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储存器

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是地球圈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球范围内冰川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以上。冰川中储存了大量的水,全球冰川与冰盖储存的淡水资源占全球的75%,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将使世界洋面上升66m。

冰川

它们覆盖着大片的陆地和海洋。冰川的形成和消融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川思维导图

冰川的分布

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两极地区冰川几乎覆盖整个极地,称大陆冰川,又称冰盖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区冰川称山岳冰川,又称高山冰川。

冰川分布

冰川的形成

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积雪逐渐变成粒雪,再由粒雪变成微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地表经受过冰川强烈的塑造,形成一系列冰川地貌。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成为雪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不断积雪。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能季节性积雪。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受气温、降雪量、地形等因素影响。

雪线

成冰作用是指由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冰川冰是一种浅蓝而透明,具有塑性的多晶冰体。雪线以上的雪如果不变成冰川冰,就还是永久积雪,不是冰川。

冰川冰形成

冰川的运动

冰川看似万年不动,但冰川其实像“川”一样川流不息,冰川运动速度比河流水流流速要小得多,一年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即使有一些突然性的快速运动冰川,其运动速度也不及河流水流速度。冰川运动受冰川的厚度、冰川下伏地形坡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冰川运动速度随季节有变化,在消融区冰川运动的趋势是夏天快,冬天慢。冰川运动速度还与冰川冰的补给量和消融量有关。

高山区冰川在其自身重量作用下克服冰体与地面以及冰体内部的摩擦阻力,从高处流向低处。大陆冰川因冰体压力作用,从冰层厚的中心部位流向冰层薄的边缘。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分:

1.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高山地区。山岳冰川进一步可做以下分类:

山岳冰川示意

(1)冰斗冰川,是积聚在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轮廓近似于圆形,有时呈三角形。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高山地区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冰体很少向外流动,一旦积累多于消融,冰川便越过前缘流出而成漫出冰川。

冰斗冰川

(2)山谷冰川,是在谷地中呈带状分布的冰川,具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和消融区,补给和消融基本平衡。规模较大,长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度可达几百米。山谷冰川运动速度较快,每年可达数十米乃至一、二百米。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成熟的标志,具有山岳冰川的各种特性,对周围环境有巨大影响,是冰川工作研究的重点。

山谷冰川

(3)平顶冰川,是指在平坦的山脊或山平顶面上发育的冰川。有的像白色的冰雪帽子盖在山顶上,规模较小的又称冰帽。它的特点是没有表碛,没有露出冰面的角峰崖。冰川上层是粒雪,下层是冰川冰,一般厚度不大,数量也极少。

平顶冰川

(4)山麓冰川,形成于山区,冰川经山谷达到山麓后继续向外漫流,并覆盖大片山前平原和洼地。有时,单条的山麓冰川的尾部,在山前平原上扩展成扇形,称宽尾冰川。在气候变冷,冰川前进阶段,山岳冰川能发展成山麓冰川,也能进一步发展成大陆冰川,在气候转暖冰川后退阶段,则发生相反的变化,所以,它是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山麓冰川

2.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它面积广,厚度大。如冰川中心凸起形似盾形的,叫冰盾。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叫冰盖。(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

南极大冰盖

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1)挖蚀作用:是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起带走。(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冰蚀作用

2、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前端,为冰川搬运作用。

根据搬运物在冰川体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里)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股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环绕在冰舌末端的叫终碛(前碛)。

冰川搬运示意

3、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川沉积物。冰川沉积物称为冰碛物。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4)无成层现象;(5)绝大部分棱角明显;(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7)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8)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子等。

冰碛物

此外,沉积的巨大块石称为漂砾,它有时来自很远,其岩性和附近任何基岩显著不同。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示意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

1.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示意

(1)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冰斗湖:冰川消退后,冰斗内往往积水成湖。

冰斗

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冰斗的位置也不断向上坡移动至雪线以上。

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刃脊

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

角峰

冰蚀地貌示意

(2)冰川谷和峡湾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冰川谷两侧山嘴被侵蚀削平形成冰蚀三角面。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蚀力越强,有些槽谷可深达千米。

“U”形谷

冰川的进退、消磨、刨蚀对地形地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峡湾便是冰川在这片大陆上的杰出作品。

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可以依靠重力作用从高山一直深入海洋,厚重的冰川下滑时,在原本的谷底中刻蚀出更深的槽谷,同时也侵蚀出万仞峭壁。当冰期结束,冰川消融退却后,海水倒灌入接近海岸的峡谷中,形成了峡湾。

峡湾形成示意

(3)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羊背石

羊背石的平面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流方向一致,朝向冰川上游的坡由于受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蚀作用,被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较陡。大陆冰川常形成规模较大的成群羊背石,山地冰川槽岩中也可形成规模较小的孤立羊背石。

在羊背石上或冰川槽谷谷壁上以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作用形成磨光面和擦痕。

羊背石磨蚀示意

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育。如果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壁基岩上常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为冰川擦痕。(冰川擦痕一般长数厘米至1m,深为数毫米,成钉形,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细的一端指向冰川下游)

2.冰碛地貌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有以下几种类型:

冰碛地貌示意

(1)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一起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

大陆冰川区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高度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冰碛丘陵之间的洼地透水性很低,常能积水成池。

冰碛丘陵

(2)侧碛堤

侧碛堤是由侧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侧碛堤

(3)中碛堤

(3)中碛堤

两条冰川汇合后,其侧碛合并成中碛,冰川融化后,在冰川谷中部沿谷地延伸方向堆积成垅状砂砾堤,称为中碛堤。

中碛堤

(4)终碛堤(尾碛堤)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

终碛堤

(5)鼓丘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也是冰川再接近末端,对冰床中凸起基岩进行侵蚀,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鼓丘

3.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

冰川堆积示意

冰砾阜阶地、冰砾阜和蛇形丘(绘图 | 李双福)

根据冰水堆积地貌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和物质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川的冰融水,常形成冰川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

冰水扇

几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外冲平原

(2)冰水湖: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注地中形成冰水湖泊。

冰水湖

(3)冰砾阜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

(4)冰砾阜:是一些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细粉砂组成,通常在冰砾阜的下部有一层冰碛层,冰砾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

冰砾阜

(5)锅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锅穴

(6)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

蛇形丘

我们脚下踩的土地,在亿万年前都曾被冰川覆盖,高山雪峰的壮美景观,更是少不了冰川力量的塑造和雕琢。冰川从未离开我们的生活,它是大自然的优秀搬运工,同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技能搬运着身边的大小岩石碎块,雕刻着多样的冰川地貌。

地理知识

水体富营养化

一、含义: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视频©水体富营养化

三、成因:

自然原因:①夏季水温高、光照强,藻类生长繁殖迅速;②湖湾地区水域较封闭,流动性差。

人为原因:周边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工农业以及生活排放大量氮磷化合物。

水体富营养化原因

四、危害:

①对水中生物: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而大量死亡;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②对大气:因藻类腐烂分解产生异味,造成大气污染;

③对水资源:水质变差,造成水资源短缺;

④对生态: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

五、治理措施(核心—减少氮磷的排放):

①建设污水处理厂、推广无磷洗涤剂;

②工业生产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总量;

③发展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④可采用污水分流、换水稀释、机械除藻等方法;

⑤政府带头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河长制);

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绿藻

六、治理意义:

(1)对富营养化河湖水体进行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2)明显提高富营养化河湖水体的处理效果、大大缩短治理周期、有效降低处理成本。

(3)恢复水体使用功能,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

(4)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绿藻

试题链接

洞庭湖是长江出三峡进入中下游平原后,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连的吞吐型大湖。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如水域面积萎缩、洪涝和鼠灾等灾害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等。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对洞庭湖湿地的影响巨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东方田鼠在洞庭湖中的洲滩栖息时,种群数量增长迅速。每年洲滩淹没后,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农田,啃食农作物。研究发现,鼠灾程度与降水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下图为洞庭湖区连续4个年份的降水月份分配,其中鼠灾最严重的年份是()

A.a年B.b年C.c年D.d年

2.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有利影响有()

A.加快淤积,湖泊面积扩大

B.水位上涨,鼠灾频率降低

C.减缓淤积,蓄洪能力增强

D.水量增大,自净能力增强

3.三峡工程运行导致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其原因主要是()

①入湖污水增加②入湖泥沙减少③水中光照增强④河湖联系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C 3.B【解析】1.据题干可知,洲滩淹没之后,出现鼠灾,因此降水量与鼠灾呈正相关,鼠灾最严重的年份即是降水最多的年份,降水最多的是d年,故选D。2.丰水期长江补给洞庭湖,三峡工程建成后,丰水期拦截长江上游来水,避免下游出现涝灾。长江入湖水量和泥沙量减少,淤积减弱A选项错误;洞庭湖水位下降、水量减小,B选项错误;淤积减弱,湖泊容量变大,蓄洪能力增强,C选项正确;长江下游水位下降,补给湖泊的水量减少,D选项错误;故选C。3.入湖污水增加和湖边人类不合理活动有关,与三峡工程无关,①错误;三峡工程运行导致入湖水量及沙量减少,湖泊自净能力相对下降,富营养化加剧,②正确;入湖泥沙减少,水体变得清澈,水下光照增强,藻类繁殖加快,③正确;河湖交换的水量下降,④错误;故选B。【点睛】河流和湖泊的相互补给主要看谁的水位高: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补给河流。

水华是淡水中藻类大量繁殖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当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氢、磷等)和合适的水温时,藻类就会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该湖入湖水系众多,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水体更新周期长,水华多发。下图示意巢湖分区及入湖河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推测巢湖水华最严重区域位于()

A.中巢湖北部B.中巢湖东南部

C.东巢湖东部D.西巢湖西北部

5.相比9月,7、8月巢湖水华较轻,原因可能是7、8月()

①治理力度加大②高温抑制藻类生长③降水稀释营养物质④排放到巢湖的污水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D 5.B

【解析】4.西巢湖西北方向河流注入的多,从陆地上带来的氮磷钾多,加之西北的河流上游有大城市合肥,排放的含氮磷钾的的生产生活污水多,故西巢湖的西北区域水华严重,D正确;从中巢湖、东巢湖注入的河流少,盐分注入少,水华较西巢湖轻,ABC错误。故答案选D。5.相比9月,7、8月巢湖水华较轻,原因是7月、8月气温高,对藻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7月、8月较9月降水多,稀释作用强,氮磷钾的含量较少,②③正确;治理力度、排放的污水没有月份差异,①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

筏式扇贝养殖是指在水面上利用浮球和绳索组成浮筏,并用缆绳固定于海底,使扇贝固着在养殖笼中,悬挂于浮筏的养殖方式(如图)。唐山市乐亭县投资发展扇贝养殖,并建设了海产品仓储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筏式扇贝养殖主要利用了海洋的()

A.空间资源B.生物资源C.能源资源D.矿产资源

7.乐亭县大规模发展筏式扇贝养殖对海洋的影响有()

①海洋水体富营养化②海水流速加快③海洋水体溶氧量增加④威胁近海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6.A 7.C

【解析】6.结合材料可知,“筏式扇贝养殖是指在水面上利用浮球和绳索组成浮筏,并用缆绳固定于海底,使扇贝固着在养殖笼中,悬挂于浮筏的养殖方式”,由此可知,该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了海洋的空间资源,A正确;该养殖方式并没有利用海洋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BCD错误。故选A。

7.大规模发展筏式扇贝养殖有可能会造成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①正确;大规模发展筏式扇贝养殖会增加水中阻力,流速变慢,②错误;大规模发展筏式扇贝养殖会造成水体氧气减少,溶氧量降低,③错误;大规模发展筏式扇贝养殖会破坏生态环境,威胁近海生态平衡,④正确。故选C。【点睛】筏式养殖基本定义是指在浅海水面上利用浮子和绳索组成浮筏,并用缆绳固定于海底,使海藻(如海带、紫菜)和固着动物(如贻贝)幼苗固着在吊绳上,悬挂于浮筏的养殖方式。养殖区养殖区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水源充足,常年有充足的流量;②周边没有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③池塘进排水方便;④海水养殖区应选择潮流畅通、潮差大、盐度相对稳定的地方;⑤适合的水温;⑥交通方便。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街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水体富营养化通常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武汉东湖位于武汉市东部,80年代是东湖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状态,当地在东湖中投放鲢鳙鱼苗,鲢鳙鱼活跃于水体中上层,在其食谱中藻类占相当高的比重。近几年,东湖的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好转。

(1)有人说东湖投放鲢鳙鱼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属于“治标”,请提出“治本”的措施。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用鲢鳙鱼治理东湖水污染的效益。

【答案】(1)1.加强教育宣传;2.清洁生产,减少排污,污水处理排放;3.改进工业技术,提高废弃矿物质循环使用;4.定期清理湖底淤泥,降低营养库存;5.种植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等水草,吸收水中氮磷元素。

(2)环境效益:东湖水质得到改善;

经济效益:增加了渔获量,增加收入;

社会效益:为当地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休憩。

【分析】本大题以武汉东湖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为背景材料,涉及东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根本措施及用鲢鱅鱼治理东湖水污染的效益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街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东湖投放鲢鳙鱼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只能“治标”不“治本”,要想“治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2.清洁生产,减少排污,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水污染;3.改进工业技术,提高废弃矿物质循环使用,提高利用率;4.定期清理湖底淤泥,降低营养库存,降低水体营养化的几率;5.种植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等水草,吸收水中氮磷元素,减少水质污染。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用鲢鳙鱼治理东湖水污染取得了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由材料分析可知,湖中投放鲢鳙鱼苗,增加了渔获量,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经济效益);鲢鳙鱼活跃于水体中上层,在其食谱中藻类占相当高的比重,投放的鲢鳙鱼以藻类为食,可以改善东湖的水质(环境效益);投放鲢鳙鱼使东湖的环境改善,为当地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社会效益)。

THE END
0.05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演化(Word教参)08 第二章 第二节 风成地貌(Word教参)-【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50 ¥3 5 09 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Word教参)-【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50 ¥3 jvzquC41yy}/|}m0eun1|thv1;54<:535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