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沟丹霞:河西走廊苍凉的遗世孤美祁连丹霞地貌张掖丹霞

最典型的干旱区丹霞,在这里

文/李忠东

丹霞

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命名的一种红色地貌

其原型地为位于广东的丹霞山

南方湿润区丹霞的奇峰异石

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西北干旱区的丹霞

却是丹霞家族的另类

展现出另一种独特气质

而经典代表

便是张掖的冰沟丹霞

01

张掖丹霞在冰沟

近年来

张掖那一抹金彩幻影

惊艳世界

“彩色丘陵中国第一”

“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

“世界十大神奇地质奇观”

“中国的彩虹山”

人们恨不得倾其所有好词赞美它

然而,非常遗感

网上那些美仑美奂,五彩斑斓的景观

并不是丹霞地貌

而是一种彩色丘陵地貌

长期以来

彩色丘陵几乎成了张掖丹霞的代言

直到几年前

才在地貌学家们的执拗下

将这个美丽的错误纠正过来

但张掖丹霞也并非传说

只不过,不在大家熟知的南台

而是在南台20公里外的肃南县冰沟

地质学家们认可的张掖丹霞

也指的是冰沟丹霞

02

顶圆、檐突、身陡、麓缓:冰沟丹霞的识别码

看过绿植掩映下的丹霞

当冰沟出现在眼前时

几乎颠覆我们对丹霞的认知

西北旷野,荒凉之中

如城、如堡

似人、似兽

丹霞在血色残阳

大漠落日的衬托下

恍若失落的古国

人影绰绰

仿佛听闻马蹄声碎,驼铃悠扬

我们进入的好像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是废弃在大漠的千年之城

这便是对冰沟丹霞的印象

神秘而悠远

冰沟丹霞

发育于岩层水平的砂砾岩和泥岩

这种岩石粗粝而坚硬

大约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河湖环境

千万年以来

在重力崩塌、季节性流水冲蚀下

分割、解体,渐而成形

加上风蚀作用强烈

蒸发量大,植被覆盖低

导致山体陡崖面上微地貌变化多样

发育许多独特的丹霞形态

如泥乳状、窗棂状、柱状和峰林状

叠板状、陡崖状、蜂窝状、宫殿式、劣地式等

尤以造型多样、变化无穷而著称

且大多表现出

“顶圆、檐突、身陡、麓缓”的特点

成为冰沟丹霞最为显著的识别码

其中宫殿式丹霞

便以这里为命名地

成为全国典范

03

冰沟丹霞的形色之美

随着流水切割出的沟壑

进入丹霞世界的内部

“巷谷”、“一线天”窄束逼仄

如行迷宫

巷谷两侧

成熟期的丹霞如城似堡

时有巨型岩柱立地而起

挺拔雄奇

而老年期的丹霞

亦呈现残缺之美

在风雨漫长的剥蚀下

曾经的巨堡坍塌

形成各种残峰、残柱

嶙峋、突兀

恢诡谲怪又妙趣横生

▲老年期丹霞-祁连火炬。

从沟壑走到山脊

视野焕然

天地雄阔而苍茫

各种形态的丹霞

聚如沙盘

城堡状岩墙

群山起伏中

可以看到三级夷平面

每一级形成的景观迥然不同

最高一级形成连绵起伏城堡状岩墙

“卢浮魅影”是这种景观的经典

岩墙由白垩系紫红色砂岩、砾岩构成

岩层水平或近于水平

流水沿构造方向和垂直节理侵(剥)蚀

它宽约150米,高约50米

四面峭壁悬空

远观如卢浮宫屹立苍穹

丘状峰丛

第二级夷平面多形为丘状峰丛

这种峰丛往往沿山脊的一侧坡面发育

连续分布在沟谷的两侧

在形态上,峰丛大有异趣

峰顶多呈单斜坡,上覆青草

峰体壁立如削,色泽赤红

峰丛往往分为两层或三层垒叠

远观如童话中的小木屋

景观也多以啤酒屋、蘑菇屋等命名

亦具童话的喜感

岩墙、石柱

最低一级夷平面

发育方形直立石柱、孤立岩墙

形成诸多经典景观

阴阳柱

冰沟丹霞的标志性景观

是孤立岩墙与方形石柱的组合景观

也是青壮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两根石柱

高度约为50米左右

被称为阳柱的柱体略呈方形,顶端略粗

而另一根阴柱,底座方形,柱体呈板状

顶端有一天然形成的孔洞

立于柱下仰首

石柱拔地而立

直刺云霄,气势逼人

夕阳西下,余晖映射

石柱通体赤红

熠熠生辉

雄奇之美,难以言表

除阴阳柱外

凯旋门、龟蛇锁江

皆为典型的大型岩墙、石柱

残余丹霞

岩墙、石柱、孤峰继续风化

坍塌、解体成为更小规模的残余岩块

这们是丹霞地貌发育的最后阶段

丹霞消亡前的最后残留

冰沟保存了许多这样的丹霞残余岩块

它们兀立于山坡

如人、鬼、神、兽

花、鸟、鱼、虫

人们以“神驼迎宾”、“埃及法老”、“金蟾观霞”、“鹰头岩”、“祁连火炬”等来命名

04

窗棂式丹霞

在与冰沟隔河相望的大肋巴沟

也有一种丹霞地貌

以怪异而著称

这就是砂岩窗棂宫殿构造

是我国西北旱区特有的丹霞地貌奇观

这种地貌

横向上由凹凸叠置、软硬相间的泥岩、砂岩组成

由于差异风化作用

硬度较低的泥岩形成相对的凹槽

而硬度较高的砂岩则形成凸棱

垂向上由许多泥流物质构成泥挂

局部地段形成泥钟乳

这种地貌立面酷似窗棂

整体结构如宫殿

故黄进先生以“窗棂宫殿构造”而命名

它们沿沟谷两侧分布

远观状若宫殿连城

近看宛如万佛坐禅

05

景观是如何炼成的

冰沟丹霞,如何形成

又因何万千年屹立不倒

这得益于这里特有的岩石

相对简单的地质构造和季节性流水的持续冲刷

形成丹霞紫红色砂砾岩和泥岩

软硬适度

既利于流水切割

但又不至于快速坍塌

这些岩石,岩层水平,少有挤压变形

有利于形成岩墙

而岩石中网格状垂直节理

则有利于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解体

形成造型各异的孤立岩峰

石峰沿垂直裂隙裂解,逐渐脱离母岩

最终形成直立的石柱

至于石柱不倒的原因

是因为石柱有一个“防雨装置”

石柱的顶部有一层砾岩

这种坚硬不易风化岩石形成檐突

就像给石柱戴上了一顶防雨帽

避免其遭受流水的直接冲刷

从而使周边的岩石消蚀殆尽之后

石柱仍得以完整保留

当岩墙、石柱、孤峰继续遭受侵蚀

将进一步坍塌、解体成更小残余岩块

也就是形形色色的象形怪石

它们是丹霞地貌发育的最后阶段

是丹霞消亡前最后的倔强存在

06

冰沟丹霞有何不同

有人会好奇

同样为丹霞

冰沟丹霞与南方丹霞有何区别?

这还得从岩性和气候环境说起

形成冰沟的砂砾岩受沉积环境影响

碎屑颗粒相对较粗

硬度相对较弱

而形成南方丹霞普遍为巨厚、块状砂岩

岩性致密,抗压力较强

所以南方丹霞更易保存在

冰沟丹霞更容易受到风霜剥蚀

是易逝的风景

其次

南方丹霞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河流侵蚀主导着在丹霞地貌的发育

特征为“顶平、身陡、麓缓”

多发育临溪峰林、曲流峡谷

形成碧水丹霞

崖壁或地貌体内也常出现

岩槽、额状洞、扁平洞、穿洞、天桥等

四川盆地边缘的丹霞

受河流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影响

发育环状陡崖

而冰沟丹霞则处于

大陆冷温带干旱区

蒸发量大,温差风化与盐风化作用较强

且有一定的风蚀作用和冻融作用

层状或片状剥落明显

丹霞地貌表面粗糙

形成泥乳状、窗棂状、叠板状等特有类型

形态上以

巷谷、陡崖、峰丛、方山、石柱、残丘等为特色

由于气候干旱

植被稀疏

冰沟丹霞

尽管没有南方丹霞绿树环绕

碧水丹霞的效果

但是

常和祁连雪山同框

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反差

壁面也鲜有地衣、苔藓等植物

而是顶部附着第四纪黄土

多呈枯黄色

尽显苍凉之美

07

河西走廊,遗世孤美

一部《三枪拍案惊奇》

让南台的彩色丘陵出尽风头

与南台熙熙攘攘相比

大多数时候冰沟丹霞都旁落一隅

游人稀落清冷

如果说南台彩丘以色彩斑斓

向我们展示了砂岩地貌的色彩之美

那么冰沟则更多体现了砂岩地貌的形态美

这样说吧

南台彩丘好似一个身穿华服的艳丽女人

冰沟丹霞则是身材窈窕的倾国绝色

美丽与魅丽的叠加

更让人魂飞魄散

冰沟所在的肃南县

是我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

这里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祁连山北麓一线

居住着全国近90%的裕固族同胞

据说裕固族最古老的祖先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

4世纪的铁勒

居住在色椤格河以及

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他们至今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拥有独特语言

这里最古老的民歌仍遵循着

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

因为没有文字

他们对传承自已的文化显得更加认真

更加小心翼翼

在河西走廊

固裕族如这里奇异的丹霞

尽管足够精彩

但也足够低调隐忍

它们是这片土地的

遗世孤美

参考文献

徐柯健,李忠东,《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指南》,地质出版社 ,2015年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小侠

图片 | 杨建 李忠东

部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及网络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