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南半球,在安第斯山麓的智利历史名城特木科,一场关乎地球未来的对话,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9月5日至12日,第1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此拉开帷幕。来自50多个国家的逾千名地质公园代表、科学家们齐聚于此,共同“感受地球脉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路径。
大会宣布2027年全球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将由位于葡萄牙西海岸的Oeste世界地质公园承办,2026年亚太地质公园大会将由马来西亚兰卡威世界地质公园承办。
在这片浸润着马普切原住民古老文化的土地上,一支来自中国广东的丹霞山代表团,带来了一抹惊艳世界的“中国红”。他们讲述的不仅是丹霞地貌亿万年的沧桑之变,更是一部充满东方智慧与温度的“中国故事”。
思想的回响:从“靠山吃山”到“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在思想激荡的主题论坛上,当丹霞山代表陈昉走上讲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位来自东方的讲述者。她带来的并非深奥的地质学理论,而是两个有生命、有温度的实践《把世界地质公园变成自然学校》与《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丹霞山地质公园科普导师服务体系》。
陈昉娓娓道来的话语背后,一幅生动的中国画卷徐徐展开:曾经,丹霞山的村民信奉“靠山吃山”,手中的斧头是谋生的工具;如今,他们放下了斧头,拿起了话筒,摇身一变成为博闻强识的科普导师。他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无比自豪地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讲述脚下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那些曾被认为只可远观的奇峰异石,此刻化作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宏大课堂。孩子们得以亲手触摸岩石粗粝或温润的肌理,在风声鸟鸣中辨认自然的音符,于潜移默化间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这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在基层大地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的真实写照。当讲述结束,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既是对丹霞山探索之路的由衷赞许,更是对这份守护地球、惠及社区的“中国方案”的深度共鸣。
视觉的交融:一方展台,一个“中国客厅”
如果说论坛是思想的交锋,那么展会现场,则是一场更为直观的视觉盛宴。
在人潮涌动的展厅一角,由丹霞山与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联袂打造的“湖光山色 地质瑰宝”展台,宛如一扇开向东方神奇土地的窗户,吸引着川流不息的目光。壮丽的地貌影像、精美的文创产品、翔实的图文资料,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流动的中国地质画廊。
“Danxiashan,amazing!”(丹霞山,太神奇了!)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其间还夹杂着智利本地地质专业大学生们用略显生涩的中文进行的学术探讨。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让这方小小的展台,瞬间升温为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国客厅”。当地媒体的闪光灯也频频聚焦于此,希望透过中国代表的眼睛,看见一个更加多元、开放、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中国。
一针一线的深情:
丹霞“百家衣”织就跨国友谊
假如壮丽的地貌是地球的宏大叙事,那么一针一线织就的纹理,则是人类文明细腻而温润的密码。
在大会特设的“编织希望”展览上,一件来自丹霞山的《韶韵丹霞•和谐共生》非遗百家衣作品,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与精湛手工艺,令无数参观者驻足凝视,流连忘返。
这件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建宇工坊倾心打造的艺术品,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融合”的故事。那标志性的丹霞红,是由本土植物洛神花天然染就,色泽温润而深沉;拼接其上的,是客家质朴的手工蓝染棉布,沉静如山;边缘点缀的,是瑶族精美的传统刺绣,灵动如水。织物四周,手绘的本土动植物元素栩栩如生。它不再仅仅是一件展品,更像一位沉默的文化使者,无声地诉说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东方哲学。
负责此次展览征集的当地大学艺术系主任对其赞不绝口,她动情地表示:“这件作品充满了生命力,我们希望以它为桥梁,推动特木科与中国韶关在传统技艺与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度交流。”
据悉,这件凝聚着中国匠心与祝福的作品,将同其他国家的作品一道,被缝合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它将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见证,讲述着一个关于美、关于和谐、关于共同未来的全球故事。
影像的诗篇:一个人的蜕变,一座山的未来
在全球60部参选影片的激烈角逐中,丹霞山选送的微电影《那山 那人》,凭借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了所有评委和观众,斩获全球最佳影片第二名的殊荣。
影片没有对准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而是温柔地聚焦于一位普通的丹霞山人郭剑强。镜头跟随他的脚步,记录了郭剑强如何从一位世代“靠山吃饭”的农民,在家门口这座世界级的地质公园里,一步步学习、成长,最终蜕变为一名守护、解读并热情传播丹霞山故事的科普导师。
郭剑强个人身份的转变,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映照出整个社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影片生动地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与努力。这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命题下,无疑是一份极具分量的中国经验。
集体的闪耀:“中国方阵”的力量与担当
大会期间,丹霞山与黄山、石林等一批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们,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手中接过那张象征着最高管理水平的“绿牌”。这枚沉甸甸的“绿牌”,不仅是对过去几年中国保护管理工作的最高认可,更意味着这些公园拥有了一张在全球顶尖地质公园网络中持续闪耀的“通行证”。
这份荣耀,属于丹霞山,也属于整个“中国方阵”。
本届大会上,重庆云阳、青海坎布拉正式加入世界地质公园大家庭,使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增至49处,稳居世界第一。这不仅是数字的领先,更是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实力彰显。
从雁荡山、克什克腾、香港荣获全球最佳实践奖,到四姑娘山、常山顺利通过新申报评估,再到丹霞山与济州岛、姆古恩等国际友好公园深化合作,与欧洲多国公园达成科研意向……中国正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地质遗产保护的治理体系,发出愈发响亮的中国声音。
从粤北的逶迤丹霞,到南美的安第斯山麓,这段跨越两万公里的旅程,丹霞山所呈现给世界的早已超越了一张张亮眼的名片,它是一颗理念的种子,一种东方的方案,一个未来的愿景。这不仅是一座山的荣耀,更是中国以其深厚的生态文明底蕴,为全球治理贡献的生动注脚。
展望未来,丹霞山将与身后日益壮大的“中国方阵”携手并肩,讲好一个个独特的“中国故事”。其中不仅包括“丹霞故事”,还有喀斯特的传奇、火山的史诗、冰川的记忆。越来越多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将把蕴藏于这些故事背后的“中国智慧”,即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治理艺术,无私分享给世界。
在这场关乎地球家园未来的全球大合唱中,来自中国的声音,正汇聚成一股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力量,愈发清晰,愈发响亮。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丹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黎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