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星期五,天气:32℃~17℃,晴,东南风2级。今天正式开始杨庄村的采风拍摄。一大早,我由田王骑车出发,继续走国道312,再转入华胥华羊环线,到达杨庄村村域。
华胥镇街道(312国道)
前方路口左行,转入华羊环线。
华羊环线:是华胥镇内的一条乡间通村公路,一路连接有:孟岩、王坪、杨庄、吉湾、姜湾、东邓、支家沟等村落。这条线路的起点和终点都在312国道上,分别位于该镇的孟岩村和支家沟村。道路在骊山深处绕一个狭长的大弯,全长约为36公里,形成了一条大环线。近年来,随着路面的加宽和王坪村“丹霞地貌”的发现,华羊环线成了旅行者新的打卡地......
因为不知道杨庄与西元峪及阿氏村三村的具体交界处,我决定由西元峪村渐进到杨庄村......此处为出发处。
阿氏村的路牌
(1)杨庄村位于华胥镇东北半岭,距蓝田县城15公里。东邻西张村,西邻阿氏村,北邻西元峪村,南邻拾旗寨村,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分别为:杨庄、西沟、杨前村、杨后村、下杨家、花树家。距312国道3公里,华羊环线穿村而过。清中期建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晨光大队革命委员会,公社改乡、镇时恢复原名杨庄村至今。土地改革、合作社时期,全村共有杨、雷、陈、王4姓,186户700余人,均居住在沟边岩根下,以窑洞为主,有大房12院36间,厦房50间,窑洞320孔。目前全村有320户1360人,耕地1921亩。1984年阴雨多,窑洞倒塌,基本搬迁至岩上平地的公路两侧居住,房屋以砖混结构为主,其中一层320户、二层94户、三层2户......
(2)杨庄村村风淳朴,群众吃苦耐劳。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渐渐富裕起的群众,转变思路;先后购置汽车,拖拉机,农用三轮及家用小汽车,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94年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319亩,栽植苹果树50亩,有序发展畜牧业养殖及经济林业开发种植(杏树、花椒、核桃、柿子等)。近些年,在人民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帮扶下,村内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华羊环线上的通村班车。六月,当地人正将已将收割回的麦子,脱粒、晾晒。......近些年,因为白皮松在蓝田各镇大面积的种植,故而小麦的种植面积锐减;华胥镇,是蓝田大杏、樱桃及其他杂果的主产地,小麦的种植少之又少。
前方,进入路边的西元峪人家。
我发现,这家住户是村五好荣誉家庭......
聊天中,叔叔告诉我:“今年的雨水多,樱桃和麦子都受到了影响......麦子发黑了!”
告别叔叔,继续下行,此处为三村大致交界处。开始渐入杨庄村域。
六月的华胥,草长莺飞,山花烂漫;六月,也是华胥大杏的成熟季。
路遇的阿氏人。大哥,在此等候收割机进田干农活......聊天中,我得知大哥是村小队干部(组长)。
继续下行
路旁停车,拍摄农家采摘华胥大杏......
(1)华胥大杏(大银杏),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华胥大杏,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女娲因吃了其母华胥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之果,灵气顿生,从而建立了远古华胥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大杏栽植历史亦可追溯到唐代以前。华胥大杏果实圆形、果皮金黄色、果肉橘黄色、肉质柔软、汁液多、味甜。
(2)华胥大杏品种有:大银杏、金钢拳、兰州大接杏、曹杏、菜子黄、麦稍黄、白沙杏、桃杏、银香白、万枝红、绑绑杏、梅杏、张公元、金太阳等,鲜食、加工、仁用均有。同一品种,不同地形,成熟期拉开,从5月下旬开始上市,至7月上旬结束。具有地方特色的蓝田大杏果实圆形,果肉桔黄,果个匀称,单果重110克—180克,果肉纤维少,浆质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2.3%,总糖9.3%,可滴定酸1.5%,果味甜香可口,果核近圆形,离核仁甜......
(3)蓝田县地处秦岭北麓,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带,具有温暖、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生产潜力大的特点。境内由于半封闭的盆地地形和山地的影响,气候的地域类型丰富多样,对形成较高的作物产量和良好的品质是极为有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华胥大杏的优良品质,华胥镇也由此享誉“大杏之乡”。华胥大杏被誉为“圣果”,相传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蓝田五月大旱,人相食,饿死者无数,而华胥因大杏丰产,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饥荒,因此“圣果”的美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粮食欠缺的年代,当地群众经常用大银杏换粮食、换日用品......
华胥大杏农家采摘瞬间
离开杏园,顺路下行。
前方路口,右行进入。
村巷的路面上,嗮满了麦子,我尽量将摩托车行驶到路的最边上;但我发现,即便是从晾晒的麦子中间骑过,主家也不会什么意见,有的主家还会说:”没事,就从上面走”......
三夏大忙,犹如龙口夺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蓝田农村,除了割麦、碾场之外,晒麦是农村人最重要的夏忙活计了。当麦子收割完毕后,要历经搬运、摊场、碾场、扬场、装袋等一众繁琐程序之后;接下来,就要晾晒小麦了。这时候,家家户户用架子车将临时存放在屋里的新麦子,一袋一袋拉到可以晾晒的地方(麦场),再将蛇皮袋子里的麦粒倒出,接受太阳的暴晒;民间有老话讲:“湿麦一日翻八遍,烈阳三日可入仓”......
沿小路继续探游
已收割后麦田
离开
回到主路(华羊环线)。农忙的六月,即景随拍......
路口左行进入,拍摄后原返回主路。
左行,回到主路。
路边停车,准备探游路右小岔路。
上行
蓝天、白云、原野......
返回到主路,路口右行进入。
拍摄后回到大路,路口左行。
突然发现有路口被遗漏了,在此原返。
原返中
路口右进
拍摄后,再次原返到刚才要左转的路口......
路口右行
在此原返
路口右上行
继续右行
在这里,我遇到一家热情好客的人家,主家杨叔叔曾参加过阳安铁路线建设......
叔叔的儿子是村干部
家中随拍
随机访录主家(杨建国)叔叔
(1)杨建国,杨庄村2组人,1940年出生,现年83岁。聊起自己的成长,叔叔道:“小时家乡还没有通电,出行的路全部都是土路,走在上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各个方面都不方便。我先在村里上小学,后来又去了县北关中学上初中。学校离家很远,我便在学校住校。那时,一个礼拜回家一次;其实,回家主要是想改善一下生活。回到家后,我会一直待到星期日的下午,就会带着够一个礼拜的粮食,再步行前往学校;学校离家大概有30里路,通常要走3至4小时左右,夏天天气热,家里带馍馍,没有几天就会长毛发霉。”
(2)“在学校,我在班上担任体育和劳动干事,学习还算刻苦认真。1960年毕业后,我考入了西安航校,毕业后被留校当实习教员;1962年,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自愿回乡参加地方农业建设了。家乡的条件是艰苦的,遇到不好年份,就要拉着架子车去河北(渭河以北)换粮,来回步行三天时间;到灞河滩篩沙子、捞石头,挣点零用钱.....在这期间,我先后又参加了,灞河治理工程和杨庄水库修建及随蓝田民兵师赴阳安线修筑“阳安铁路”三年;1978年,国家调整农村政策,土地开始下放到户后,我便去了西安务工了,先后干过,建筑工、卖菜、卖干果和看大门等工作......”
(3)勤为本,善作魂、明明白白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乐观向上,是生活中,杨叔叔的真实写照......向你致敬学习!另悉:叔叔的父亲(杨鹤龄)是冯玉祥旧军队军人,时任少将参谋长,参加过对日作战;1941年,本人曾为杨庄村捐资建学(建村小学一个)。
访录结束后,适逢有蓝田住建局下派干部来村开展住房排查工作,我有意跟随拍摄记录。图中,左一为村杨干部(叔叔儿子),一会,我们将共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