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分享过各种结节,其实这是西医的叫法,中医叫瘰疬,指生于颈部如贯珠状之疮疡。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又名疬子颈。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腋、胯之间所成。症见初起结块如豆,数目不等,无痛热,渐增大成串,久则微痛,结块粘连,固定不移。破溃则脓汁稀薄,或夹有豆腐渣样物,此愈彼发,久不收口,或形成窦道和瘘管。今称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等。
那再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解决结节问题呢?既然是肿块,那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散结,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试验,总结出以下中药材有很好的散结作用。
猫爪草是毛莨科植物小毛莨的干燥块根,这也是猫爪草用来入药的部位。毛莨科植物猫爪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一般我们国家的南方降水较多的地方如广西云南等一些地区生长的猫爪草较多,由于小毛莨植物在3、4月份时候开出来的花朵极为像是小猫咪的厚厚的肉垫,故人们喜欢称这位开黄花的小草为猫爪草,可以说名字也是极尽韵味了。
这味药材对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以及淋巴结等都具有很好的疗效。大家都知道猫的爪子是很锋利的,而结节一般是由于痰浊瘀血聚集而成的包块,猫抓草能够抓破这些包块,同时还能疏通经络,让这些被破解的包块顺利排出体外。
猫爪草可以单独用来煎水喝,一般用量是15~30克,也可以搭配其他药材,比如香附、陈皮等共同来调理。现在市面上还有以它为主要成分制成的中成药猫爪胶囊。
注意:肌肤存在溃烂、孕妇、体质过于虚寒等人群不宜单独使用。
蒲公英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它只是一种用来清热降火的药材,实际上它也能消肿散结哦!
被称为“草药皇后”的蒲公英一般能够用于治疗由于热毒所导致的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淋巴腺炎、结膜炎等,可外用可内服,可单独使用也能搭配夏枯草、牡蛎等一同使用。它的一般用量为9~15克。
注意:脾胃虚弱、阳虚体质、胃寒严重的人群不宜单独使用。
夏枯草又名夕句、乃东、铁色草、散血草等。始载于秦汉年间,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夏枯草“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夏枯草通常在冬至后开始生长。到夏至,也就是6月21日左右开始,夏枯草基本就要枯萎了,所以称夏枯草。
夏枯草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和炎热的夏天。这两个极端的温度也造就了夏枯草的灵气。冬天是阴寒冰冷之气为主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此时世间万物无论是人还是植物均是外冷内温的一个状态(请参考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样才可以保持和天地之间一个和谐的形式。这点在《伤寒论平脉法》也有类似的文献记载:“夏月盛热,欲裸其身,冬月盛寒,欲著复衣”。外部温度越是寒冷,内部温度越是要温热。所以一直到夏至,夏枯草内部的热能也就消耗完毕,所以才是一到夏至就枯萎,所以称夏枯草。
这味药材能用于治疗由于肝火上炎、肝气郁结所导致的乳腺结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淋巴结结核等疾病,且疗效甚佳。
它的一般用量为9~15克。可以单独用来煎水喝,也能和玄参、贝母、连翘等药材搭配使用。
注意:脾胃虚寒、气虚体弱的人群不宜单独使用。
大多数人只知道荔枝甘甜好吃,却不知道荔枝核也是一味传统中药,而且功效良多,应用广泛。其实荔枝核是一味性温味苦,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效的良药。
它能够用来治疗由于寒凝气滞所导致的结节或肿块,荔枝核的一般用量为6~10克,使用它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捣碎!
荔枝核入药,最早见于《本草衍义》。它性味辛、微苦,甘温,入肝肾二经。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行气止痛和温中散寒。尤其是行气止痛这一条,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它行气止痛的功效,主要源于其直入肝经,而且能散寒,善于行肝气除寒气,通气滞。气通寒散则血行,气血行,就通则不痛了
注意:体内有热的人群不宜使用。
很多人认为昆布就是海带,但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昆布属于海带科植物的一种。它的主要功效是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在中医里面认为,味咸的物质能够软坚散结,这味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瘿瘤、瘰疬,也就是现代医学常说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等问题。它的一般用量是5~15克。
在临床上,海藻、昆布常用于瘿瘤瘰疬等病症,也就是肿瘤、肿块、结节、淋巴结肿大等病症,或配合清热解毒药,或配合化痰祛湿化瘀等药物,海藻、昆布也经常搭配夏枯草、牡蛎、三棱、莪术等药物,增强其软坚散结作用。
注意:脾胃虚寒、寒湿内蕴的人群不宜单独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药材都能起到散结的作用,比如说牡蛎、海藻、贝母、瓜蒌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其实都是用来散结节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