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学习目标】◆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前预习】1、大气层分为__、__和__。
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__、__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__、__、__、臭氧等组成。
2、对流层:空气的绝大部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
⑴温度变化: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⑵大气运动:_______。
⑶天气:_______。
⑷与人类的关系:_____。
2、平流层:⑴温度变化: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⑵大气运动:_______。
⑶天气:_______。
⑷与人类的关系: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
3、高层大气: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次。
电离层:具有______的作用。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__、__和__。
⑴吸收具有__性,__层的__和__等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_层的__吸收太阳辐射的__。
⑵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____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同时又以_____辐射形式向地面辐射大部分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对练】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010北京文综卷改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请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考点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3、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第三课时: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其具体要求是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的一般规律、结合气候统计资料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3.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1、复习重点: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气候类型。
2、复习难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高二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1.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 h Pa温度≥0.0℃和85 0 h Pa温度<0.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融化层”位于图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2-4℃,②③④都位于零度以下,所以只有雪花下落在①融化,“融化层”位于①处,选择A。
【2】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A.郑州B.赣州C.南昌D.清远【答案】B【解析】常以700 h Pa温度≥0.0℃和85 0 h Pa温度<0.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
赣州正好符合这个条件,选择B。
【3】“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冻雨会造成A.农业减产B.破坏输电设施C.高速封闭D.干扰无线电通讯【答案】C【解析】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诗词说明受冻雨影响,交通受阻。
从现在情况来看,天下冻雨,高速公路封闭,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选择C。
2.读北半球某天气系统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中①③两地与乙图中相对应的点分别是A.d、a B.a、b C.b、c D.d、c【答案】A【解析】根据甲图中气团移动方向,雨区位置,甲图是冷锋天气,①在锋前,受暖气团控制。
③在锋后,受冷气团控制。
两地与乙图中相对应的点分别是d、a,d在冷锋前,a在冷锋后,A对。
b在暖锋前, c在暖锋后,B、C、D错。
【2】关于图中天气现象的正确叙述是A.甲图中②地不可能出现降水天气B.甲图中①地的气温最低C.乙图中城市为晴朗天气D.乙图中b处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答案】D【解析】甲图中②地正值冷锋过境,可能出现降水天气,A错。
甲图中①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最高,B错。
乙图中城市位于锋面气旋中心,为阴雨天气,C错。
乙图中b处位于暖锋锋前,可能出现降水天气,D对。
高一地理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4. 能够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2.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
三、教学难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的深入理解;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大气圈的模型或图表;2. 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大气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包层,并解释其组成和结构;2. 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思考,让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结合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详细讲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天气的短暂性和局部性;2. 接着讲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强调气候的长期性和全球性。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雨、雪、风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与气候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不同气候类型下常见的天气现象。
第四步:小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进行讨论,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2. 要求学生讨论该气候类型下的典型天气现象和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2. 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第六步: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典型天气现象;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常见天气现象。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1. 大气与天气1.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包围层,其主要组成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3%)、二氧化碳(0.04%)等。
大气还含有少量的水蒸气、臭氧、氮氧化物、微尘等。
1.2 大气的分层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逆温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这是气象发生的最重要的层次。
1.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云量和降水等要素。
而气候是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通常以30年为周期进行计算。
气候包括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2. 气候的形成原因2.1 太阳辐射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入射角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2.3 水汽与云的形成水汽是气象现象发生的基础,当水蒸气遇冷遇到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从而影响降水和气温。
2.4 气候带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角度和强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2.5 地形和海洋因素地形和海洋的分布会影响气候形成。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降水区;海洋则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3. 气象要素与气候类型3.1 温度温度是气象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表示空气的热度。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温度变化,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气候。
3.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
不同的湿度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造成降水、影响蒸发等。
3.3 风风是由空气的横向运动造成的。
不同的风系统会带来不同的气候特征,如季风气候、西风带等。
3.4 云量云量指的是天空中云的多少和类型。
云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和日照,进而影响气候类型的划分。
3.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为液态或固态的水落到地面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