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吴冠中58岁,那年秋天他去武夷山写生、观察、体会。武夷山的画作,有的是当年画了出来,有的则参考写生的内容,在后面几年甚至十几年中陆续创作出来。
放一张吴冠中在法国街头写生的照片
他是宜兴人,画江南徽州的风物较多,饱含感情,很是耐看。
宏村的这个位置这棵树还在,这幅画的与现实太贴切
吴冠中的有些画作会有“荼”字,荼的几个含义中有指代茶。但他的意思和茶并无关联。
下图是《武夷林场》。这个武夷山的国有林场单位现在还在。画的是哪个方位我可看不出。武夷山除了茶园、农田,也有好多处兼具经营和保护的林场。
吴冠中的武夷山几幅画作中最著名,好像也是售价最高的是1977年当年创作的《武夷山村》。
《武夷山村》,1977年
他为《武夷山村》题记:“杉之群,山之硬,铁划银钩写精神。林下名胜九曲溪,朱熹理学流潺潺,至今清澈见底。” 这段描述不错。
《武夷山村》里画的九曲溪在视觉上太细小了,仿佛一条山路。
1988年,他又画了幅《武夷山村》,不仅同名,绘画所处的位置视角也一样。但变得如此抽象了噶。九曲溪的样子倒是很明确,一看就是溪流。
《武夷山村》,1988年
1980年,他画了幅《武夷山下》,名字不叫《武夷山村》,但绘画所处的位置视角是一样的。九曲溪画得弯曲频繁,并且大拐弯后成为崇阳溪。
《武夷山下》
吴冠中写生和绘画武夷山的年代,武夷山还没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他看到的乡村仍然是散落在山脚、溪边和山里的状态。
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后,被门票圈起来的地方即正岩地界儿,只允许天心永乐禅寺等极少数宗教场所的僧侣可以住在里面。原先散落的村民要搬迁出来,集中安置。最著名的就是天心岩茶村,但这个村的房屋造的太一般,毫无特色,更无美感。
吴冠中画中的乡村小房子的调性,现在去看的话,有三个地方比较接近,一个是兰汤,大王峰的脚下,行政上是个大队,隶属于岩茶村。另一个位于正岩的南侧,狮子峰、虎啸岩那边有一片茶农民居是坐落在山场边的。还有一个位于马头岩的C位,如下图。
吴冠中画得挺像大象。但象鼻岩没那么巨大,位于天心永乐禅寺铁隔壁,在寺庙仰视看不真切,拉开距离往马头岩的山路爬,路过一个小亭子时回头能够看到象鼻岩的大脑袋样子。此外,象鼻岩的茶仅天心应家才有。
吴冠中在1980年和1992年各创作了一幅同名的画,叫《武夷山径》。1980年的具象些,1992年的好抽象。即便是具象的那幅,不告诉我的话我也看不出是武夷山哈。
1988年,吴冠中画了一幅《武夷山》。我觉得,武夷山本身的特征看不出来,这种丹霞地貌的山势,很多地方都有。
《武夷山》
1992年,吴冠中画了一幅《忆武夷山》,之后他就不再创作武夷山主题了。这幅画突出了高耸细长的树木植被感,也看不出啥武夷山特色。
总的来说,他没去武夷山内麓即桐木关那边,也没怎么深入正岩内部。他画的位置视角跟明清时文人游历武夷山的差不多,在玉女峰、大王峰一带和九曲溪沿岸。
他画的这个武夷山的山势和溪水很具象
吴冠中是以画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在绘画圈子活动的。他的许多言论好犀利啊,譬如曾批评道:“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
今秋的武夷宫内
吴冠中看不惯 “美协”和“画院”,曾嘲讽道:“他们起的作用在哪里?他们为艺术的服务体现在哪里?他们的活动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大学扩招成了他们来钱的机会。我每天家里收到的杂志,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自己的,这样搞就跟妓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