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研究团队揭示高亚洲北部中晚更新世冰川作用时代和范围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高亚洲北部主体处于半干旱区,现代冰川在整个区域的面积占比很小。然而,这里广泛留存的冰川地貌,却表明这些冰川在第四纪冰期时曾发生多次大规模扩张,因而第四纪冰川演化对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和生态等都有深远影响。但由于缺少关键区域可靠的冰川地貌测年和统一的年代分析方法,高亚洲北部大区域尺度上第四纪冰川演化的时空模式仍未厘清。此外,高亚洲北部气候主要受中纬西风和亚洲季风控制,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其东部甚至能受西风和亚洲季风交替控制,更加剧了冰川演化的复杂性。

近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杰教授团队在地学著名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了题为“Timing and extent of glaciation in northern High-Mountain Asia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高亚洲北部中晚更新世冰川作用的时代和范围)的研究成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研究生王潍诚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杰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131和41971003)的资助。

图1 高亚洲北部中晚更新世冰川年代序列与区域/全球气候对比

论文通过关键区域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系统定年(81个10Be)、综合汇编并重新计算已有数据(366个10Be暴露年龄)、稳健分析方法(P-PDE)以及高分辨率的冰川范围模拟,厘清了高亚洲北部中纬度西风控制区与季风-西风过渡区中晚更新世冰川演化的时空特征,揭示出大气环流系统改变产生的降水波动是触发冰期-间冰期尺度冰川时空演变不同步的关键。鉴于高亚洲北部广泛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地形地貌和生态景观等演化都有深远影响,该成果能为更系统地研究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提供重要支撑。

研究认为,高亚洲北部两个大气环流控制区在冰川演化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方面主体呈现相似性,即与MIS6、MIS3和MIS2相对应的冰川扩张在两个气候控制区均被识别,且冰川扩张的规模也逐渐减小,从冰原演化为山麓冰川、山谷冰川,再到冰斗冰川,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和CO2浓度减低是这系列冰进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季风-西风过渡区与西风区的局地末次冰盛期(lLGM)发生时代又不同步,分别发生在MIS3和MIS4,大气环流系统相对强度的变化及引发的降水波动则被认为是两个区域冰川时空演化不同步的关键。

THE END
0.自2000年以来,全球冰川缩小了5%以上一项针对全球超过27万座冰川的分析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冰川平均缩小了5%以上,损失了约7万亿吨冰,海平面上升了2厘米。随着气候变化的迅速发展,冰川融化的速度在过去十年中加快了三分之一以上。2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年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罗纳冰川(图源:Getty Images) jvzq<84yyy4rztu0pgz0sqgj1|~04977265u49772688a@54;4:40qyon
1.地球密码▏流淌在世界屋脊的“冰河”但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冰川逐年减少,出现消失的危机,初步估算冰川面积每年减少约0.3%。卫星图像显示,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主要为消失、退缩、分裂和扩张4种变化方式。消失的冰川以面积较小的悬冰川为主,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川全部融化消失。退缩的冰川普遍发生在各种类型的冰川中,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加快,冰川面积变得比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9:82?4
2.冰川消融敲响白色警钟大多数冰川消失以后,一旦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西北干旱区将会出现区域性的长期水危机。因此,将排放控制在中等排放情景内,全球气温控制在2℃温升以内,是保障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稳定的关键。 3.青藏高原冰川灾害正在增加 2016和2018年,我国西藏地区共发生了多起冰崩事件,敲响了应对冰川消融的白色警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jvzq<84crr4dj~jqw4dp8DcevoppFxjqy,bryBctvodnn+eqpzfp}nf?6684;8(eqtutxqngtCbt}n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