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湖区雅丹地貌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岩层出露地表后,受定向风或流水差异侵蚀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组合的风蚀地貌。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台吉乃尔湖区分布着多个湖泊,湖区分布有多处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因入湖河流频繁改道和湖泊面积变化等影响,其水上雅丹地貌分布范围和位置常发生变化。为开发盐矿资源,2010年以来当地在湖区筑起了两道长水坝,切断了其他湖泊与鸭湖的联系,并大量抽取地下卤水资源。图左示意台吉乃尔湖区主要水域,图右示意台吉乃尔湖区水上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1)据图文材料,描述台吉乃尔湖区水上雅丹地貌景观的自然形成过程。

(2)分析台吉乃尔湖区水上雅丹地貌分布范围和位置经常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地质时期台吉乃尔湖区曾为湖泊环境,大量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随着湖盆不断收缩趋于干涸,古湖中沉积地层暴露于地表;在风力和流水侵蚀下,古湖沉积地层不断被剥蚀,形成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近代以来,湖区气候转向暖湿,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增加且水位上涨,周围部分雅丹浸泡于水中,形成水上雅丹。

(2)下游湖区洼地较平坦,蒸发量大,水位较浅;高山冰雪融水使入湖水量季节不均;气候异常,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影响湖泊补给;下游湖区季节及年际变化较大,周围河道被湖水反复淹没,易发生游移。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即可。首先是地质时期台吉乃尔湖区曾为湖泊环境,古湖不断接受沉积物沉积,形成沉积岩层;之后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使得当地气候变得干旱,古湖泊不断萎缩,第一阶段的沉积岩层出露地表,部分隆起区开始发育雅丹。随着干旱加剧,湖泊逐渐干涸,湖泊沉积物在风力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由材料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柴达木盆地的气候趋于暖湿,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增加且水位上涨,古湖沉积地层形成的雅丹被湖水浸泡,形成水上雅丹。

(2)根据材料可知,湖泊位于河流下游地带,地势低平,加上沙漠地区气温较高,导致蒸发量大,水位较浅;该地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季节变化大的影响,该地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导致湖水补给量差异大;受该地区冰雪融水、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影响,周围河道被湖水反复淹没,易发生游移,故水上雅丹分布范围与位置飘忽不定。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西秋雨是四川盆地显著的气候特色,以降雨量通常不大、持续时间长为特点。下图为华西雨屏带位置图。

【答案】

西南季风将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西地区,为这一带提供了丰富的水汽;秋季冷空气不断从我国北方地区向南部、西南部地区入侵,受四川西部地形的影响,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华西地区频繁交汇,由此形成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详解】

本题需要思考:第一步,判定华西秋雨的性质(地形雨,第二步,考虑华西秋雨的水汽来源(西南季风),第三步,联系华西秋雨区的位置(四川盆地 边缘),第四步,结合降雨发生的季节及气流运动特点(秋季,冷暖气流频繁交汇)组织答案。西南季风将印度洋水汽输送到华西地区,秋季冷空气不断南下,受四川西部地形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在华西地区交汇并停滞不前,故华西秋雨持续时间较长。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岩溶区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上覆有少量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缺失二叠纪地层,在纯厚的石灰岩地层上发育了壮美秀丽的喀斯特峰丛和峰林地貌。下图为该岩溶区及其周边地貌示意图。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整片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近乎同时开始发育,受来自不同岩石类型区域的水体溶蚀能力差异影响,最终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峰丛和峰林地貌,被称为“同时异态”。

(1)推测该岩溶区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直接覆盖于石炭纪地层之上的原因。

(2)比较岩溶区内不同区域地表水体的溶蚀能力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

(1)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处于抬升状态,处于河口(近岸)环境,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形成陆地后,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的岩层因位于当时的地表附近,被流水溶蚀殆尽,随后三叠纪末期的地层直接覆盖在石炭纪地层上。

(2)差异:背斜区域(峰丛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弱,向斜区域(峰林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强。

原因: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水体易流失,而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地下水易汇聚;背斜拱起,地势较高,水分多排泄,而向斜凹陷,地势较低,易汇水,水量更大;背斜不易储水,水体流动性强,二氧化碳不易饱和,溶蚀能力更弱。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信息可知,石炭纪和三叠纪之间为二叠纪;根据材料信息“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可知,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为河口地貌,但是地壳发生抬升,导致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该地出露地表,形成陆地,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位于海平面附近,受到河水和海水的侵蚀作用,导致对应的地层缺失;三叠纪中期形成的陆相沉积岩直接上覆在石炭纪之上。

(2)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背斜处为峰丛地貌,向斜处为峰林地貌,峰丛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侵蚀能力较弱,峰林地貌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侵蚀能力较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是良好的排水构造,水体易流失,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水体易汇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背斜所在点位地势较高,地表水体易流失,向斜所在点位地势较低,地表水体易汇聚;背斜不易储水,水体的流动性较强,二氧化碳易排除,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溶蚀能力较弱;向斜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量较多,溶蚀能力较强。

END

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

成为更优秀的人 请务必加油(•̤̀ᵕ•̤́๑)ᵒᵏᵎᵎ

01

高考地理 |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02

高考地理 | 超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超高清)

03

高考地理 | 产业集聚的地理意义综合题答题技巧!

//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4.若要转载原创文章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任何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THE END
0.[地理·中国]被称为“地球心脏”的湖泊——乌兰湖[地理·中国]解开乌兰湖的“血管”之谜 00:02:41 [地理·中国]乌兰湖的“心脏”外形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巧合 00:03:09 [地理·中国]乌兰湖艳丽水色从何而来? 00:04:26[地理·中国]被称为“地球心脏”的湖泊——乌兰湖来源: 央视网 2024-04-23 18:13 内容简介 热播jvzquC41vx4de}{0ep532;91265358[KFGJjEy[qvjJtksOpwprG\ƒ762684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