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行动峰会:青年赋能创新驱动共创可持续未来

“气候变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这代人,还要保护我们的未来,而未来就是青年人。”在COP29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他进一步表示:“我看到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参与到国际气候进程中,特别是我们中国的青年更多的参与到这个当中来,我觉得非常的好,面对全球的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有青年人的加入,使得我们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开场致辞:合作与青年赋能

本次峰会的开场致辞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合作、创新和青年赋能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执行主任、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副秘书长张健院长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特别提到,中国已成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和投资的全球领导者,通过推动国际合作和技术转移,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危机。例如,清华大学牵头成立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汇聚了15个国家的高校,重点研究碳捕集与储存、新能源技术、以及跨学科的教育方案。这些努力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学术合作网络,促进青年和女性在气候治理中的参与。他还提到,“多边合作与多样性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基础,我们必须倾听年轻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声音,共同制定务实的解决方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副主席Amr Hamouda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气候正义、青年赋能和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当前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国际社会应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公平转型。他呼吁加强全球合作,通过共享技术和知识推动创新,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资源与支持。此外,他指出气候行动的核心在于青年,必须通过教育和金融支持增强他们的领导力,使其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中坚力量。

欧洲气候公约大使、欧洲创新理事会评审委员会成员Arvea Marieni女士在开场发言中以“创新”为主题,呼吁各界通过加强协作和跨部门合作推动能源和生态转型。她强调,当前的全球气候目标要求我们打破行业壁垒,采取横向的合作方式,将一个领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领域。例如,欧洲气候公约作为一项旨在加速转型的自愿行动,正在通过吸引普通民众和青年参与来扩大影响力。她指出,“没有深度的协作,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没有全球性的合作,就无法实现生态和能源转型。”此外,她呼吁各国重新审视经济模式,明确价值导向,以更紧迫的态度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中国青年代表刘子豪从青年视角分享了参与气候行动的经历和思考。他谈到,通过技术与自然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他热爱探索进行仿生机器人设计。例如他的“智能声波防狮围栏”已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领域,致力于减少人兽冲突。他还强调,青年应成为气候行动的核心推动力,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强跨国青年合作,特别是在教育和技术转移方面。他的纪录片《共生与和谐——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旅程》以肯尼亚为例,展现了当地社区和保护者如何通过努力维护自然遗产的故事。影片中提到:“每片土地都蕴藏着居民与环境的深厚联系,提醒我们,保护地球不仅是责任,更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青年代表梁家玮以“弥合气候教育差距”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在气候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力。他结合自身在哈佛交流的经历,反思全球气候教育的体系。指出青年气候教育缺乏的问题。他强调:“知识和实践缺一不可,气候变化的挑战不应受到国界限制,我们的教育方法需要不断发展,弥合差距。实现跨地区跨文化的做法。”他还呼吁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加入到全球气候行动中,作为气候领袖与先锋,积极分享相关的知识技能,推动技术扩散。

在结尾,他提出了中国青年的方案。呼吁政府出台气候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学校每学期需至少开展一次相关的科普和实践活动。定期披露每学期气候教育的开支,推进公示透明化。学校也应该根据政府出台的政策,定期开展气候教育的课程,完善校内课程体系。促进气候教育在社会的推广。

教育是问题解决和创新潜能的关键。未来,他希望更多中国青年领袖出现,与全球各国的青年先锋共同联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张健院长聚焦全球气候治理和高等教育的双重作用。他指出,中国在推动能源转型中的努力不仅体现了技术优势,还展示了政策制定的系统性。例如,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占比已接近40%,并通过技术出口和合作项目帮助多个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发展。他还强调,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突破性技术(如新型储能材料和零碳燃料)的开发对于实现全球净零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他提出,全球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合作网络,让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团队共同推进创新和技术转移。

剑桥大学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英国执行主任许通博士以“从能源创新到公众参与创新”为主题,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公众,将绿色转型的行动落实到每个社区。他列举了通过剑桥青年领导力(CamYouth)、混知青年营等z时代项目召集关注气候变化领域的青少年,从而培养3060的新一代力量,也介绍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这样的专业机构如何组织优秀的国内外专家为碳中和建言建议。他提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公众互动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可以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新的思路。

在本次会议中,El-Gharabawy 博士详细阐述了非洲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推动青年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成就。她回顾了非洲海洋十年路线图的制定过程,这一战略聚焦气候变化适应、海洋可持续性和科学技术等核心议题,并通过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成功建立了包括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在内的重要平台。El-Gharabawy 博士还分享了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如何通过配备尖端研究船只和先进实验室,为非洲青年科学家提供顶尖培训机会,助力他们在气候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她强调,非洲的青年科学家是未来创新的引领者,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对非洲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以释放这一巨大潜力,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的共同目标。

Arvea Marieni 女士在演讲中展现了欧洲气候契约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协作和创新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驱动力。她指出,通过跨国合作,例如将欧洲与北非的电网连接,可以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成本,从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作为欧洲气候契约的大使,Marieni 女士分享了如何通过社区行动和政策推动,将契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她特别呼吁全球青年积极参与气候行动,强调他们不仅是受气候危机影响最深的一代,也是实现变革的关键力量。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协作,她对实现气候中和的未来表达了坚定信心,呼吁每个人从自身行动开始,共同为保护地球贡献力量。

Elise Breyton Buckle 教授的主旨演讲围绕“包容性协作与多样性在气候外交中的核心作用”展开,以她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呼吁全球社会加强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她通过一场生动的互动实验强调了多样性的重要性,展示了不同性别、年龄和背景的声音在气候行动中的互补性。Elise 提到,气候危机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只有通过倾听和包容各方的意见,才能找到真正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她强调:“气候外交的成功,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超越南北分歧、文化隔阂和性别障碍,作为一个人类共同体行动起来。”

Elise 教授还探讨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仅依赖技术解决方案无法解决气候问题,必须同时注重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她通过实例说明,女性在气候领导力中所展现的同理心和协作能力如何促进了谈判的成功,并提出性别平等在推动社区韧性建设和气候资金有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她还特别提到青年在气候行动中的潜力,鼓励全球社会为青年提供更多发声机会和赋权平台。她以充满激情的呼吁结束演讲:“我们是一个人类大家庭,必须放下分歧,共同努力,为地球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

Maryam Majidova 女士以她在性别平等和青年赋权领域的丰富经验展开了主旨演讲,深刻探讨了如何将这两大主题融入气候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中。她指出,青年和女性在气候危机中不仅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同时也是解决方案的重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通过分享她在阿塞拜疆推动社会性别与青年包容实践的经历,Maryam 强调了教育、技术和社区参与在赋能女性和青年中的关键作用。她提到,通过为女性和青年提供资源、机会和技能,社会不仅能够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还可以释放巨大的人才潜力,从而推动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Maryam 女士还特别呼吁国际社会在制定和实施气候政策时,将性别平等与青年视角纳入核心议程。她举例说明了基层社区如何通过跨部门合作应对环境问题,并成功利用本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创造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她强调,在性别平等和青年参与不足的情况下,任何气候行动都可能无法真正持久地解决问题。Maryam 以充满希望的语调结束演讲:“赋予女性和青年权力,不仅是社会正义的需求,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必要途径。”

纪录片放映:《共生与和谐》

由刘子豪导演的纪录片《共生与和谐》为本次峰会注入了情感力量。影片展现了保护主义者与社区在肯尼亚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正如影片总结所述,“每一片土地都记录着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通过守护者和社区的共同努力,肯尼亚的生态多样性得以蓬勃发展,提醒人类必须共同承担起保护地球自然遗产的责任。”

峰会成果: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中国力量”

本次峰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气候治理和青年赋能方面的成就,还为全球气候合作提出了可行路径。通过科学研究、政策协调和跨领域合作,参会各方一致认为,只有通过开放与包容,才能真正推动《巴黎协定》的目标落地。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行动的中坚力量,在本次峰会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从政策到行动,从教育到技术,中国的经验无疑为全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是一次富有成效、凝聚共识的国际会议。

THE END
0.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有多严峻科普中国2025年11月4日,在巴西北部帕拉州贝伦市,行人从贝伦城市公园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的标识前经过。新华社发(卢西奥·塔沃拉摄) 旨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正在巴西贝伦举行。近年来,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屡创新高,jvzq<84mr|m/rntrng4dqv3ep1t21;5471723;4e62:33=2628629=:0jvsm
1.《焦点访谈》20241124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贡献来源: 央视网 2024-11-24 20:09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每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都是全球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活动,从气候资金到政策目标,涉及到各缔约方的切身利益和全球的清洁未来。作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jvzquC41vx4de}{0ep532;91335368[KFGL[pp{\\|~ccoy7dFH3;z7633850|mvon
2.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行各界齐聚探讨应对策略2024 年 11 月 11 日至 22 日,第 29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顺利举行。这场盛会汇聚了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行动。 在气候问题愈发紧迫的背景下,本届大会备受瞩目。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持续上升,2024 年 1 月至 9 jvzquC41i0vdqwqkpg4dqv3ep1~03A9;13>5;=:4;0nuou
3.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贡献新浪财经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市举办。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和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交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迎来关键节点。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6/:6/335eql2kph}z{}~426618<3ujvsm
4.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开幕气候变化联合国新浪科技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今年年初,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和美国航天局均发布报告说,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的公报,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5.10摄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glm1tqrm1;547/72/:71fqi.kwkzcjvv7=9769
5.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看点速递新浪财经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会议(COP28)于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在经历过史上最热的夏季后,全球面临的极端天气灾害以及气候变化风险更加凸显。本次大会围绕“团结、行动、落实”的主题,各缔约方将对全球落实《巴黎协定》的进展与差距进行“全球盘点”, 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要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up44249.3;2291jpe6no|zkjg~9:82;4:7xjvor
6.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36●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入关键时期 尽管各国在政策、技术、融资和国际合作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严峻性依然存在。2024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发起“即刻行动”气候活动以创造人类憧憬的未来。峰会指出,气候危机危害每一个大洲、每一片大洋和每一个人,世界各国宜凝聚集体共识、避免气候灾难,达成有效行动jvzquC41yy}/loickn/exr1uvguklxi1tkt1qyon1}fd8sgyuJfvjnn0jznnHnf?:972=9(ukj>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