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水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 红海位于非州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1)读水循环示意图,写出数字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填写下表。
人类活动
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滥伐森林
城市内铺设透水砖
(3)利用所学水循环原理知识,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1)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植物蒸腾。
(2)植物蒸腾减少、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表径流。
(3)红海及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沿岸河流稀少,淡水注入少。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读“水循环示意图”可知①代表的是水汽输送环节,②表示的是地表径流环节,③表示的是植物蒸腾环节。
(2)若人类“滥伐森林”会使得地表覆盖的植被减少,植物蒸腾量有所减少、水分的下渗量会减少、地表径流量会增加;若城市内大量铺设透水砖,则大量的雨水会透过透水砖下渗到地下,这样会使得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有所减少。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海周围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且降水稀少,其蒸发比较旺盛;读红海位置示意图可知红海沿岸区域河流稀少且多时令河,淡水注入量比较少,因此红海的盐度比较高。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B.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约多4分钟
C.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约少4分钟D.时间为23时56分4秒
【2】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 )
A.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a、b、c、d
B.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c、d、b、a
C.a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零,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大、c最小
D.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c最大
【题目】下图所示是某同学绘制的“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1】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是
A.“北方的冷空气”——图示季节不存在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C.“副高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2】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A.五月B.六月C.七月D.八月
【题目】 海洋中上下层海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作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利用海水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之间的温度差发电的电站,叫海水温差发电站,可以连续性输出电力且伴生淡水。读海洋水温变化曲线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推测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海水密度B.海水比热容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
【2】图中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增
C.在水深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D.大陆架海区的海水温度变化最小
【3】下列海域最有利于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是()
A.大西洋西岸B.寒暖流交汇处
C.地中海沿岸D.20°S--20°N的海洋洋面
【题目】 下图是华北某城市“雨水街坊示范区”景观图,示范区以雨水花园为主的雨洪管理贯穿全园,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形成优异的生态水循环系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雨水街坊示范区”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地表径流、下渗B.植物蒸腾、下渗
C.植物蒸腾、降水D.地表径流、降水
【2】“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能够( )
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增加城市内涝发生
③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题目】读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三样点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单位:t/km2·a)随坡长(单位:m,0为坡项)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材料信息可知( )
A.坡度越大,土壤侵蚀强度越大B.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强度越大
C.坡长越长,土壤侵蚀强度越大D.坡的上部以侵蚀为主,底部以堆积为主
【2】秭归土壤侵蚀强度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
A.坡度缓B.降水量少C.土壤抗蚀性强D.坡长短
【题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向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供水,可以缓解首都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下图为北京气候资料及丹江口下游武汉的年径流量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为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供水地区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实行季节性水价B.提倡节约用水C.修建水库D.增加引水线路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丹江口水库,北至京津,已全线通水。该工程干渠采用立交或涵洞式跨越沿线河流,其原因是( )
A.保障工程供水水质B.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C.增加下渗,回补地下水D.减小工程量,降低造价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月23日帆船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发,其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说出该渔场的名称及主要成因。当他们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域航行,途中看到典型的峡湾地貌景观,说出其主要形成原因。
(2)第①段航行结束时,来到了港口摩尔曼斯克(约680N),分析其终年不冻的原因并简述第②段航行期间经过的沿岸陆地所属的干湿地区及成因。
(3)分别说出奥斯兰选择6—10月进行环北冰洋航行的原因和第②段航行期间帆船速度明显放慢的原因。
(4)试描述在第②到第④段航行期间摩尔曼斯克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2011年5月奥斯兰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提到:“1990年我和两位朋友进行第一次极地探险。那个时候,冰盖比较厚实,经常能看到3到4米厚的冰盖。然而到了2007年我们重访北极地区,测量冰盖的厚度,得到的结果是多数地区在1.5到2米之间。” 北极冰大量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事实依据,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对流层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5)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解释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6)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台风影响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缓解温室效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