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山海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丹霞地貌因其“奇峰怪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碧水相映,美若仙人”的山水之美,集雄、奇、秀、险、幽旷于一体,符合国人意境审美观,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演化历程中,孕育出了独特的丹霞山水文化。

红色系的色彩是丹霞地貌景观要素的主基调。“丹霞”一词意为天上的彩霞,源于曹丕的《芙蓉池作诗》: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是一种充满美感的色和光。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时,曾作如下描述: “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 … ,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古人用“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形容丹霞地貌景观,山水之美跃然纸上,极尽溢美之意,引人遐想。

新疆阿克苏丹霞地貌(图片转载自新疆阿克苏政府网)

在中华文化中,红色有着富贵、喜庆、吉祥、辟邪等象征意义,丹霞红契合人们追求富贵、吉祥和喜庆的心理需求;红色也是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红色岩层加上陡峻之地形、城堡状之轮廓形态,给人崇高和神圣之感,强化了宗教场所的威严感和神秘感,另外,丹霞地貌多发育大小不一的洞穴,其软硬相间的岩层也易于开凿建设寺庙,而赤壁千仞又是摩崖石刻、造像的绝佳载体,因此,赤壁丹霞成为中国道教、佛教等宗教圣地,文人墨客避世隐居之首选。

武夷山大王峰山脚的道观

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山水景观早已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脉络之中,但是,丹霞地貌作为地貌学术语被国际学界认可和广为传播,却是数代中国地质、地貌学家智慧和不懈努力的结晶,堪称中国地学国粹。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教授将构成广东丹霞山的红色砂岩、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并用诗情画意的文字描述丹霞山的地貌特征: “峰崖崔巍,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真岭南之奇观也”;1938年,陈国达教授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1977年,曾昭璇教授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使用;以黄进教授等为代表的中国地貌学家对中国丹霞地貌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2010年,“中国丹霞”捆绑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个丹霞地貌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标志着丹霞地貌作为专业地貌术语正式被国际学界所认同,而广东丹霞山则集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于一身。

泰宁丹霞地貌景观图

(图片转载自福建泰宁县政府网)

丹霞地貌申遗成功,再次将丹霞景观旅游开发推向另一个高潮,全国各地不断有新的丹霞地貌景观被发现,迄今中国已发现超过1300个丹霞地貌景观,这引发了真伪丹霞地貌的异议,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对丹霞地貌定义之辩,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发育丹霞地貌物质基础(岩性和产状)的界定上:(1)红色碎屑沉积岩层是否必须是陆相?海相红层算不算丹霞地貌?(2)是否必须是砂岩和砂砾岩?红色粉砂岩和泥岩行不行?(3)是否有必要界定岩层的沉积年代,即白垩系或者第三系地层?更老的红色岩层算不算?(4)是否必须是厚层、产状平缓的红色地层?

这些争议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丹霞地貌是否等同于红层地貌?因为丹霞地貌在地貌学分类体系中,属于岩石地貌中的红层地貌,而上述争议都是针对是否需要限定特殊类型的红层。

之所以会有上述争议,概是缘于丹霞地貌起源于丹霞山地貌。以丹霞山为代表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在形态特征上突出表现为“顶平、坡陡、麓缓”,地层构成是节理发育的近水平(或缓倾泻)白垩系-第三系红色陆相砂岩和砂砾岩,部分学者认为岩层特征是发育“顶平、坡陡、麓缓”的必要物质条件,因为近水平的砂岩和砂砾岩不仅抗风化能力强,力学强度高,是形成高可达数百米的陡崖峭壁和方山的必要条件,泥岩和粉砂岩的岩层强度不足,而地层倾斜度过大易引发地层顺层面滑塌,无法支撑如此高大的陡立的单体地貌,典型反证例是广东南雄红层盆地和甘肃张掖彩丘地貌。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泥岩或者粉砂岩为主体的岩层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也能形成赤壁丹霞的地貌形态,例如新疆阿克苏的丹霞地貌。

甘肃张掖彩丘地貌

陆相的限定主要是因为砂砾岩是山前冲积或者河床堆积的产物。海相碎屑岩地层(即海洋环境堆积的碎屑物质形成的岩石)因为长距离搬运,碎屑物粒级小、分选好,主要为粒级均匀的砂岩-泥岩,海相砂岩坚硬致密,孔隙度小,难以产生风化片状剥落作用,只能在岩壁、岩柱上沿节理、裂隙发生岩块、岩片、岩条崩落作用,而形成棱角分明的地貌,典型的例子是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地貌。

张家界砂岩地貌

(图片转载自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政府网)

围绕上述争议国内学界形成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保皇派),认为有陡崖的与丹霞山地貌相同, 由中、上白垩统陆相红层形成的地貌, 才称为丹霞地貌, 其他陆相红层所形成的有陡崖的地貌皆不能称为丹霞地貌;

第二种观点(中间派),认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第三种观点(自由派), 有陡崖的红色沉积岩地貌都是丹霞地貌, 不论海相红层还是陆相红层形成的有陡崖的地貌都是丹霞地貌。

但是,无论是何种观点,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即有陡崖的红层地貌(赤壁丹崖),也就是丹霞地貌必备的两个要素:一是物质基础是红层;第二,形态特征是具有突出的陡崖坡。

红层是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的红色岩系总称,没有红层的地方就不可能有丹霞地貌,但不是所有的红层都能够发育丹霞地貌。因此,丹霞地貌是红层地貌中特殊的一种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是红层地貌,但红层地貌并不一定都是红层地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丹霞地貌概念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赵汀等提出典型丹霞地貌(狭义)和扩展丹霞地貌(广义)的概念调和上述不同观点:

典型丹霞地貌形成的基础是红色陆相碎屑建造, 其分布和演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 地貌发育始于喜山运动(可能有燕山晚期)的间歇性地壳抬升, 产状平缓的陆相红层受垂直节理、裂隙和断层切割, 加上重力水、风、冰、生物等外部营力的作用, 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以丹崖赤壁, 方山寨堡、峡谷溪潭, 廊洞梁拱的景观要素和组合。

扩展丹霞地貌(广义),其岩石形成时代, 岩相、岩性、颜色,地貌景观要素和单元组合都不严格受限于上述概念, 成景岩层可以是非燕山期的红色陆相碎屑建造或非陆相碎屑建造, 地貌形态, 呈丘陵和堡寨及其伴生、共生的微地貌, 也有丹崖赤壁。类似于国外有学者提出的类-丹霞地貌(Danxia-Like)。

主要参考文献:

黄 进, 陈致均, 齐德利. 2015.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下). 山地学报, 33(4):649-673.

赵 汀, 赵 逊, 彭 华, 侯荣丰. 2014.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 地球学报, 35(3): 375-382

王 冉, 嵇少丞, 林靖愉. 2020.丹霞地貌概念释义. 中国科技术语, 22 (3): 60-65

刘尚仁, 刘瑞华. 2003.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 山地学报, 21(6): 669-674.

华 琳, 姜勇彪. 2017. 江西省丹霞地貌山水诗浅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6(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