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pdf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78: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运动

冰川与河冰及其它自然冰的区别:是否运动。

重力和压力是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

冰川冰的分子呈层状堆叠式排列,层间结合力小于层内分子间的结合力。累积厚

度(50m)引起的压力、冰雪融水的润滑作用、摩擦热、下渗冰雪融水再结晶释

放的热。

速度慢,绒布冰川最大年流速64m,东绒布冰川164m,南极冰体200km用了8000年。

一、冰川的运动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度就快。

流速不匀:冰川底部和两侧的流速,小于中间和上部的流速。

可形成裂隙、褶皱、断裂:运动冰川的变形可用应力应变来分析。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为飘砾;冰川消融时,飘砾变成冰蘑菇;飘砾跌落,形

成冰牙;冰牙扩大则形成冰塔。

若见上述现象,则表明冰川已流到雪线以下。

一、冰川的运动

冰裂隙

一、冰川的运动

冰漂砾

一、冰川的运动

被冰川搬运到别处的直径1m的岩块,统称漂砾。漂砾常常用做是识别冰川活动的标志。漂砾的大小

极其悬殊。它可随冰川被搬到很远的地方,如斯堪的纳维亚的漂砾被搬到一千多公里以外的英国东部

、波兰和俄罗斯平原,喜马拉雅山有的漂砾直径达28米,重量可达万吨以上。

美国华盛顿州Waterville高原上一块重达400

吨的冰漂砾

一、冰川的运动

冰牙与冰塔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川的剥蚀(刨蚀):包括挖掘、磨蚀

1.挖掘作用:冰的巨大压力把基岩压碎并掘起带走的作用。裂隙发育更有利于挖掘;

冰床基底突起易被挖掘。

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块,在运动中与冰川一道对基岩与谷底进行刮

削,其本身也被磨蚀。

一、冰川的运动

1.冰斗:积雪半圆形洼地。

●通过挖掘而加深;高度在雪线附近。

●冰川冰在底部流出,易产生雪崩,是登山危险地带。

2.鳍脊(刃脊)与角峰:前者是冰川的分水岭;三个以上冰斗的溯源侵蚀便形成角峰。

3.冰蚀谷:“U”形谷。山谷冰川被挖掘、磨蚀形成的谷地。冰川消失后才可以看到。谷底、

谷坡可见冰川摩擦的痕迹。

4.冰悬谷:支流冰川侵蚀慢于主流冰川而形成。二者会合后,支流冰川谷底高悬于主流冰川谷

底之上。

5.羊背石:基岩被冰川流动刨蚀后形成的椭圆状小丘。其长轴平行冰川流向,冰川从缓坡向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