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考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巨厚海昏侯墓岩层沉积岩岩浆岩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 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数码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数码是②。(填数码)

(3)写出右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其中丙为沉积岩)

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物质循环图中三类岩石和岩浆的判断方法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是三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物质循环图中地质作用的判断方法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各个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指向岩浆岩的箭头表示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如下图所示。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规律方法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两个角度。在备考复习时,既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地质剖面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巧用综合思维理清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2.落脚地理实践力,掌握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二、典例分析

命题视角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题。

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即河流阶地)

①河流阶地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的。河岸有四个海拔不同的阶地说明有次地壳抬升。②每个时期阶地面都较平坦,且有沉积物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由此可知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信息②: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尝试解答]1.__D__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据此完成2~3题。

2.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3.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

断裂形成的湖泊一般呈长条状,深度。贝加尔湖位于断裂带上,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信息②:贝加尔湖呈长条状,且东南侧有与湖泊延伸方向一致的山脉

信息③:贝加尔湖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水仍在加深说明贝加尔湖仍在下陷贝加尔湖盆深度不断加深

信息④: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

[尝试解答]2.__A__3.__C__

命题视角二地质构造的判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4~5题。

4.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5.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界面M之上的“甲”是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向斜构造,N是岩层层面

N是向斜构造中的岩层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发生了褶皱运动;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

信息②:“乙”是向斜构造,“丙”是地表沟谷

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后下沉接受沉积

[尝试解答]4.__D__5.__C__

三、试题链接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起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甲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D.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2.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解析:1.B2.A第1题,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其属于岩浆岩,A错误。甲山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形成的是断块山,B正确。图示P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C错误。根据图示指向标,判断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A正确,C错误。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B错误。图中显示背斜顶部已被侵蚀,D错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 C.3D.4

解析:3.B4.B第3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4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根据岩石的特点或成因判断岩石的类型

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和田玉属于

A.侵入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喷出岩

2.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方法

福建南碇岛是“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全岛由高高矗立的约140万根玄武岩石柱组成。图a是该岛玄武岩石柱景观图,图b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组成图a景观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

A.甲B.乙C.丙 D.丁

3.判断地质过程先后顺序的方法

a.根据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判断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

b.根据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判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将岩石折叠如被,下图为某地地质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题。

形成图中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①沉积作用②固结成岩③地壳运动④变质作用

⑤侵蚀作用⑥冷凝作用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⑥④③⑤D.①②⑤③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读图,完成下题。

2.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3.下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 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4.右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沉积作用 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完成下题。

5.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6.图中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读图,完成下题。

7.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B)

A.①B.②C.③D.④

巩固提升

1.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作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D)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灰岩D.安山岩玄武岩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完成下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完成下题。

4.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5.有机宝石琥珀是裸子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后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内部常含有动植物的包裹体。琥珀存在的岩石类型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

7.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8.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的岩石构成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图示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为沉积物,②~⑧为岩石。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B.乙处对应的地表形态为山谷

C.岩石⑧中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⑤⑧

10.图中①代表的沉积物和②⑤⑧所代表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符合

(1)解析:由材料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岩浆提供了高温条件,使大理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了新的岩石——和田玉,因此和田玉属于变质岩,故C项正确。

(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a中的景观为玄武岩石柱,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图b中甲、乙代表的岩石是由来自软流层的岩浆形成的。甲为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属于喷出岩;乙为岩浆在向上侵入地壳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的,没有喷出地表,属于侵入岩,故A项正确,B项错误。丁为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属于沉积岩,故D项错误。甲、乙和丁经过一定的地质作用可以形成丙岩石,可推断出丙为变质岩,故C项错误。

(3)解析:一般情况下,沉积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由下向上呈现出由老到新的递变规律。乙两侧岩层发生明显错位,因此其为断层,且乙断层所在沉积岩的顶部被侵蚀。丙(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即晚于乙断层所在的岩层。丙岩层顶部被侵蚀,且甲岩层覆盖在丙侵蚀面以上,说明甲岩层形成晚于丙,因此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故B项正确。

(4)解析:图中岩石呈现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它是沉积物依次经过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图中岩层发生了明显弯曲,是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沉积岩一般形成于低洼处,图中沉积岩出露地表,是地壳抬升的结果;图中岩石表面崎岖不平,右侧岩石不完整,是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因此图中景观的形成过程是:低洼处的沉积物受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层受地壳运动发生变形并被抬升,最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图示景观,故B项正确。

1.解析:根据题目信息“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可知,该岩浆岩为侵入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的,是在地下形成的,故②④正确,D项正确。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冷却较快,有流纹和气孔构造。

2.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貌的成因)。图示区域岩层向下弯曲,左右两侧同类岩层大致对称分布,可判断其为向斜构造。图中河谷发育在石灰岩与页岩交接部位,主要是受流水侵蚀或溶蚀而形成。甲、乙两处分别为砂岩和页岩,抗侵蚀能力较强,被流水侵蚀得较少,丙地为深厚的可溶性石灰岩,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地表崎岖的峰林地貌,因此图示甲、乙、丙三地地貌不同与岩石种类和岩性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图示区域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差异小,故A项错误。甲、乙、丙三地所处向斜构造的部位不同,对其地貌发育确实有一定影响,但丙地位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应该最不易受侵蚀,但由于其石灰岩广布,反而被外力强烈侵蚀,因此地质构造部位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图中没有植被信息,无法确定植被对地貌的影响,故C项错误。

3.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故A、C项错误。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地壳运动所致,但是岩层连续,且没有明显的错位,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项正确,D项错误。

4.解析:图中①处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山峰,是受岩浆活动形成的,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②处为洞穴,很可能是溶洞,但岩层未发生明显位移,因此与岩层断裂无关,故B项错误。③处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应为断层,与侵蚀作用无关,故C项错误。④处岩层发生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褶皱,故D项正确。

5.解析:花岗岩为侵入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图中花岗岩出露地表,可知其是由地壳抬升后,外力作用对覆盖在花岗岩之上的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并将岩石及其风化产物搬离原地,形成崎岖的地表。因此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C项正确。

6.解析:本题考查地质过程先后顺序的判断、岩石的形成和喀斯特地貌等知识。据图可知,甲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形成,而岩浆可能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A项错误。图中花岗岩侵入到断层上部的砂岩中,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所侵入的岩层(砂岩);花岗岩所侵入的岩层位于断层之上,岩层未发生断裂、错位,因此可判断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故B项错误。岩浆侵入使乙处形成高温、高压环境,从而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故C项正确。溶洞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与岩浆活动无关,故D项错误。

7.解析:图b中有三个箭头指向①,判断其为岩浆;②由岩浆形成,判断其为岩浆岩;④由碎屑物形成,判断其为沉积岩;有两个箭头指向③,判断其为变质岩。题目中波浪岩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B项正确。

1.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生产优质砚台的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故D项正确。喷出岩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岩性不致密,故A项错误。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但密度较小,岩性较软,故C项错误。侵入岩形状较不规则,且一般不呈薄板状,故B项错误。

2.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由题干信息可知,①~⑧岩层年代由老到新,从而判断①~⑧岩层为沉积岩,因此丙处山峰的岩石为沉积岩,石灰岩和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项正确。花岗岩(侵入岩)和流纹岩(喷出岩)均为岩浆岩,故B项错误。大理岩为变质岩,故C项错误。安山岩与玄武岩为岩浆岩(喷出岩),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到达河滩泥沙中。地质过程应首先为岩层发生断裂,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然后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作用离开原地,在河滩泥沙中堆积,故C项正确。

4.解析:从图中岩层的错位及移动方向可以看出,该河流是在断层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各岩层并未发生弯曲变形,应是正常沉积的结果,越往下沉积岩形成越早。图中石灰岩和页岩均为沉积岩,①页岩在下,②石灰岩在上,故①岩层形成年代早于②岩层,故A项正确。在河床断面上,①岩层易受侵蚀而发生了凹陷,②岩层出露河谷处,岸线较平直,不易被侵蚀,故B项错误。岩层未发生弯曲,不是向斜谷,故C项错误。有断层存在的地区,地质条件不稳定且容易发生渗漏,不适宜修建水库,故D项错误。

5.解析:琥珀属于生物化石,只有沉积岩中才含有化石,故C项正确。侵入岩、喷出岩属于岩浆岩,变质岩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这些岩层中不可能出现化石,故A、B、D项错误。

6.解析: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故B项正确。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等,故A项错误。疏松的地表沉积物在高压的作用下,重新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如石灰岩等,故C项错误。来自软流层的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后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岩,最常见的为玄武岩,故D项错误。

7.解析:本题考查主要的地质作用。根据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后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温度则降幅缓慢,最后岩石表面温度稳定在低于岩石内10 ℃处。由于岩石内外存在温度差,因而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收缩幅度产生差异,进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D项正确。风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该实验并未提到风的存在,故A项错误。水蚀作用强调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溶蚀作用强调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侵蚀,而本题中强调水温对岩石温度变化的影响,未涉及流水及可溶性岩石,故B、C项错误。

8.解析:火山地貌的岩石构成主要是喷出岩,花岗岩为侵入岩,故A项错误。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流水侵蚀而成,而流纹岩属于岩浆岩,故B项错误。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沉积岩——石灰岩经流水作用而形成的,故C项正确。球状风化是岩石露出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消失,最终趋向球形,常出现在花岗岩发育地区,砂岩属于沉积岩,不会形成球状风化,故D项错误。

9.解析:由图可知,甲处岩层连续且向下凹陷,是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地质构造,故A项错误。乙处岩层上部有沉积物覆盖,地表平坦,故B项错误。岩石⑧为岩浆岩与沉积岩接触形成的变质岩,变质岩不含生物化石,故C项错误。图中沉积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由下往上呈由老到新的递变规律。岩石⑤为岩浆岩(侵入岩),其形成时期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⑦⑥④,岩石⑧为变质岩,形成晚于岩浆岩⑤,因此图中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⑤⑧,故D项正确。

10.解析:由上题可知,图中①为沉积物,②为沉积岩,⑤为岩浆岩,⑧为变质岩。结合图中箭头方向,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但图中没有形成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岩浆,因此指向⑤所代表岩石类型的箭头数量为0,故A、B、D项错误。变质岩可由沉积岩和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形成,故⑧有两个箭头指向。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故②有一个箭头指向。三大类岩石均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物,因此①有三个箭头指向,故C项正确。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2024选科要求新变化和数据分析地理过程性分析及其解题技法(自然+(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E2Y45[6273
1.西北丹霞胜江南—兼论两地丹霞地貌的差异及成因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有多种,如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雅丹地貌、砂岩地貌等,其中砂岩地貌最常见的类型就是丹霞地貌,发育于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红色砂砾岩中,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表现为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其中颗粒粗大的岩层为jvzquC41{q{/e}wkr0ipo8ytcxkmu872496:589344<667mvon
2.嵩县伊河段首现“丹霞地貌”!专家解释形成原因嵩县伊河段首现“丹霞地貌”!专家解释形成原因 受近期强降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伊河田湖镇段的河道内陆浑大桥附近出现一片罕见的石头,这些露出河面的“奇石”面积宽约80米,长约700米,石头呈浅红色,带有浅灰色圆斑,表面有参差不齐的沟壑。有群众好奇地问,这些露出的石头和整个河道水面下泛红的石头到底是啥?jvzq<84jc0vfqyqg0eun0ls1p4532;6132741l89:5?8/<9;75;257mvon
3.嵩縣伊河段首現“丹霞地貌”!專家解釋形成原因嵩縣伊河段首現“丹霞地貌”!專家解釋形成原因 受近期強降雨,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伊河田湖鎮段的河道內陸渾大橋附近出現一片罕見的石頭,這些露出河面的“奇石”面積寬約80米,長約700米,石頭呈淺紅色,帶有淺灰色圓斑,表面有參差不齊的溝壑。有群眾好奇地問,這些露出的石頭和整個河道水面下泛紅的石頭到底是啥?jvzq<84jgpgo0yjqrnk/exr0ep5CKP:1p4532;6132741l89:5?8/<9;75;257mvon
4.【自然地理】40种罕见地理现象及成因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1387316:35?828a?82:;6949/uqyon
5.地貌地理七大地貌成因,地质地貌过程天坑⑤气候回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天坑,形成蓝洞。 3.南非海边石灰岩桌状山形成过程 ①海域环境中沉积成石灰岩; ②岩层抬升形成山地; ③流水侵蚀与崩塌形成四周的悬崖; ④地表经历了强烈的风力侵蚀形成平顶与荒漠景观。 4.洼地或者谷底植被多原因 (丹霞地貌谷底植被多。如果是顶部植被少那么就是逆向思维)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77;28?9a8h932o8223?12ƒ7kc0nuou
6.2023年初中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之原因依据类答题技巧“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每年的4~5月我国南方杨树花絮污染很轻,试分析原因”等。 【考查方式】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一般以某一区域为背景材料,引导考生对某一问题或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答,设问中一般有"成因""为什么"等字眼,目的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jvzq<84yyy4{jxsimcu/exr1g1814<534:575m9eh59ee;hf0unuou
7.主题调研报告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42;4847;53B3jvor
8.“心的力量新的希望”暑期爱心支教活动——一联动微力量志愿者同盟据我们调研了解,由于农村小学正处在逐渐拆并过程中,现仍存在的村级小学由于可能纳入拆并规划而取消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师资力量的更新,这使得在村级小学上学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多样性和质量都与其他学校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没有科学的解决留守问题的办法,导致一度成为社会热点的留守jvzq<84yyy4{iƒ~|0qxh0ls1eqtugwy14273/:51525dqwygpve84<;7:;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