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冰川的年轻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侯建国

吴朝晖

孙也刚

周 琪

汪克强

丁赤飚

何宏平

孙晓明

王 华

文 亚

王大同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诗 歌

书 画

摄 影

散 文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无人机航拍青海长江源地区的冰川与湖泊。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王飞腾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综合观测场观测。记者 王锦涛摄

冰川不仅是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日前,记者采访了3位保护冰川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以青春力量守护冰天雪地的故事。

——编  者

王飞腾:

探寻冰川保护新路径

走进王飞腾的办公室,两个“冰墩墩”分外显眼,“北京冬奥会赛道的人造冰状雪,是我们团队参与研制的。”他解释。

80后王飞腾,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与冰川结缘近20年。“2004年,第一次实地接触冰川。”王飞腾说,当时,他刚读研究生,跟随导师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在受到巨大震撼中,开启了冰冻圈科学研究。“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光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更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记录仪和警报器。”

我国拥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冰储量约为4500立方千米。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在加速消融,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冰川,人工如不干预,将面临全面消融。2019年的一天,王飞腾去达古冰川参加活动,到了之后发现,那里交通方便、距市区近,“非常适合做冰川保护研究”。达古冰川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达古雪山上,属于典型的海洋型冰川,加之总面积较小,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尤为敏感。“研究发现,2020年该地区冰川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王飞腾说,过去50余年时间,随着气候变暖、地震灾害和人为影响,达古冰川的面积缩减了70%,“保护迫在眉睫。因为按照当时的速度消融,5到10年后,达古冰川就会彻底消失”。

2021年8月,王飞腾带领团队登上位于四川的达古冰川,做了减缓冰川消融实验。“结果证明,方法有效。”王飞腾说,实验两个月,减缓冰川消融一米多,“我给这个实验取名叫给冰川‘盖被子’”。

“盖被子”的灵感,源自冬奥会。“当时我们团队还承担了为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储雪的工作。”王飞腾解释道,储雪就是在冬天下的新雪上覆盖隔热反光布料,将雪储藏起来,目前的技术,能让雪完整保存两年,等用的时候再取出。“这就像是把雪藏进冰箱。”王飞腾停顿一下说,他当时就想,这个办法或许可以用在冰川保护上,“因为太阳直接辐射,是引起冰川消融的主要热源。若在冰川表面铺设隔热和反光材料,增大冰川表面的反照率,会起到减缓冰川消融的效果”。

每年8月,正是达古冰川消融季,王飞腾选取了500平方米的试验场。“我们在冰川表面铺设隔热和反光材料,增大表面反照率,阻挡太阳辐射和冰川的热交换,以减缓消融。”王飞腾说,之后,每周进行一次冰川物质平衡观测,两周进行一次数据汇总。两个月后,王飞腾通过对比数据发现,“盖被子”的冰川消融速度明显变慢,与没做任何防护措施的冰川相比,减缓消融厚度达到1米。

“我希望通过实验,为探寻冰川保护路径提供借鉴。”近年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王飞腾还带领团队做了人工降雨增雪减缓冰川消融实验。“不断寻找办法保护,为的是延续冰川‘寿命’。”王飞腾说,未来,他还想尝试把造雪机拉到冰川上,将湖水直接造成雪保护冰川,目前已联系好造雪机厂家,时机成熟时将在达古冰川展开实验。

王飞腾说,过去5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全球冰川加速消融退缩,造成海平面上升、水循环变化、冰川灾害增加,引发人们高度关注。科研之余,他一直在做冰川知识科普讲座,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中小学生开展冰雪科普讲座,在兰州等地的高校普及冰雪知识,希望更多人关注冰川保护,“因为保护冰川,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王飞腾说,冰川对于稳定气候有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多数来自冰川消融,“我希望通过冰川保护实验,不断探寻冰川保护新路径”。

德吉:

探索冰芯中的气候故事

跟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德吉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原冰芯库。缓缓推开厚重的铁门,寒气扑面而来,柜子上满满当当摆放着青藏高原各地冰川中钻取的冰芯,上面详细标注着冰芯来源。

今年33岁的德吉已经和冰芯打了10年交道,从读研究生开始,她的生活就和这些冰芯结下了不解之缘。

“冰芯是从青藏高原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川积累区连续钻取的圆柱状冰体。通过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研究人员可以重建过去百年、千年甚至万年尺度的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变化。”德吉告诉记者,“冰芯能记录过去的温度、降水、沙尘、生物物质燃烧、微生物、大气环境成分和大气环流等信息,对我们认识青藏高原气候起到重要的作用。”

德吉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老师们见到冰芯的场景。那是她刚读研究生的时候,跟着研究团队到西北处理冰芯。在冷库里,老师们小心翼翼地把圆柱形的冰芯从中间分开,切成两半,并按规范进行分类和保存。德吉得知,这些样本一半会在冷库里保存,而另一半将会被用来开展成分分析,从中解读其记录的气候变化。

老师们示范了整个流程,德吉等年轻学生就开始上手实践。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她和同学们做得越来越顺畅,连续几十天,德吉一直泡在冷库开展冰芯的分样、描述和储存。

慢慢地,在老师们的讲解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她对这些“冰块”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冰芯分样和描述中,大家的分工合作让这项稍显枯燥的工作高效起来。师兄师姐们很照顾我,遇到问题大家都愿意帮我解答。”德吉说,从一个对冰芯与气候一无所知的入门者,她渐渐成熟起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这触发了她的思考。顺着老师的问题,德吉开展了一系列分析和研究。为了更全面掌握情况,她找了许多冰芯样本,最终找到4个符合她要求的样本。通过分析,德吉渐渐找到了原因所在——青藏高原的季风西风环流及其带来的降水变化能解释这里的数据和其他地区的不同。对德吉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篇能够发表的研究报告,更帮助她深刻理解了研究思路——在数据中发现异常,并通过对异常的分析与解释理解规律。

分析冰芯成分,是为了解码冰芯中记录的气候变化。对德吉来说,拉萨的冰芯库是一个“大宝藏”。前人已经收集了许多样本,如何从这些样本中发现更多科学认识,进而反哺家乡的生态建设,是她努力的课题。未来,依托于现有的样本,她希望分析青藏高原冰川积累量的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机制性解释,进而更科学地保护家乡的“冰天雪地”。

“研究冰芯,可以给我们保护冰川提供科学支撑。我们对比不同地点钻取的冰芯,它们记录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异同性。立足于这些气候信息,我们可以尝试对未来的气候开展预测,并更好地进行冰川保护。”德吉告诉记者。

旦巴塔杰:

在保护一线不断成长

掐指一算,米堆冰川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旦巴塔杰在米堆冰川已经工作15年了。米堆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玉普乡,是许多冰川爱好者向往的目的地。但对旦巴塔杰来说,这片冰川就像他相知相守了十余年的亲人一般。

2008年,21岁的旦巴塔杰来到米堆冰川管委会工作,那是他此前未曾想过的工作环境。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立在崎岖的羊肠小道边,几层茅草覆盖在顶上。最让他和同事难以忍受的是,小木屋根本没有网络和电力,住在这里,两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过上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所幸还有冰川。天气晴好时,旦巴塔杰能眺望到远处雪山,那就是他要守护的米堆冰川。旦巴塔杰没有忘记,他第一次走到冰川下时的场景。回忆起来,他翻来覆去地用“雄壮”“震撼”等词汇形容当时的感受:“从远远望见到逐步走到冰川脚下,雪山越来越清晰,寒意越来越强烈,在冰川下我能格外感受到自然的壮阔和人类的渺小。”

15年时光如流水,也浇灌出旦巴塔杰和这片冰川的情感。这些年,他一直在冰川脚下的玉普乡生活,真切感受到这片冰川哺育着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冰川是这里最出名的旅游目的地,冰川的收入构成了大家收入的重要部分。”旦巴塔杰说,“之前十几年,围绕冰川形成了旅游经济,带动本地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县里群众从冰川旅游当中得以就业、得以致富。”

然而,冰川这些年的变化却让旦巴塔杰揪心——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已经发生明显退缩,甚至一些曾经知名的冰川景观也不复当日面貌。

“你看,这是2010年前后冰川的照片,当时这里还有两个大型的冰洞,白色冰川上有两个黑色空洞,形状如‘熊猫眼’。但是现在因为冰川消融,已经不复存在了。”旦巴塔杰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言语中满是遗憾。

有一次,旦巴塔杰和工作人员去冰川开展例行巡护,行走中,他发现冰川中似乎封冻着异物。走近一瞧,是一截小小的烟头。原来,那时冰川管理尚不严格,不乏游客徒步进入冰川内部。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在冰川上吸烟并将烟头随意丢弃,滚烫的烟头融开冰川,又被封冻其中,成了冰川中被永久封冻的“展示品”。

所幸, 从2015年开始,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单位意识到冰川保护的重要意义,开始大力开展冰川保护。每一天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旦巴塔杰都参与其中。在游客最多的观景台,他会和往来游客聊聊这些年冰川的退缩、消融,掏出手机给他们看冰川这些年的对比图片。5年下来,旦巴塔杰感受到游客的变化:以前很多人因为不能接近冰川而有所抱怨,但是在他们的劝导下,大家渐渐明白了冰川保护的意义。

“开发是为了规范游客的行为。我们想方设法,希望在观赏冰川和保护冰川上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旦巴塔杰说。

景区门口,一座小楼人来人往,这是米堆冰川景区的游客中心。二楼,一个小小的冰川展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预计今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景区和一些科研院所共同开办的科普基地,旨在为参观者提供关于冰川的科普知识。

带着记者走进展览馆,旦巴塔杰详细讲解——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的区别、西藏乃至全国各知名冰川的特点、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他都能给记者说得头头是道,仿若一名冰川专家。“这些知识全凭自学。长期在冰川脚下生活,收入也都来自冰川,学习一些冰川知识是我们应该做的。”旦巴塔杰告诉记者。

去年,旦巴塔杰曾带着孩子来到了米堆冰川。像自己初见冰川时一样,孩子也充满了好奇和激动。他还带着孩子参观了建设中的冰川科普展览。看着展板上的知识,听着父亲的讲解,孩子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希望他们也有机会看到我们曾经见过的冰川,希望这片冰天雪地能在他们手中保护得更美好。”旦巴塔杰满怀期待。

THE END
0.卡若拉冰川大约下午2点到达卡若拉冰川观景的停车场。导游交代在这里只停留20分钟就好,怕呆的时间太久会高反。 卡若拉冰川位于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距离江孜县城71公里。 路边牌子写着“卡若拉冰川在S307旁,海拔5560M” 站在路边眺望对面的冰川,这里是电影《红河谷》拍摄地,当地人搞了些石牌写着字,拍照要收费的。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1486219?48;693a715A8243>30|mvon
1.西藏(九):卡若拉冰川西藏“卡若拉冰川”,位于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距江孜县市约71公里。,“卡若拉冰川”公路边的景观,,作为西藏jvzquC41yy}/onnrkct/ew46{rywt?p
2.青藏高原及周边冰川区表碛影响研究进展.docx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贡嘎山,表碛覆盖型冰川占该地区冰川数量的68.0%,其表碛覆盖比例介于1.7%~53.0%之间[6]。图4(a)显示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和表碛覆盖面积随海拔高度的分布,其中表碛覆盖主要分布在海拔3 500~5 000 m之间,分别占该地区表碛覆盖总面积和冰川总面积的81%和7.5%。尽管海拔3 000 m以下的表碛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32721?7444642::2276147xjvo
3.海螺沟风景区海螺沟冰川又称一号冰川,全长14.7公里,是贡嘎山71条冰川中最长的一条,面积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仅2850米,治纵向呈三级阶梯:粒雪盆冰瀑,宽500一1100米高1080米,海螺沟冰川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高大、最壮观的冰川瀑布。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大出十余倍,瑰丽非凡。 jvzquC41yy}/onnrkct/ew45cirx4wn
4.西藏卡若拉冰川卫星地图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距离江孜县城71公里,从羊卓雍湖出来后,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后就来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观看冰川的地方海拔约有5400米,山口南面6647米的卡鲁峰是年楚河和羊卓雍湖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此峰周围冰川地貌突出。卡若拉冰川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带,属宁jvzquC41o0kbt}mqn0ipo8{kgy36;A:0jvsm
5.阿尔金山山峰资料库主峰阿尔金山位于南坡5号冰川两粒雪盆结合处的后壁。在萨木萨克沟南侧10号冰川粒雪盆的后壁上,另有一座5782米的高峰与东侧主峰相对,二者相距6000米,相对高差46米。萨木萨克谷地,东高西低,海拔4200-4400米,为河流形成区,该沟向北穿越中列山地中部断裂后汇入青石沟,是青石沟的上源。jvzquC41yy}/:;;60eun1|mcphkoi6=::4:8
6.中国人冰雪5000年,今天要让世界看最终发育成巍峨壮丽的冰川 中国冰川地图。 制图/孙璐 48571条冰川 让青藏高原成为“亚洲水塔” 冰川融水,万物生发 孕育了长度超过150万千米的大江大河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流域。 摄影/滕洪亮 风行水上,点点滴滴浸润大地 塑造了山川的万千风貌 冰雪,亦因此见证了万年演化的生命奇迹——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81686:19886<;74a713>>926<1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