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张**(实名认证)
IP属地:云南
下载本文档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专题讲义一、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四者相互交织,塑造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的气候格局。(一)太阳辐射:热量分布的“初始密码”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能量根基,其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低纬度地区(如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均匀,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如极地)则因太阳高度小、存在极昼极夜,热量输入显著不足。这种热量差异直接催生了地球的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也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提供了能量基础。(二)大气环流:热量与水汽的“运输网”大气环流通过气流运动调节全球热量与水汽的分配,核心包括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赤道低气压带(湿热气流上升,多对流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炎热干燥)、西风带(从海洋携带湿润气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缔造者”)等,通过气流运动将热量、水汽输送至不同纬度。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如东亚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如南亚夏季风),使大陆东岸形成雨热同期(或不同期)的季风气候。例如,我国东部的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受陆地干冷气流控制,降水稀少。(三)下垫面:局部气候的“调节器”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依托”,其性质(海陆、地形、洋流等)会显著改变局部气候:海陆分布: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慢,使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降水更均匀(如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大陆西岸临海区域);陆地则相反,内陆气候更干旱(如中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山地迎风坡因气流被迫抬升,易形成地形雨(如我国四川盆地的地形雨);背风坡则因气流下沉增温,形成“雨影区”(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干旱气候)。此外,海拔升高会导致气温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降6℃),形成高原山地气候(如青藏高原)。洋流:暖流(如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使沿岸气候更温暖湿润(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寒流(如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形成荒漠(如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四)人类活动:气候的“干预者”人类通过改变下垫面(如毁林开荒、城市化)或排放温室气体(如CO₂、CH₄),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温室效应增强:化石燃料燃烧、植被破坏导致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高温、暴雨、干旱)频率增加。局部气候改造: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人工降雨、修建水库调节局部降水等。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气候类型的划分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核心,结合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类(按温度带整理):(一)热带气候(最低月均温>15℃)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成因: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植被与土壤:热带雨林(生物循环旺盛)、砖红壤(强淋溶作用,肥力较低)。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南美、澳大利亚)。成因: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湿季受赤道低压,干季受信风)。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多雨,干季干旱)。植被与土壤:热带稀树草原、红壤(肥力较雨林稍高)。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亚洲南部、东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西南季风来自海洋,冬季东北季风来自陆地)。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极多,旱季干旱)。植被与土壤: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内陆(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成因: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沉气流或离岸风,水汽难以凝结)。特征:全年炎热干燥(气温日较差大,降水极少)。植被与土壤:热带荒漠、荒漠土(肥力极低)。(二)亚热带气候(最低月均温0℃~15℃)1.亚热带季风气候(含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我国南方、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气温年较差较大)。植被与土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肥力较低,需改良)。2.地中海气候分布: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加州沿海、智利中部)。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副高控制,冬季西风控制)。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典型“冬雨型”)。植被与土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片蜡质,减少水分蒸发)、褐土。(三)温带气候(最低月均温<0℃,除温带海洋性气候)1.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北部、朝鲜半岛)。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夏季)。植被与土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中纬度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部)。成因: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特征: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夏季(干旱或半干旱)。植被与土壤: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黑钙土/荒漠土。3.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欧洲西部、新西兰、智利南部)。成因:全年受西风带控制,且受暖流影响。特征: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植被与土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四)寒带与高原山地气候1.苔原气候分布: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成因:纬度高,受极地气团控制。特征:全年严寒,降水少(以降雪为主),夏季短暂温凉(有苔藓、地衣生长)。2.冰原气候分布:南极大陆、格陵兰岛。成因:极地高压带控制,太阳辐射极少。特征: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冰雪覆盖,无植被)。3.高原山地气候分布: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成因:海拔高,气温随高度变化显著。特征: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如珠峰南坡从热带到寒带的植被变化),气温低、降水随高度变化。三、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核心是“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结合气温(特别是最低月均温)和降水的季节分配来分析:(一)步骤1:根据最低月均温,确定温度带最低月均温>15℃→热带气候(雨林、草原、季风、沙漠)。最低月均温0℃~15℃→亚热带气候(季风、地中海)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低温>0℃)。最低月均温<0℃→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最低温远低于0℃)。(二)步骤2: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各月降水>1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均匀,约50~100mm)。干湿/旱雨季分明:热带草原(湿季降水集中,干季少雨)、热带季风(雨季降水极多,旱季干旱)、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型)、苔原/冰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夏季少雨)。(三)特殊案例:非典型气候的判断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虽位于赤道,但因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未形成雨林,反而受信风与赤道低压交替控制,形成草原气候。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受地形阻挡,降水稀少,形成干旱气候。四、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核心要素,与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紧密关联:(一)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塑造植被与土壤:热带雨林气候孕育雨林植被和砖红壤;温带季风气候孕育落叶阔叶林和棕壤。气候的水热条件决定了植被的类型(如“理想大陆”气候-植被的对应关系),而植被又通过生物循环影响土壤肥力。水文:降水多的气候(如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干旱气候(如沙漠气候)河流多为内流河,流量小(如塔里木河)。农业:雨热同期的气候(如季风气候)利于种植业(水稻、小麦);温和多雨的气候(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畜牧业(多汁牧草生长);干旱气候则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如河西走廊)或绿洲农业。(二)地理环境对气候的反馈植被破坏:如亚马逊雨林砍伐,导致局部气候变干,降水减少(雨林的“蒸腾作用”曾是区域降水的重要来源)。城市化: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气温升高,降水分布改变(城市中心降水略多)。洋流变化:如秘鲁寒流减弱(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南美西岸降水异常增多,引发洪水;同时影响全球气候模式。五、备考建议:气候类题目解题思路1.成因分析: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四要素入手,结合区域位置(海陆、纬度、地形)分析。例如,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纬度40°~60°(西风带)+大陆西岸(西风从海洋来)+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平原地形(利于西风深入)。2.特征描述:从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年较差、日较差)和降水(总量、季节分配、雨季长短)两方面描述。例如,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全年高温(最低月均温>20℃),年降水量1500~2000mm,分旱雨两季(雨季6~9月,降水集中)。3.比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