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自然之子”丹心始终系家国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老乡,你在种什么作物?收成怎么样?”这是杨柏云在田间地头进行兰花调研时遇到村民常说的话。除了在校教书育人外,杨柏云还长时间扎根田间地头,接受采访时,他刚刚外出调研归校。七月盛夏,对杨柏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1986年的7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如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党龄。”

杨柏云曾被人民日报称为“自然之子”,以赞扬他为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作出的贡献,除此之外他还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赣鄱先锋“群众身边好党员”、南昌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同时守护好这绿水青山的一角,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帮助社会脱贫不返贫。”

尽忠职守 数十年如一日

众所周知,杨柏云在破解植物界“金丝猴”——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保育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曾任江西省省长的易炼红在看望他时,更是高度赞扬了他三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而杨柏云也切切实实一直践行着这样“艰苦奋斗”的理念,一干就是几十年,扎根领域做实事。

杨柏云总说:“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和每一件利国利民的事,要把服务农村、农业、农民融入到自已的日常生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调研发现铜鼓的丹霞地貌非常适合兰科植物的仿生态栽培,这不仅可以扩大野生种源,还能形成景观达到资源转化,提升当地经济收入。”杨柏云笑着分享着他此次调研的收获。

不仅仅是铜鼓,多年来杨柏云的足迹已踏遍了大大小小不知道多少个村庄和生态自然保护区,以至于有些村民们再次见到他时,都会亲切地喊上一句“杨教授来啦!”,并且招待他去家里坐一坐,喝口茶。这样的“待遇”可不是谁都有,这些都源于杨柏云平日里对村民的关心和帮助。“杨教授,这个是什么品种的兰花?”“杨教授,我这个兰花种植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它长势更好?”“杨教授,兰花除了观赏价值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嘛?” ……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杨柏云都会一一进行解答,他也因此收获了很多村民“粉丝”,现在一些村里还有杨柏云带出来的小小专家呢!

以身作则 为国培育良才

“拥有一位好老师是一个学生一生的幸运。”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多次说到。而杨柏云不仅是村民们心中的杨教授,也是一位真正站在教学一线的好老师,他始终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中严格要求学生。他说:“我是一名严师,但我认为我的这种严格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我希望他们能成才,能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从教近四十载,他是“立德树人”理念的践行者,他用行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在野外,遇到蚂蟥叮咬、毒蛇出没、被岩壁划伤……一系列的困难与险阻他始终冲在前面和学生们共同面对。在教室,面对学生的理论困惑、实验瓶颈、低落情绪,他耐心沟通、细心疏导。他的硕士研究生梁钟轩这样评价他:“杨教授不仅是我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还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束光。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待人接物的诚恳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在我心里就跟‘兰花’一样,默默绽放自己,花香飘向他人!”

除此之外,杨柏云还坚持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红色传统教育相结合。在学生的毕业野外实习阶段,他总会留出半天时间来进行红色教育,因为他认为,毕业之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保持爱国之心是为社会做贡献的第一步。

他说:“如今,在井冈山和瑞金都有我们的实践基地,我经常带学生去参观井冈山的革命烈士纪念堂、瑞金的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加之良好的品行,杨柏云的学生已经受到了业界普遍认可,并纷纷抛出橄榄枝。谈及此,杨柏云的眼角笑意盈盈,洋溢着满满的自豪。

赤忱人生 传递大爱精神

是植物学家,是老师,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除了做好教书育人等本职工作外,杨柏云时刻不忘自己的中国共产党员身份。他说:“其实,中国共产党员也是万千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份子,但是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一定会冲锋在前,保家卫国。”

同时,作为江西省植物学会的理事长,杨柏云也是环境保护的义务宣传员,是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如今已累计听课逾2万人次。其组织的科普宣传“万人进校园”活动利用PPT形式进行展现,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给同学们科普了转基因技术的前世今生,不仅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而且还获得了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的高度赞扬。未来,杨教授还计划将自己的科普知识宣传小讲堂继续办得更好,让更多孩子收获知识,了解自然奥秘,让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小开始养成,让祖国的每一个花朵都能美丽绽放。

谦谦君子、有德不骄、有才不傲,这是兰花精神,也是杨柏云的真实写照。“做好学术研究,培养好我的学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所到之处都有兰花飘香,如此便再好不过了。”说罢,杨柏云又开始了下一次的调研准备。

THE END
0.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研究?日前,以中国林学会自然与文化遗产分会委员、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地质地貌科考专项(2021-2024年)负责人李宏卫为代表的丹霞山科学顾问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深入解读丹霞地貌命名的由来、中国在丹霞地貌研究中的卓越贡献与重要突破等,并以丹霞山地质保护与研究实践为例,展现丹霞地貌研究的生动成果,以及如何在全球范jvzquC41yy}/ensgyu4dqv3ep1tfy|3jvor@cri?33?62<6
1.丹霞山举办2025年科普研学(自然教育)导师培训活动为持续加强丹霞山科普研学(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普研学(自然教育)导师整体素质水平,促进丹霞山自然教育与科普研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7月15日上午,由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和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联合主办,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承办的2025年丹霞山科普研学(自然教育)导师培训活动在丹霞jvzquC41yy}/j~grf0ipo8igvcom1rsfgz4ivvqAeqtugwyKf?89:;8259<27>;382:5
2.江西风景独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日:UNESCO世界遗产与地质公园可在高峰论坛的圆桌讨论阶段,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极地与月球地质研究室主任裴军令主持,来自厦门大学的李渊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方朝阳教授和东华理工大学陈留勤副教授分别就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庐山风景区数字化与智慧旅游和丹霞地貌的价jvzquC41fn~z0s}pw0kew7hp14633858385d3B;3c479:>>1rcmf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