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可以称得上是洛阳的一张名片,她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入口
过大石门。大石门是一座仿唐风格的建筑,整体用青石建成,造型古朴典雅,大石门建在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上。
北大门。
禹王池。
珍珠泉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手施无畏印,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洞内门各刻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身披铠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洞外南壁龛内有线刻立佛像两尊。
陈抟十字卷碑 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陈抟(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出自道德经),他是唐末人,当时一直举进士不中,做不成官,就隐居于山林,研究道教与书法。他是道教的传奇人物,将无极和八卦结合到一起,为人放荡不羁,所以在字的写法上也有体现。
“陈抟碑”是北宋初年著名隐士陈抟手书的名句,“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思是做马做奔向天上的神马,做人做人中的龙,要不拘一格。岸字缺少一横,而逸字缺少一点,中字则上下颠倒,反映他为人的放荡不羁。这块“陈抟碑”的书法很有特点,是书法爱好者必赏之作。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阳三洞,贯穿了北魏、隋、唐三个朝代,而这些朝代也在这三个洞窟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宾阳中洞内的佛雕塑体现的是《妙法莲华经》的说法情形。石窟内共有11尊大像,又分为正壁主像一组5尊和南、北壁各一组3尊,分别代表佛的过去、现在、未来——正壁主尊“现在佛”释迦牟尼通高8.4米,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高鼻大目,微露笑意。他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一手势表示佛在说法,称为“说法印”
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脖颈直而胸平,是写实的鲜卑人面相。观其神态,庄严中透露几许慈祥,目光中流露出关注人间的光彩,给人带来一些亲切感。主尊北侧弟子迦叶,宛如一位聪慧的弟子形象。文殊菩萨和南侧普贤菩萨服饰华丽,体态柔美,表情虔诚矜持。
南北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可惜的是,两壁左胁侍菩萨和右胁侍菩萨的头像都已被盗,现分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
穹隆形窟顶中央,雕刻着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呈现出《法华经·譬喻品》中所描绘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
宾阳中洞前壁由下而上排列着皇帝、皇后礼佛图;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须大拿太子本生故事;文殊师利与维摩诘对坐,六幅精美的浮雕,系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盗凿,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的下落再也无人知道。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老照片:皇后礼佛图
老照片:皇帝礼佛图
龙门石窟最早的天王造像出现在北魏宾阳中洞洞窟两侧的护法天王。南壁下方的“大梵天”造像,他身披飘带璎珞,下穿战裙,左上手持三股金刚杵,左下手提一摩尼宝珠,右上手握一独股金刚杵,右下手握剑。
洞口两侧雕像。
宾阳北洞建于公元508至512年,是北魏宦官刘腾为世宗宣武帝做功德补凿的洞窟。营建中因北魏边境战乱,仓促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宾阳洞开凿。现看到的北洞主题造像应是完工于唐贞观末年至永微初年。
宾阳北洞正壁造像五尊,正中阿弥陀佛。主佛阿弥陀佛作V字手势可爱时髦。
左侧弟子迦叶,观音菩萨;右侧弟子阿难,大势至菩萨。二弟子、二菩萨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
穹隆形窟顶中央,雕刻着莲花宝盖。
宾阳北洞与宾阳中洞之间有褚禭良“伊阙佛龛之碑”。《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为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
局部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
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和宾阳中洞有着明显的差别。
洞窟敬善寺,开窟功德主是唐太宗的韦贵妃。敬善寺窟门口是两尊形象逼真的天王,旁边有开窟功德题记。
窟内主尊是一尊坐佛,在高高的莲花须弥座上,厚重的衣襟垂下。很遗憾的是敬善寺主尊的佛头已非原物,现在的是五十年代用水泥修补的,佛头已经东渡日本,收藏在大阪美术馆。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
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
莲花座。
洛阳牡丹石。
路标。
双窑是唐代石窟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因南北并列两座石窟共用一个窟,故名双窑。
这个是北窑亦称北洞。刻以三世佛为主题。此窟开凿于唐高宗龙朔、乾封年间(公元661-668年),正是武则天辅佐朝政时期。双窑北洞的造像主尊为佛释迦牟尼,南洞主尊为未来佛--弥勒佛。由此可知双窑的营造旨在将释迦与弥勒信仰相提并论,进而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以及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两侧的佛像头被破坏了。
洞口的护法也被破坏了。
南洞依稀可以看到洞口的护法神的造型威武。
正壁是弥勒佛造像。可惜头部和右手没了!
因洞内两壁密列许多小佛,精细得很,所以又称“千佛洞”。
这个是露天的石墙雕刻,体积不大,到处都是刻满雕像。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
万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南北两壁壁基雕有六尊伎乐人和舞者。伎乐人手持箜篌、法锣、羯鼓等乐器,形象生动传神,似乎已陶醉在自己奏出的天籁中。舞者婀娜多姿,衣袂飘飘,仿佛正在精心演绎最曼妙的舞蹈。他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洞口前室两侧的狮子,1930---1935年间被盗,现分别陈列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这是最令人痛心的,那残缺的石头边放着这张照片。
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
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清明寺,原名双狮洞,开凿于唐高宗时期。该洞为前后室结构,前室平面、顶部为横长方形,宽3.20米,进深2米。洞顶为浅浮雕莲花藻井。前室南壁正中刻五层密檐式方形高浮雕塔,塔身像龛,有单身坐佛、观音、千佛等。第四层檐外有,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八月题铭。
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公尺。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所以此洞又称“西京法海寺惠简洞”。
西璧正中凿一善跏趺坐的弥勒,坐于一平面呈长方形的高座之上,足下还踏一长方形台。弥勒两侧雕出二弟子、二菩萨,均立于基坛之上,足下踏束腰圆形莲台。左协侍弟子已不存在,右侧的阿难形象与奉先寺的阿难很相似。菩萨头部已经残损,仅剩其火焰状头光部分。主尊弥勒面相胖圆,右手扶右膝,左手放于左膝之上,掌心向上,胸部隆起。头后以浅浮雕的手法刻出圆形头光与背屏,上部隆起呈三角状,两端各向外伸出一龙头。
汴州洞是惠简洞南下侧有一小窟,此窟拥有几个时代的造像。
在窟门外壁上部,刻出屋檐形龛,檐上饰有金翅鸟与鸱吻。窟门为圆拱形,门外两侧各雕刻一身力士。其中,北侧力士已残,仅保留有下部的长方形矮台,南侧力士基本完整,右腿弓起,左腿斜撑地,右臂下垂,左臂弯曲于胸前,头侧向门的方向,下身长裙垂于脚下。足踏一长方形台,这种力士为北魏时期的典型形象。门外北侧保留有上下二小龛,约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窟外南壁下部凿出一台,其上部凿出上下两龛,上部一龛表面多残,下部一龛为圆拱形龛,低坛基,坛基表面雕出两尊狮子,中间雕有一熏炉。
正中主像为一位立姿菩萨,夹侍有二弟子、二菩萨。而菩萨宝缯(zeng)下垂至地,下裙又紧贴腿上,腹部骨气,衣纹稀少。弟子的双手交拱于腹前,并隐于袖内,袈裟作出水式。这五身相面部均已残损,此风格又比较像北齐雕凿。
慈香窑由比丘尼慈香惠政雕凿而名,慈香造像记是龙门二十品之一。慈香窑位置较高,只有站在最远的位置,用长焦相机才能看到洞内的造像。
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窟口高150厘米,宽90礼貌,甬道深36厘米。主佛禅定印,头光中心莲瓣,外刻7尊坐佛,舟形火焰纹身光。主佛两侧上方有维摩、文殊对坐说法浮雕。
慈香窑题记在位置较低的佛座上(黑色的方形),时间是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三年(520年),铭文记录了比丘尼慈香慧政开窟的事迹。
老龙洞是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右侧是老龙窝泉,中间的大洞窟是老龙洞,左上的洞窟是莲花洞 。
老龙窝泉经典拍照打卡点之一
老龙洞全窟密布小龛54处,其中较大的有12、32、33、50号龛,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
沿石阶上去是莲花洞。莲花洞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高浮雕莲花而得名,直径达3米多。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
左侧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洞内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
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左侧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右侧阿难致礼肃立。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清秀华丽,姿态优美。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可惜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
继续向南。一路崖壁上如蜂窝般布满了洞窟,一尊尊精美的佛像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令人产生无限敬仰之情,虔诚之心。依次游览普泰洞、赵客师洞、窟破洞、交脚弥勒像龛、魏字洞、唐字洞
普泰洞
赵客师洞
窑破洞,穹窿顶,椭圆形平面。正壁无主题造像,四壁密凿有龛造像,西壁一栱龛为唐高祖之妃刘氏为其子道王元庆所造。
魏字洞
唐字洞因其窟内有多处北魏孝明帝正光、孝昌(520年—527年)年间的造像题记而得名为魏字洞。亦因窟内孝昌(525年—527年)年间造像集中而被称为孝昌窟。魏字洞属于北魏洞窟中的中型窟,高4.25米、宽4.13米、进深4.35米。主体工程是一次性完工的,且主像保持完好,是仅次于宾阳中洞主佛的精品。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卢舍那大佛是据武则天的形象来雕刻的,非常传神生动。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温柔的神态在全国的卢舍那大佛的形象中非常亲切,没有了神圣的居高临下,而是像一位居家贤淑的贵妇人,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两旁侍立的弟子阿难虔诚顺服,文殊菩萨端丽矜持。
迦叶雕像损毁较厉害,隐约只看到嘴唇。而菩萨华丽、端庄、幽静、矜持。
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另一侧天王和力士损坏严重。
本人在拍摄中。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
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这个积满了千年尘埃的幽暗石窟成为了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火烧洞,北魏开凿,主佛被毁,窟楣尖拱火焰纹上有东王公,西王母乘龙形象。
皇甫公窟建于北魏,窑门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窟门顶部门拱两端雕有龙头,嘴衔忍冬叶,回首反顾。尖拱型门楣浮雕七佛,两侧各有伎乐天,一弹琵琶,一吹横笛,相对而舞。门柱两边各雕力士像,已残缺。造型生动有力,极富艺术夸张性,历来受到重视,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力士的代表。
该窟呈方形,前后室结构。窟高约4米余。窟室环三壁起有高坛,约高0.6米。九躯造像皆雕于坛上。西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端坐于束腰方形台座上,头饰涡纹肉髻,无头光、身光。佛面庞长圆,鼻直嘴小,双目呈俯视状,两耳长垂至肩,身著通肩式袈裟,通体像高3.10米;两侧延及南北壁依次侍立者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正壁中央相对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持箜篌和琵琶;北壁四乐伎分别持铜钹、筚篱、琵琶、团扇;南壁四乐伎分别执束腰鼓、笙、筚篱、团扇。抬头向上看,窟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飞天人。天人均高束发髻,裸露上体,下束长裙,翩翩飞舞,全窟俨然是一派弥勒净土美好世界之场景。
北壁开圆拱形在龛,外两侧有龛柱,现仅存莲花柱础。尖拱内浮雕七尊结跏坐佛。龛同本尊为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呈侧身相对状。二弟子立侍于二佛之间,二菩萨立侍于二坐佛两侧。
南北两壁佛龛下有供养人礼佛图。北壁礼佛图东端有一巨大的鼓腹熏炉,三比丘托着香钵在添香;后面有五个供养人,手擎莲花莲蕾,前者二男后者二女。六身侍从或持伞盖,或持团扇。
南壁中央有力士双手上举一托盘,内置莲花及熏炉,东侧前比丘先行,后有二女供养人,三女操伞盖羽葆,二妇侍尾随;西侧比丘前行,后有三身男供养人,七身随从。
六座塔
八作司洞最大的特点是“伎舞乐人”的群体浮雕,一千多年过去了,雕刻在佛坛壁面上的伎舞乐人,形象依旧十分生动,它们手持不同乐器,仿佛正在那里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路洞,位于西山南段下层,因临近路面而得名。洞窟平面呈方形,正壁是一半圆形的帷幕大龛,雕有一佛四弟子二菩萨造像。主佛释迦牟尼,双肩宽厚,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座上。佛座下方刻有两只相向跃起的狮子,形象生动。路洞的窟顶为穹窿顶,中央刻一高浮雕莲花藻井。莲花周围围绕以密密麻麻的千佛头像。
龙华寺洞窟平面为方形,三壁设坛基,穹窿形窟顶。坛正面分四格,中间两格分别雕刻姿态统一的舞伎,两侧乐伎仅存下身。正壁造一坐佛二弟子二立佛像,北壁一善跏坐佛二胁侍菩萨,南壁一结跏跌坐佛二胁侍菩萨。即五佛二弟子四菩萨一铺十一尊式。南北依次共雕十身伎乐。
极南洞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它是由盛唐名相姚崇为追悼亡母刘氏所开凿的功德窟。时间大约在唐中宗神龙二年至唐睿宗景云年间(公元706—711年)。该窟呈方形,前后室结构。窟门外两侧,雕有二金刚力士像。造型生动有力,极富艺术夸张性,历来受到重视,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力士的代表。
北侧力士头已残毁。二力士均裸露上身,下束裙裤。虽各残失一臂,但从身躯整体看,仍能透视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度。这二力士呈对称态势,一臂上举,力托须弥山,脖颈呈棱状,胸肌暴突,腹前肚脐部位呈梅花瓣状,这就是所谓拳术运气法的丹田气。
窟高约4米余。窟室环三壁起有高坛,约高0.6米。九躯造像皆雕于坛上。西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端坐于束腰方形台座上,头饰涡纹肉髻,无头光、身光。佛面庞长圆,鼻直嘴小,双目呈俯视状,两耳长垂至肩,身著通肩式袈裟,通体像高3.10米;两侧延及南北壁依次侍立者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正壁中央相对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持箜篌和琵琶;北壁四乐伎分别持铜钹、筚篱、琵琶、团扇;南壁四乐伎分别执束腰鼓、笙、筚篱、团扇。抬头向上看,窟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飞天人。天人均高束发髻,裸露上体,下束长裙,翩翩飞舞,全窟俨然是一派弥勒净土美好世界之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