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_iframe rich_pages" id="js_mp_video_container_0" vid="wxv_2634096421037785090" scrolling="no">
“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人们通常叫做“崮”。“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岱崮地貌”成为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新的岩石地貌类型。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这种地貌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但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较为集中。
1.喀斯特地貌定义与分布
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1)物质基础: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2)形成空间:地表(如万峰林)和地下(如织金洞)。
(3)形成条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和适宜的温度
(4)形成过程:溶蚀或淀积。
2.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流水沿可溶岩石表面或裂隙形成的沟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2)石芽石林: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形态丰富多样,伴生溶沟,高度较低。多个石芽组成石林。
(3)洼地:由溶沟进步发展而来。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坝子),底部平坦,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4)峰丛:基部完全相连,锥状耸立的山峰群,山体呈绿色(有植被)。
(5)峰林:峰丛之间的基座被侵蚀掉之后,呈锥状耸立成片分布的山峰群。
★峰丛与峰林的异同点:共同点都是呈锥状耸立的山峰群,最重要的区别是看基部是否相连。
(6)孤峰:峰林进一步侵蚀,最后在山间平原上残留下来的孤立山峰。
(7)残丘:孤峰进一步侵蚀,形成残丘。
★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变顺序: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3.地下喀斯特地貌
(1)溶洞:特点如下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①溶洞常呈层状分布、刀层状堆积,呈帷幕状;
②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③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④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拓展:
1.天生桥:喀斯特地区,洞穴顶部崩塌,残留的部分就形成天生桥。
2、天坑:洞穴顶部塌隙陷不断扩大,形成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
4.类型(总结)
(1)溶蚀作用:峰林、峰丛、坝子、孤峰、残丘、溶洞、天坑。
(2)淀积作用:石钟乳、石笋、石柱。
探究: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1)气候: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四季温度适宜,全年雨水充沛、夏天降水较多。
(2)地貌:喀斯特地貌,中间为洼地,周围峰丛环绕。
(3)排水:属于喀斯特洼地,底部多裂隙,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利于排水。
(4)基建: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