现此类问题并非一两天

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 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我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会告诉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我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传统的西方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危机干预者,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我们也同样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我们内心当中有吗?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怎么给到他们?

04

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我们来看看现在中国的情况。

我用了一个焦虑经济学的词。我确实觉得能够让人去花钱,去盲目花钱的方式会把人搞焦虑,搞崩溃,搞恐惧,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我们看一下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如果现在有1000个人,那我们应该有180人需要去安定医院,都应该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国人精神障碍是怎么变得那么糟糕的?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得了什么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发病率始终是保持不变的。在过去30年当中,什么东西变大了,焦虑和抑郁,焦虑症和抑郁症。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数据,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样子,现在是13%,我现在用的数据都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诊级医学刊物上,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

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郁症障碍发病率。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而我们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高速发展,发生了什么?

数据显示:美国人比我们更抑郁,他们的抑郁症发病率是9.5%。我为什么要谈到美国,是因为好像过去30年我们受美国特别大的影响,当然我们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大约从2000年开始,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大量的学生会来住精神病院,他们网络成瘾、焦虑、强迫,他们和父母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破裂问题,父母有勇气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见真的没有办法收拾了。

我们的处理问题方式是什么呢,把他们送到网瘾学校,让他们接受电击的惩罚——这是教育吗?这是推卸责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网吧去打游戏,他为什么要躲到网吧打游戏,是因为教育的失败。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你知道吗?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

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不断暗示孩子自杀,为了好的成绩可以不惜生命。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已经等不及进大学,他们在中小学就开始有自杀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有些学校应对的措施是什么?所有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我在精神病院里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这个样子。我的博士论文在监狱里做的,监狱才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居然有本事把学校变成了监狱和精神病院,只要看住这些孩子,让他们考上大学,然后让他成为我的来访者。

05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会让大家更加沮丧。

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我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这是一个38名学生的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

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06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究竟是为什么?大学究竟是为什么?

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

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

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

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

十一假期,我带学生们去了万安公墓,因为我要和学生一起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公墓当中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衣冠冢,这上面是一个老师叫尹荃。尹荃老师1970年含冤去世,她没有子女。

19年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墓地,写了这样的悼词:

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多少学生会对你有这样的评价或者肯定。

我要说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话,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07

教育,请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在这儿还想提一个问题,这是我经过这些事情以后的思考。

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

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

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我们像婴儿一样,只追求即刻的满足。当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没有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我们现在的咨询量成倍地增长,50%,100%的增长,我们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我呼吁:真的要救救孩子!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大学,他们被应试教育,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导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说一个学生做研究老出问题,是非常小儿科的问题。这个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个学生是笔试第一进来的,他说:“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一个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错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长大,还在小学阶段。

教育干什么去了?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专家文章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躯体症状和社交回避。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神经递质失衡和创伤事件有关,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1、情绪低落 持续两周以上的显著情绪低落是核心症状,表现为悲伤、空虚或绝望感,可能伴有频繁哭泣。部分患者会描述为“心里压着石头”或“快乐感消jvzquC41yy}/dxmg0et0c{ykenk0xrjy16?mz~{ymmu8;:t:0jznn
1.高中生焦虑抑郁症的症状问答频道高中生焦虑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对日常活动无兴趣,无愉快感,精神jvzquC41yy}/dxmg0et0c|p1xkkx1{nf;:
2.高中生抑郁症的症状快速问医生高中生抑郁症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杀念头等。 1. 情绪低落:高中生患抑郁症时,常常长时间处于悲伤、沮丧的情绪中,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也提不起精神,脸上难见笑容,内心充满消极情绪,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未来一片灰暗。 2. 兴趣减退:原本热爱的运动、绘画、音乐等活动,患病后都不再有吸引jvzquC41o0732jxm0eun1ƒmkujo0c{y1okv`39=4;9:/j}rn
3.高中生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高中生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 语音内容: 高中生抑郁的最主要表现有厌学、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冲动性的自伤或者经常会将自杀等消极的想法挂在嘴边。和同学或者老师,或者是寝室的舍友之间关系很难维系,经常容易情绪崩溃,夜间容易哭泣,容易出现,将自己喜爱的东西毁坏,这样的情况。还有就是特别容易和家长发生冲突。容易将jvzquC41o0iiww~w{kyigwl0eqs0oru1cwjjq866:;:288
4.大学生和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有问必答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大学生和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近年来我们学校高中部和大学部的好多学生都患上了抑郁症,一时间都没有解决方案,该怎么办?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大学生和高中生抑郁症该怎么办?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刘丽华 药士 药品保健品 一级甲等 仙下中心卫生jvzquC415i4dn~g0z{}z0lto1ykofj4478878?:0jvs
5.高中生抑郁症的症状问答频道高中生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有兴趣减退、情绪反复无常。高中生抑郁症表现更多的可能是兴趣的减退、退缩、学习jvzquC41yy}/dxmg0et0c|p1xkkx1>6rz5}2q|jmvox70qyon
6.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问答频道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躯体症状等,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学习效率下降或社交jvzquC41yy}/dxmg0et0c|p1xkkx1{}c{9>je>mo2ln0qyon
7.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 精神心理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高中生抑郁症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应激事件等原因造成的,主要会出现情绪低落、心情压抑、兴趣缺乏、精神疲倦等症状与表现。 高中生抑郁症的发生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应激事件、环境等因素造成的,患者通常会情绪低落、心情压抑、兴趣缺乏、精神疲倦等症状与jvzquC41yy}/z‚|{0eun1jwe14=28:>0jvsm
8.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高中生抑郁会表现为心情不好,心境低落,悲观,感觉度日如年甚至是生不如死,兴趣爱好会有很大的减退,jvzquC41yy}/oni/etkek}3qti4dp8|gpfg04B:1:8h7gm75g4j1;=j577kd5k6gch7eeBi70jznn
9.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39问医生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心境低落,患者心情不好、悲观,严重的痛不欲生,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唯有幸福才能体会幸福。随后出现了迟钝的思绪,仿佛是迷糊地转动。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无法持续,工作效率低。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和未来的认识是消极的,自以为有缺陷和不值得爱的认知模式。也有自责、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还有一jvzquC41ycvbut35;0tfv8vwguzjqw4:6:<4:@80jvsm
10.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病情描述: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医生回答(1) 陈远光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展开 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是心情比较烦躁,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沟通,有时还会有自杀的想法,这种通常是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而造成的,作为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这些症状,就要及时的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jvzquC41o09:{|y0eqs0c|p145;48B>0ujznn
11.高中生抑郁症的症状有哪些表现高中生抑郁症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高中生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丧失、疲劳迟钝、自我价值感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就医。 1.情绪低落 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持续的心境低落,其可能由神经递质失衡导致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减少。这类情绪状态通常伴随着显著的情绪低落、jvzquC41o/sjr78;0pku1q1okv`x@{p:z=/j}rn
12.高中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抑郁症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式实际上,存在于青少年时期的人间悲剧还有很多,高中生一般会有哪些情绪困扰?为什么高中生自杀事件频发?什么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中生抑郁都有哪些症状? 以下症状中,如果你的孩子出现1条以上,就要警惕了: 第一条:主要表现为心情不好,感活着没意思; jvzquC41yy}/jjtfh0ipo8sgktuoi8|gp|nbpp4;5;78:@=280nuou
13.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方面高中生抑郁症最核心的表现是三个,一个是情绪低落,一个是兴趣减退,一个是精力的不足。具体分为以下三大部分:1、心境症状:高兴不起来,没有乐趣,不能体会愉快的感觉,过去喜欢的食物现在也不喜欢,产生闷闷不乐、消沉、消极,甚至悲观的想法。这个悲观可以严重到轻生,考虑到生死,甚至会有行为;2、躯体不适:出现各种各jvzquC41o0iomjsi0eun1nfgq5bt}neng53C>FD2VnF77mvon
14.高中生轻度抑郁的表现及症状旨在阐述高中生轻度抑郁会呈现出的各种表现及症状。一、情绪方面:常莫名情绪低落,对曾经感兴趣的活动如打球、看电影等失去热情,提不起精神。容易烦躁不安,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较大情绪波动,比如同学的一句无心之jvzquC41vcm/3;5cum4dqv4lkdooi8vkvc534=6;884ivvq
15.高中生抑郁症躯体症状厌学高中生患有抑郁症,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躯体症状,从而厌学。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1、抑郁情绪 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的年龄,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或者学习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出现抑郁情绪,从而出现厌学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的与家人沟通,培养自己的兴jvzquC41o09:0wjv1zr0chl4c:7fy7mvon
16.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寻医问药网高中生会出现抑郁症是因为心理发育不良,产生抑郁情绪的基础。 有用0 相关问答Q: 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 更多回复 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会反抗父母,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心事重重,整日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即使是面对达到的目标、jvzquC41en{c0~y{0ipo8|gpfg03B;677?247mvo
17.深度科普关于抑郁症的这些事实:我微笑,不是另外,根据发病的人群不同,抑郁症也可分为儿童抑郁症、产后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等。 三、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1、核心症状 持续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患者会出现自觉或他人可见的情绪低落,感觉痛苦、不开心,甚至有部分患者会自觉生不如死。有部分患者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会面带微笑,但是jvzquC41yy}/emxvo0io1pfnngxz1ƒmwcpzj1yy|v1814:551v814:5552e22=:3464ivvq
18.高中生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症状通常有情绪低落和思维迟缓。有部分患者也会表现为抑制活动减退以及苦恼忧伤,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控制以及干预jvzquC41yy}/oni/etkek}3qti4dp8rqdkrf1€jpfc53;>48f6=d9=;66591d>k67f6bhlj5e;gd5oh0jvsm
19.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是什么相信大家对于抑郁症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吧,它是很多朋友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疾病,特别是内向的朋友们,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应该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且多跟朋友聊天,这样对于你们预防抑郁症是有很大帮助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抑郁症这种疾病的表现症状吧。 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39529<40jznn
20.高中孩子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39健康网高中孩子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核心提示:高中孩子抑郁症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丧失、疲劳迟钝、自我价值感下降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些症状可能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及时就医。 1.情绪低落 高中孩子抑郁症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丧失、疲劳迟钝、自我价值感下降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些症状可能影响jvzq<84zn09:0wjv1c53799361n9xngzs0nuou
21.高中生抑郁症前兆?39问医生问题描述: 高中生抑郁症前兆?医生回答(1) 咨询 田超 主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精神心理科 病情分析:通常抑郁症的前兆只是出现了抑郁症状,还没有对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的状态下的反应,主要的表现是会出现不愿与人说话,情绪低落容易伤心难过等 。你可以先让你这个朋友做一下抑郁的心理测验来帮助评估一下,最好jvzquC41ycvbut2okr44;7sgv1heu|m|1s{fu}nqp1<5498:7: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