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以及躯体不适等。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神经生化异常、心理创伤或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心境障碍、睡眠紊乱、食欲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
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悲伤、空虚或绝望感,可能伴有频繁哭泣或情绪麻木。部分患者会出现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对日常活动丧失愉悦感。这种情况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有关,需通过心理评估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确诊。临床常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调节5-羟色胺水平,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症状。
兴趣减退表现为对既往爱好、社交活动甚至基本生活需求失去兴趣,严重者可能出现疏于个人卫生的情况。这种症状常伴随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患者常描述"提不起劲"或"做什么都没意思"。临床可采用米氮平片改善动机缺乏,联合正念训练帮助重建行为激活。家长需注意青少年患者可能表现为突然拒绝上学或沉迷网络等行为改变。
精力下降的特征是持续疲劳感,即使简单活动也感到耗竭,可能伴随明显的行动迟缓或言语减少。这类症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皮质醇水平异常。治疗上常用盐酸舍曲林片调节神经内分泌,配合规律有氧运动改善体能。患者日常可尝试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完成,避免因自我要求过高加重挫败感。
自我评价降低表现为过度自责、无价值感或病态罪恶感,严重者可能出现妄想症状。这种情况与杏仁核过度活跃导致的负性认知偏差有关,患者常陷入"反刍思维"的恶性循环。临床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联合团体心理治疗,帮助修正认知扭曲。家属应注意避免用"想开点"等说教,可通过具体事件肯定患者实际能力。
躯体不适常见不明原因的头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疼痛或性功能障碍等,这类症状往往掩盖情绪问题导致误诊。发病机制涉及大脑岛叶功能异常,患者疼痛阈值可能降低。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等双通道药物对躯体化症状效果较好,同时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建议记录症状日记帮助医生鉴别功能性不适。
抑郁症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但避免过度卧床。饮食注意补充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限制精制糖摄入。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助于神经可塑性修复。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避免孤立独处,但不必强迫参与高强度社交。症状缓解期可尝试正念冥想或艺术治疗预防复发,所有药物调整须严格遵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