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木,古时又叫楷(jiē)树、楷木,产于我国华北、西北及长江以南各地,生于山林间。黄连木为乔木,高达20余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花小,聚集为圆锥花序,黄绿色至红褐色;核果扁球形。黄连木的木材可……
10月,百草渐枯,虫势骤衰,“虫王”螳螂也难逃这自然规律。
月球上的地名很有意思。那些环形山,感觉像“科学名人堂”:牛顿、瓦特、焦耳、门捷列夫……几乎涵盖了课本里所有的科学家。月球山脉的名字也不陌生:亚平宁、阿尔卑斯、高加索……都是地球上的名山。月……
为了描述月球地貌,人们借用了地球上的方法,创造出一个类似海平面的概念——月球标准面。
自人类出现以来,月亮就在每个夜晚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然而直到最近400年来,才有望远镜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月亮;直到近70年来,凭借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才终于能派出自己的造物乃至同胞,造访月球表面。人……
早在“阿波罗”登月之前,天文观测就已经表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冷暖温差极大,地球生命无法生存。以当前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也很难在月球上建立能让人长期工作、生活的基地。20世纪70年代之后,航天天文……
月球上的土和石头,跟地球上的有什么不同?里面有没有珍稀宝藏?月球的土可以种庄稼吗?别看月球上的土石灰扑扑的不起眼,其中蕴藏着“天大”的奥秘。
古人只能站在大地上仰望月亮,根据盈亏等现象总结出变化规律。而现代科技,让人们能“站”到太空中,从“上帝视角”构建出“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的空间模型,重新解读“月有阴晴圆缺”中的……
我国西南的贵州省,是如今炙手可热的“旅游大省”。在贵州著名景区梵净山,生活着我国最珍稀的特有灵长类——黔金丝猴。它们在这片山区独自演化,虽无亲戚川金丝猴的一身金毛,却有别样的精彩生活。
如今南极地区,已开通多条旅游航线。 之前有位探险游轮上的“极地向导”(也是鲸类研究者),为我们介绍过航线上神奇的南乔治亚岛(详见本刊2021年12月号)。 本文作者也在南极游轮上担任科学讲解,不过他……
梁龙、雷龙、剑龙、三角龙、异特龙……如今世界知名的恐龙,许多都出自北美大陆。
世界上真的有巨人吗?在大航海时代,从早期的麦哲伦,到后期的达尔文,都有翔实记载——美洲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这片号称“风之地”的高原,就是巨人族曾经的家乡。
从人类诞生伊始,武器制造就始终稳居“高科技”的最前沿。如今的高科技武器,已实现足不出户、杀敌于千里之外,然而用于近身肉搏的冷兵器,依然能让人血脉喷张——或许对“儿戏”的迷恋,已然成为人类的……
秋风起,要好好啃一口当季的新玉米。玉米名列全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曾是美洲挑大梁的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又以强大的适应力迅速在各地扎根。与能产出精米的水稻、能磨成细面的小麦相比,玉米并不是一种……
南方河道、池塘岸边的浅水区域,常能见到很多圆坑:大小如不同型号的脸盆,深不足10厘米。它们有的隔三差五零散分布,也有的几十、上百个扎堆聚集,间隔只几厘米,好似一片被“流星雨”砸出的陨石坑。
这次要拍摄的,是一位树叶雕刻艺术家——叶蜂幼虫。听着有点儿熟悉?没错,我们曾在2020年9月号的“自然摄影”里讲过。那次重点介绍了两种叶蜂幼虫:一种吃榆树叶,一种吃杨树叶。我还特意“捧”了“榆叶……
烤玉米:讲究火候,最好是籽粒表皮微微焦黑,内部却还有咬一口“爆浆”的效果。还有一种烤法不剥去苞叶,可以避免玉米粒被烤黑,也能保留一定的水分,吃起来不干硬。
撞击坑中央,有时会出现隆起的山峰,这是小天体坠地时,被撞击的地层反弹形成的。
商朝晚期兽面纹青铜骹玉矛,全长21厘米。(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南地出土)
摄影/郭翔
摄影 / 郭翔
马岛下起凉丝丝的细雨,“杯子”里的雏鸟缩成一团,不会随意跃出巢穴半步。
月球设立液体镜面望远镜(用缓慢旋转的水银做镜面)想象图。
美洲有漫长的玉米栽培历史,选育出的品种也极其丰富。在南美洲市场上,能见到许多“奇形怪状”的玉米。摄影/刘莹
摄影 / 刘莹
南跳岩企鹅体型较小,成年站直了才四五十厘米高。它们拥有企鹅家族标准的黑白配色,头顶上长着两撮夸张的 金色冠羽。雏鸟背部羽色稍浅,没有黄冠羽。它们挤在一起由专门的成鸟负责照顾,类似幼儿园。
这个撞击坑中,有一条月溪。
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1866年由马什的舅舅、银行家皮博迪出资创立。马什长期掌管该馆的古生物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撞月探测器(括号内为撞击年份)
熬杂鱼贴饼子
1.5亿年前(晚侏罗世)北美西部生态复原场景图。
1897年版画:巴塔贡猎人用投石索和长矛狩猎。
▽ “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携带的“玉兔”探月机器人,采用六轮车构型、太阳能动力,月面行驶速度约200米/时。车上不仅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等月面勘测仪器,还能钻探月表浅层取样并分析。两只“玉兔”在月面工作时间均远超预期,成果丰硕。
干玉米研磨成颗粒,东北称作“碴子”,根据颗粒粗细有大碴子、小碴子等说法,东北口音常被戏称为“大碴子味儿”。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嫦娥五号”返回舱。
墨西哥传统卷饼“塔可”:将各种配菜放在薄软的玉米饼上,让食客自己卷起来食用。如今饭馆里也有直接给卷好、切成小段再端上来的。街头常见的“老北京鸡肉卷”,做法其实跟老北京没关系,而是从这种墨西哥卷饼借鉴来的。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史上最高球员马努特·波尔(2.31米),族裔为非洲丁卡族尼罗人。图为他与身高1.60米的队友合影。
玉米粑粑
南极之行其他飞鸟选集
约9000年前的岩画:巴塔贡先民用投石索狩猎羊驼。
“阿波罗17号”上的登月航天员与月球车。最后三艘“阿波罗”登月飞船,都携带了可供两名航天员乘坐的四轮电动月球车,大大增加了活动范围。
如今,玉米种植遍及南北,东北漠河白雪皑皑的院落,云南诺邓竹木搭建的晾房,到处都有它金灿灿的身影。
巴塔哥尼亚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树木稀少,终年大风不断,号称“风之地”。
撞击坑四周通常会隆起环形的山岭。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脚印。
玉米煲汤:广式靓汤常用嫩玉米切段煲肉类,风味清甜。
褐家鼠肆意出镜在公园林地生活的褐家鼠,看上去比住在街市的同类要干净许多。此时,侧柏种子成熟撒落,诱使这些“人人喊打”的家伙肆意外出,捧着柏树籽大吃起来。
树杈间玩耍的亚成年黔金丝猴。由于猴群平时栖于密林,行踪诡秘难以观察,至今它们的许多习性还不为人知。
巴塔贡人过着四处迁徙的游猎生活,夜晚睡在树枝和兽皮搭成的临时棚屋里。
为实现载人登月,美苏分别开发了推力空前强大的“土星5号”(左)和“N-1”(右)运载火箭。后者虽推力更大,但火箭第一级采用多达30台发动机(土星5号为5台),以当时技术难以保证可靠性,4次试射全部失败。绘图/孟凡萌
一种美洲玉米食材如今成了网红,被叫做“墨西哥黑松露”,其实就是被玉米黑穗菌感染后的病变体,也叫“乌米”,其原理与茭白类似。墨西哥人会把它做成卷饼的馅料。
时间:10月24日 14:58时值秋末,这只雌性中华大刀螳依然健在,这实属不易。当日天气晴好,它全天都在缓慢地跟随着阳光变化移动。仔细看,它的翅膀已是伤痕累累:这里有些是交配时雄螳螂爪勾留下的印记,有些是它行走荒野造成的损伤。松弛的腹部表明,它大概率生产过,而且可能不止一次,也算是完成了繁衍使命!
秦岭山区,雪地找食的川金丝猴。相比川、滇两位近亲,黔金丝猴栖息的梵净山气候更温暖湿润,过冬也没这么艰难。
成长过程中,漂泊信天翁羽色多变,图1图2为亚成体,身上棕色斑块面积较大。图3图4为成体,羽色已渐渐变白。
20世纪初老照片,右侧为秘鲁原住民。南美高原山地的狩猎部族,血统都与巴塔贡人类似,身材常出奇高大。
中国自主申报的地名
电影《阿波罗13号》海报。1970年4月,准备第三次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3号”飞船,在飞往月球途中因液氧罐爆裂,被迫取消任务。所幸经过一番惊险操作,三名航天员均平安返回,成为“航天史上最成功的失败”。
煮玉米:加水到刚刚没过玉米棒,盖上锅盖,大火将水煮沸,把玉米“烀”熟。
平原龙溪蟹喜庆秋日水中的平原龙溪蟹一改夏日的羞涩,开始大白天抛头露脸亲近阳光。如果没什么干扰,它们会钻出洞外,在水下光亮照射处待上许久。它们也会抓住这温暖的尾巴,尽量多繁衍些后代(图中有两只,正在交配)。
北京动物园是目前全球唯一公开饲养、展出黔金丝猴的地方,现有一对成年猴“石头”“阿静”和它们的2个子女。摄影/李健
摄影 / 李健
南极探险游轮经典航线
玉米须凉茶
荇叶散,水下风景现曾如天幕般密不透风的荇菜叶日渐凋零,变得三三两两,给水面开了天窗,阳光得以射入塘底。此季站在桥头俯瞰,常会有别样的观察体验。稀疏的荇叶丛林间,小自如潜行,画面神似某种潜水古鸟的场景复原图。
黔金丝猴黑瘦版川金,梵净山特有
18世纪绘画《与巴塔贡巨人交易》,图中巴塔贡人仍然魁梧,但只比欧洲人高出两头,不像之前有“两人高”了。
非中国申报的地名
虎斑地鸫乐享蚯蚓虎斑地鸫(dōng)是愣头愣脑的家伙,在林子里飞行时经常横冲直撞、速度奇快。有好几次,我都险些被突然飞至跟前的虎斑地鸫撞上,吓得猛然低身闪躲,狼狈不堪。迁徙途中,虎斑地鸫喜欢在公园林地的僻静角落打尖住店。在这里,借助绿化喷头的帮助,很轻松就能搞到美味蚯蚓——蚯蚓会因地下灌水不好呼吸而钻出土外,或为此频繁进出,重塑洞道。
滇金丝猴一撮毛,红嘴唇,栖息海拔最高
1898年火地岛幸存的巴塔贡人一家三口。
2019年,“嫦娥四号”着陆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其所在的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被命名为“泰山”。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天津”,这三个名称来自我国古代星图(织女、河鼓、天津四,这三颗星构成了夏季夜空中的大三角)。
“阿波罗”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三部分组成。当时指令舱芯片的运算能力,远不如今天的一台智能手机,简直是如同“驾驶洗衣机横渡大西洋”的科技奇迹。
玉米糕:用玉米粉熬煮后凝固制成。
黄腹山雀采收松子10月,大群黄腹山雀飞至,成了公园中极为喧闹的群体。它们少则一二十只,多则三四十只组团,吱吱叫着在林间穿行,看上去总是风风火火、忙忙叨叨。它们中,一些只是迁徙途经本地,也有些会留下来过冬。眼下,正值油松松子成熟,颇受黄腹山雀青睐。它们每天除了摄入自身所需,还会为冬季储备。这些小家伙灵活地攀上枝头,将嘴伸入裂开的松塔种鳞间,叼出松子,然后迅速飞落附近地面,找个犄角旮旯便把松子藏入其中。
川金丝猴一身土豪金,数量最多,大熊猫邻居
漂泊信天翁夫妇正在对舞,表达重逢的喜悦。左为年纪较大的雄鸟,仅翅膀边沿有些黑色,右为年纪较轻的雌鸟,身上还有很多羽毛尚未变白。
欧洲老版画,描绘麦哲伦船队与巴塔贡人接触。
达尔文
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毛色最深,发现最晚,分布最窄
与殖民者接触后,一些巴塔贡人学会了骑马和放牧,开始游牧为生。图为1840年绘制的巴塔贡人营地画作。
爱因斯坦
炒玉米笋
金环胡蜂寿终归土论武力,金环胡蜂可是能和螳螂分庭抗礼的虫界老大,飞行时会发出令人心悸的“嗡嗡”声,犹如一架微型战斗机。然而虫生短暂,怀孕的蜂王会藏匿于石缝间越冬,而雄蜂和工蜂,在秋末则相继死去。
越南金丝猴白头白肚,唯一不在中国分布
巴塔贡人用弓箭狩猎。
牛顿
死湖,在中间位置有一个叫比格的撞击坑。
早餐玉米片
鸳鸯盛装备舞不少雄鸳鸯已换装完毕,看上去一股端庄可人的玩偶风。日暮时分,暖阳夕照,静谧的水面上,时有身着盛装的雄鸳鸯扬帆而过,场景温馨醉人。这些趾高气昂的家伙,将会引领随之而来的婚舞热潮。
黑眉信天翁觅食归来,雏鸟会轻敲父母的嘴喙,使其吐出半消化的食物。
古早画风的晚侏罗世北美动物群复原(始祖鸟、喙嘴龙并未在北美发现)。马什与柯普的研究,对人们了解1.5亿年前的这个恐龙世界功不可没。
哥白尼
墨西哥“泡馍”:玉米饼浓汤
黄喉苇丛暂住本月,还有大批黄喉鹀(wú)抵达。在公园里,它们眼下对湿地苇丛最为中意,或许是因为这里既有吃有喝,又少有人来打扰的缘故吧。等芦苇收割后,加之天冷游人减少,它们就转战林地和灌丛了。“鹀军”中,上月先到的小鹀形似麻雀,“以量取胜”。但本月来的黄喉鹀容貌特征鲜明——那标志性的发型和脸谱,很容易让人记住(并且绝不会混同麻雀),它们可算是常见鹀中最好识别的一种。
五种金丝猴分布
飞行中的雪鹱浑身洁白,只有黑色的眼睛和嘴喙格外显眼。
这个撞击坑中,有一条月溪。
美洲玉米薄饼
黔金丝猴的猴群内部联系紧密,没有明显等级,但雄猴有权优先进食。古人可能观察到这种现象,便把它们与上古传说中仁孝的“宗彝兽”联系在一起。
马什用错误头骨复原的雷龙骨架
开普勒
东海盆地内,深色的区域为东海,东海附近,有春、夏、秋、冬4个月湖。
炸玉米片炸玉米片(本图)是墨西哥人的传统零食,将玉米粉加盐和水(有时还有黑胡椒),和成面团后擀薄片,切作三角形,过油炸脆,配辣椒酱、牛油果酱、番茄酱、肉酱等食用。今天的“早餐玉米片”(下图)也是受此启发,用玉米粉油炸加工成薄脆片,可以拌酸奶、蜂蜜、水果食用,或泡在牛奶中吃。
功夫松鼠,明争暗斗欧亚红松鼠在本月最为活跃,除了各种食物大丰收,温度似乎也最合其意,连续奔忙数小时都不成问题。即便正午时分,也无需再午休静养“回血”。虽然食物极大丰富,但松鼠们还是各不相让。一方面,谁都不愿被对手发现自己储藏的秘密;另一方面,它们又极力想窥探、窃取他人的宝藏。更何况它们还经常共用储存“仓库”,所以互相偷盗的案情时有发生。一旦哪只松鼠发现自己被盯梢、或是周围有潜在的小偷,它都会尽力驱赶。树林间,不时上演着松鼠功夫秀。尽管还谈不上肉搏明抢,交手过招通常也仅限于点到为止,但松鼠敏捷的身手,会把争斗戏剧化并放大视觉冲击力,让场面显得异常激烈精彩。
梵净山:伟岸峰峦 庇护生灵梵净山的山体形成于距今约8亿年前,近200万年来由于青藏高原抬升,武陵山脉随之隆起,造就了巍峨的梵净山。它处于东南季风吹向内陆的通道上,受“迎风坡效应”影响,年降水量可达2600毫米。在环境恶劣的冰川期,山体伟岸、降水充沛的梵净山成为生灵庇护所,使许多稀有物种幸存至今。
格里马尔迪和里乔利联合绘制的月面图,许多命名充满浪漫色彩,获得人们的普遍接纳。
吕姆克山脉以半包围的姿态环抱着虹湾,赫拉克利德海角是山脉向月海探出的部分。
玉米苞叶柔韧轻薄,又有类似织物褶皱的纹理,欧洲一些地方有用它做玩偶娃娃的传统,娃娃的头发则用玉米须来做。
落叶下、石缝间,都是黄腹山雀的秘密粮库。不过很快,就会有一场园林“大扫除”(清除落叶杂草)。届时,落叶堆间的粮库将被摧毁。好在黄腹山雀的生存能力够强,尚能应对这些变数。
黑眉信天翁的羽色黑翅白身,眼睛上方有黑色眉纹。
里乔利画像
玉米饼做成的可食“沙拉碗”。
麻雀啄芦芦苇种子成熟,也招来了真正的麻雀。它们从不放过吃大餐的机会,每天组团前来,攥着“芦花”啄咬不停。
伦敦上空的“超级月亮”
雪鹱的巢穴非常简陋,几乎就是一个岩缝,没有什么巢材。
柯普错误复原的薄板龙。
伽利略手绘月面图
黄连木的树冠开展,可用作观赏或遮阴。
黄连木的花在春季开放,小而聚集。
日食和月食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从各个角度看月球,除了月球的正面,其他角度都是我们日常无法看到的,你能认出这些是月球吗?
爱德华·柯普(1840~1897)
“嫦娥五号”着陆区域8个地名于2021年获批。着陆点命名为“天船基地”;附近两座山峰命名为“华山”“衡山”;附近5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裴秀”“沈括”“刘徽”“宋应星”和“徐光启”。
这件玛雅器皿上,玉米神从漂浮的龟壳(象征大地)中重生,有人持瓶向他灌溉,他则将籽粒授予人,象征着现实中玉米的收获和种植。
秋季黄连木的叶片和果实都会变成红色。
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站在一块巨岩前。美国登月取回的月岩、月壤标本开启了月球研究的新时代。
蓝眼鸬鹚也是黑白配色,眼睛周围有一圈“蓝眼影”,前额还有一对黄色“肉瘤”。但若不细看它们细长的嘴喙,还真有点像苗条版的企鹅。
现代复原
月球表面有一些貌似伤口的裂痕,这种地貌被称为月谷。
黄连木的果实扁球形,成串生长。
偏振光显微镜下拍摄的月球陨石切片。偏振镜下,不同矿物显示出各异的颜色(并非实际色彩),月球岩石的矿物组成显示出独特的特征,与地球和其他星球的陨石都不相同。
叶蜂幼虫正努力“雕刻”叶片,顺便“雕塑”出精致的气泡立柱。逆光下可以看到它尾部有一粒绿色的“便便”正呼之欲出。
黑眉信天翁的巢建在地面,外形像个杯子,由植物纤维、泥土和粪便筑成。
柯普1866年发现的“暴风龙”,是第二种北美发现的恐龙,也是当时少见的肉食恐龙较完整化石,其矫健的体态引起业界轰动。但后来马什举报“暴风龙”的拉丁文学名已被一种螨虫占用,是无效命名,并改名为“伤龙”。伤龙生活在晚白垩世,体长可达7.5米,重约1.5吨。
高745米的布朗断崖,位于南极半岛最尖端,很多雪鹱就在崖壁的缝隙中安家。崖底海岸上,还有很多白眉企鹅和阿德利企鹅生活。
马什(后排中)与1872年西部野外发掘的助手们合影。个个全副武装,以对付当地原住民、白人匪徒以及柯普团队。
月海虽然相对比较平坦,但依然有些平缓的地形起伏,这种地方一般被称为月球褶皱。
一块被切开的月球陨石,里面不同颜色的物质是不同的矿物。它属于角砾岩,是多种岩石的碎屑混合后形成的。
月球地表有一层状如土壤的物质,这是被小天体撞击破碎的月球岩石碎屑,被称为月壤。
刚刚羽化的杨扁角叶蜂成虫。
在悬崖上互相追赶的雪鹱。组图摄影/王自堃
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莫崖,“化石大战”在这里达到高潮。晚侏罗世的雷龙、剑龙、嗜鸟龙等多种知名恐龙,都在此被发掘现身。
有些撞击坑呈串排布,推测它们是一次撞击后,岩石飞溅形成的。
夏代磨制玉矛,全长21.3厘米,宽5厘米,厚0.8厘米。刃缘锋锐,磨制工艺极其精良,材质为南阳本地独山玉,通体受沁呈黑色。(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1号墓出土,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摄影/动脉影
摄影 / 动脉影
美国阿波罗探测器带回来的月球玄武岩样本
“杨中饱”正在拉出气泡立柱,吐的泡泡太多,居然把小脑袋都罩住了。
月球上有一些长达数百公里的“陡坎状”地形,这种地貌被称为峭壁。
一块月球陨石。根据探月带回来的岩石样本,确认了不少之前收集的陨石是来自月球的。
一小片杨树叶上居然有5位“艺术家”正在合力创作,这机会可不多得。
成年漂泊信天翁翼展可达2.5~3米长。
奥斯尼尔·马什(1831~1899)
未来月球基地想象图
雄性罗非鱼用嘴,将巢里的泥沙一口一口衔出巢外。
“嫦娥五号”探测器取回的月壤样本
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交界的“恐龙国家纪念公园”,1909年发现,有壮观的晚侏罗世“化石坟场”。马什与柯普当年没找到这里,但这里有多种恐龙都是他们命名过的。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所用的SLS运载火箭,原计划2022年8月首次发射,但因技术故障推迟到9月底之后。
矛头下半段常会“打薄”处理
从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喷向地球时大部分被地球磁场阻挡,而磁场微弱的月球就只能“照单全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