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有博主发的测评。
专门测评武夷岩茶的。
大数据推给我的那一篇,是测评牛肉的。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武夷岩茶的试喝测评,总之满满当当,琳琅满目。
但其实,内行看门道。
量多代表勤奋,但量多并不代表质高。
这是许多人的常规认识误区,老觉得年纪大的医生就肯定技术高明。
实际并不然。
实情是许多的科研项目是由中青年技术人员带领团队完成的。
就如这个测评的页面,把半个页面的视频看完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唉,若真心热爱武夷岩茶,还是建议到武夷山来实地学上一年。
至少一年。
跟当地的茶农学着采茶,做茶,把做茶的流程从头跟到尾,从采到最后的焙火,一路跟进。
这样,方才略窥门径。
这样,才知道武夷岩茶有哪些审评术语,又有哪些品质要求,终不至于在审评一款武夷岩茶时,用普洱的术语,用红茶的标准去判定它。
以至于露了怯。
《2》
究竟是从哪里暴露出来的不专业呢?
请先容我摘抄几段审评牛肉的文字,便能从中找出端倪。
茶品:**牛肉
焙火:中火
茶汤:橙黄明亮
第一冲,茶汤入喉青草味严重,汤感发苦,涩味化不开,生津回甘皆不明显。
第三冲,风格跟前面差不多,稍微淡一些。
总评:这款茶在牛肉里算是很平庸的存在。个人喝起来十分青涩。
以上,就是审评牛肉的原文,品牌的名字被马掉了,怕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毕竟,喝茶写文还是简单点好,不要上升到品牌的高度为上。
从上述的审评牛肉的文字里,我看到的,是这位博主对武夷岩茶的不太熟。
我们一般喝武夷岩茶,或者说,武夷山人喝武夷岩茶,先讲究的,是水路。
不是香,不是韵,是水路。
《3》
曾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天心村村花家里喝茶。
彼时是想喝牛肉,于是村花拿出来了四种牛肉。
四个盖碗,四个审评碗,四把审评勺,以及品茗杯无数。
一字排开,审评。
喝第一款的时候,她点评说,水路不错。
喝第二款的时候,她惊讶,这水路很细滑。
喝第三款的时候,她说,这汤有点厚重。
到第四款的时候,她反复啜了啜,说,水路很细。
盖香也有闻,但通常是先点评水路,再来闻盖香。
缘因为何?
武夷岩茶是产区至上的一款茶类,在六大茶类里,它工艺最复杂,基于这复杂的工艺,它对产区自然条件的要求很高。
众所周知,武夷山是丹霞地貌,岩石土层中含有的矿物质是很丰富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丰沛的。
这般优质的土壤,种起茶来,可谓是得天独厚,上天恩赐。
天然的氮磷钾,完全不需要施任何人工肥,天地初开的时候盘古就已经把肥料加到山体里了。
如此这般天然好土里种出来的茶树,必定与别处不同,它的各类营养物质是极其丰沛的。
而这些丰沛的养分,在生长时蕴含在茶叶细胞内,在成品茶冲泡时,便会释放到茶汤中,让我们喝到,尝到,感受到。
于是,尝汤,品尝水路,便成为了喝武夷岩茶时的第一要务,也是最紧要的功课。
你可以不详细介绍这款岩茶的盖香,杯底香,叶底香....但你必须要形容它的水路。
顺不顺,滑不滑,细不细....
甚至很多时候都不必细说,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水路还不错”,有可能就给一款岩茶,定了终身。
《4》
何不就让自己更加专业一些呢?
哪怕不能成为专家那样的高度,至少,要比外行更懂吧,至少,不要用点评别的茶类的术语,用来点评武夷岩茶吧。
要具备这些知识,去武夷山深度修炼,是必须的。
不仅是普通的爱茶者,茶商也是如此。
既然看上去铁了心要卖茶,就不要老在表层飘浮着,要深入,再深入,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不是么;干一行就要懂一行,不是么。
隔山打牛,能打到牛才怪。
每年的春季,谷雨节之后,打点好行囊,去武夷山吧。
飞机和火车都能到,船不行,现在河里的水,不能载舟。
从前是可以的,从前的赤石古镇,是可以行船的。
三坑两涧里做好的茶,从赤石用小船运到兴田,换大船到泉州和福州,再换铁船,出海去东南亚,以及欧美。
那时候,泉州的客商到武夷山来订茶,是从谷雨就来的,亲自盯着采茶制茶焙火,一直从茶青采摘到成品茶落地,再到打包装船,亲自押运回闽南。
茶商们在武夷山一呆就是半年以上,可谓是,敬业之极。
少了与当地人的接触,少了与茶树与茶青与茶叶的接触,少了那种与土气与山林深度浸润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