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2012年出了一本《丹霞寺》,介绍丹霞寺的情况,说“丹霞”名称的来历。其主要目的是与广东省的“丹霞山”争名;与全国的“丹霞地貌”争名,说“丹霞”始出在南召。文里引《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的“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来解说“丹霞”。这样说的“丹霞”是云霞,与“丹霞山”“丹霞地貌”无关。因为能“每至旦暮”“起自山谷”的是大气、雾气;能形成“彩霞赫炽”“色若渥丹,灿如明霞”的是水蒸气冷凝的雾或云反射阳光所至,当然与地质、地貌无关。况且,“彩霞赫炽”,哪里都可能有、都一样,怎么能成命名“丹霞寺”的依据?书中解说不使用现代地质、地理术语和岩丹、地红的地貌情况,而采用明代文人臆想的话语,不科学!再看书中描写、形容丹霞寺的地势地貌:座山的“二蟒岭”(注:南召县的《丹霞寺》就这么写),与“丹霞”不沾边;左“青龙”的青龙山顾名思义是“青”;右“白虎”的白虎岭顾名思义是“白”;寺旁边“红蜘蛛”的“红”虽与“丹”有关,可小小的一点点不足以成为命名“丹霞寺”的依据。哪来的“丹霞”“丹霞寺”“丹霞山”“丹霞地貌”?
丹霞寺大门
丹霞寺银杏树
2015年,我又到丹霞寺游玩。闲暇无事,随便转。出丹霞寺往东,过银杏树,顺小路再往东走。大约一、二里许,看到有往南拐、上鹰嘴山(青龙山)的小路,就漫无目的顺路上。突然,我发现,脚下小路的土质发红。见此情况,我突发奇想,这是不是命名丹霞寺的原因?!越走,我的想法越着实,因为大面积土质发红、发现了尼姑、发现了露天地里废弃的风化了的巨大的石佛、发现了类似“水帘洞”的庞大的沉积岩岩穴、发现了供奉的佛像……显然,这是一个尼姑庵。过去,没有资料或传言说这里还有一个尼姑庵。我与老尼交谈,说出我的想法:这里就是最初的丹霞寺;“天然”祖师初到这里时,就住这岩穴内;风化的石佛说明历史曾经盛大、久远;丹霞寺是依据“鹰嘴山”的红色土质命名的;后来事业发展,才迁移到西边现在的地方……我的想法,得到老尼姑的肯定。
鹰嘴山(青龙山)上原丹霞寺的岩穴
鹰嘴山(青龙山)上原丹霞寺的岩穴
于是,我就开始说、写自己的独到见解。可是,有南召县《丹霞寺》里的“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在,我的独到见解少有人信,还被某些人斥为胡说。
眼见为实,物证是实。为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对“丹霞地貌”的追根求源、对丹霞寺历史的考究、对“天然禅师”师道天然地理(自然地理)并创造“丹霞”名词的敬重,为对历史负责,所以写这《丹霞寺简史》。
这样说丹霞寺简史,我是第一人。
金红石矿石图片,南召县水利局原局长冯庆超供稿
二、丹霞寺简史
“南岳”寺院出了家,
法号“天然”◆学梵华。
天寒取暖烧木佛,
出众只好走天涯。
云游天涯到“留山”,
此地可“留”应“天然”。
鹰嘴山阴“岩穴”大,
安身传教就此间。
鹰嘴山地土质红,
颜如丹霞落地生。
寺院就叫“丹霞寺”,
风化“石佛”是证明。
现丹霞寺“墙壁碑”的天然禅师传记(拍照:张成武)
“丹霞”之名南召先,
后有广东“丹霞山”。
争抢“出书”▲说“彩霞”,
冤抂出处“鹰嘴山”★。
传教事业大发展,
“丹霞”寺小地又偏。
位置只好向西移,
原址变成“尼姑庵”。
“牤牛垛”下地势阔,
座山、面河是阳坡。
“二牤岭”上选新址,
仍名“丹霞”不离脱。
现丹霞寺“墙壁碑”的天然禅师传记(拍照:张成武)
“牤牛垛”地风光殊,
左边“青龙”右“白虎”。
想是人们爱附会,
小丘被指“红蜘蛛”。
寺院存在千多年,
风景名胜世代添。
塔林沧沧说古老,
柏树森森数不完。
几度兴衰又繁荣,
沐浴改革开放风。
寺内树立“墙壁碑”,
颂扬“天然”祖师名。
现丹霞寺的“红蜘蛛”
10
南召留山有我家,
究底几次去“丹霞”。
简史讲述很粗略,
详细自己去考察。
注:
◆天然禅师(公元739年—824年):唐代著名禅师,法号天然,因曾驻锡河南省南阳地区南召县丹霞山,故称丹霞天然、或丹霞禅师、或丹霞天然禅师。
▲“出书”:指《丹霞寺》,主编艾廷和,南召县旅游外事局编印,准印证:豫内资宛新出发通字[2012]15号,2012年6月第一版。
现丹霞寺的红岩石(在路桥下)
鹰嘴山(青龙山)的红土,拍照:张雨
三、“丹霞地貌”的“丹霞”所在
“丹霞寺”之名的“丹霞”,不是“起自山谷”的云霞,我在前言中说过。
那么,“丹霞”何在?
南召县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孟涵考察留山镇的“青龙山”(“鹰嘴山”)和“窟窿山”、小店乡鹰山村的“红土梯田奇观”以及“红崖沟”和“香炉山”、云阳镇的“北洞口”和“火石崖”、崔庄乡鱼池村的“红石崖”等地的红色地貌后撰文《南召可以这么红》说:“在南召县地图上,标注这些丹霞地貌点后,发现以上这些点连接起来,是在南召东南部到西北部的一条直线上,是在一个大山系上,说明是一个红岩地脉系。以丹霞寺为中心丹霞两翼分布。”
鹰嘴山(青龙山)的红土,拍照:张雨
孟涵先生谈“红岩地脉系”的地质成分说:“都是砂岩或砂砾岩结构,但是质地有些不同”。
他说“质地有些不同”,确实是。南召县有铜、铁、铅、锌、金、银、钛等几十种金属矿藏;有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石、滑石、云母、耐火土等几十种非金属矿藏,地质成分非常复杂。矿藏能够呈现红色的主要是铁、钛的化合物,如赤铁矿(Fe2O3三氧化二铁)、磁铁矿(Fe3O4四氧化三铁)、金红石(TiO2二氧化钛)等。小店乡的杨树沟、香炉山等处的“红”,主要是铁矿石的“赤红”。对此,《南召县志》(南召县志编委会,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的“乡镇概况”部分有说。非金属矿藏的大理石(CaCO3碳酸钙)、石英石(SiO2二氧化硅)等中若含有金属矿藏的成分,也能呈现玫瑰红、芙蓉红、晚霞红、肉红等颜色。现丹霞寺西边的小小“红蜘蛛”,就是石英的“白”与杂质的“红”相间的红。
鹰嘴山(青龙山)的红土,拍照:张雨
根据我对原丹霞寺、现丹霞寺的考察,根据王德伟、冯庆超先生提供的金红石资料,根据孟涵先生对“红岩地脉系”的考察,参考互联网的介绍,南召县城到云阳之间,存在一个以丹霞寺为中心的、品位较低的金红石矿带,所以大范围地质发红。丹霞寺附近鹰嘴山、油坊村、好汉村、鹰山村一带“红土梯田奇观”的“红”,主要是金红石的红,是“丹霞”之所在。这就进一步清楚了唐代“天然禅师”命名“丹霞寺”的原因;知道了“丹霞地貌”;也明白了孟涵先生的《南召可以这么红》(点击链接阅读,编者曹会林注)。
关于保护“丹霞寺原址”的紧急呼吁
“丹霞寺原址”,在现丹霞寺东一里多的鹰嘴山(青龙山)阴,前几年是个“尼姑庵”。我2015年去考察时,面积很大,环境优雅,岩穴宽敞,风化石佛依旧,遗迹尚在。可是,由于2012年南召县出的《丹霞寺》没有说到它;县内大众并不知道;自然,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很差。
今天,我让表外甥张雨(女)、张灿(男)又去考察,发现丹霞寺原址已遭破坏(不知道是公是私干的行径),令人十分痛心。
“丹霞寺原址”,是“丹霞地貌”的发源地,是南召县、南阳市乃至河南省、全国的重要历史遗迹,应该立即保护、坚决保护。我远在西安,无法实施保护;只能请南召一中的老同学、南召县的各位乡亲共同呼吁社会各界来共同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