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170天、十万里云和路
——单人单车自驾环游中国
162篇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
D209:湖南张家界-湖北 来凤
210KM/3h
早上乘第一班索道上山,拍摄天子山日出,张家界云雾晨景,11:00乘索道下山,午餐后12:30出发,沿武陵山大道行驶28公里,转入S10张花高速行驶72公里,转入S99龙吉高速行驶93公里,转入来凤大道行驶4公里到达来凤县城,15:30游览插队落户的知青点,拜访生产队队长等,晚在《环游中国》第30个省市-湖北省的来凤县城食宿。
推荐酒店:来凤华侨泰德大酒店
茶余饭后
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相当一部分人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农村, “知青”就是那个时代我们的身份标志。人一生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出生和幼年、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但我们这批人要多一个人生阶段-上山下乡。
七十年代的知青点
2007年5月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尼康D2Xs AF-S 17-35mm f2.8
知青战友
1976年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海鸥4A 保定21°胶卷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实行“身边只能留一个,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强制政策,城镇户籍的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留在城镇,其余孩子高中毕业后,都必须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有下乡知青的城镇户口全部转到相关公社,取消其城镇户口的各种物资供应指标,如: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与农民同等待遇。
当年还有一个规定,到农村插队落户的时间必须在两年以上,才能有招工进城、招兵入伍、招生上学的资格。仅有资格还远远不到离乡回城的条件,所在生产队的推荐又是一道关,你必须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熟练各种劳动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群众关系,才能在生产队全体队员的民主推荐中获取高票,并得到队委会的确认。下面还要通过公社的审核批准,县知青办的审核批准,招工或招兵或招生单位的批准,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呀!
庄稼熟了
1975年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海鸥4A 保定21°胶卷
尽管上山下乡非常苦,但我仍认为毛主席当年的想法是正确的,不简单是解决年轻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不简单是解决城镇人口就业的问题,也不简单的是为了提高农村文化水平的问题。当年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曾经多次说过,不了解中国的农村,不了解中国的农民,你就不了解中国。通过插队落户,使我知道我国80%人口的基本需求,通过上山下乡,使我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为当过“知青”而自豪。纵观当今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大型企业,当年的知青正担任着各级领导,正是他们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才成为复兴中国的栋梁。
农闲休假
2018年自驾环游中国西部,从贵州梵净山前往湖南张家界的高速路上,看见路边指示牌“龙山 132公里”。湖南龙山县和湖北来凤县的两个县城仅相隔9公里,是中国距离最近的两座县城,我下乡当知青的地方离来凤县城2公里。此时是中午12:30,距目的地张家界还有100多公里,如果先去来凤知青点,再回行200公里到张家界,时间应该足够。决定多走200多公里、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也要再去看看我人生的重要节点。
1974年7月高中毕业,我和部队大院同一批高中毕业生,集体下放到湖北省来凤县城郊公社飞机大队野战连。野战连是50年代成立的武装基干民兵组织,由大队下各生产队抽调的青年武装基干民兵组成,平时是生产队,战时是战斗队。50年代这样的组织较多,后随着战争威胁逐步降低,其它组织都撤销了,民兵们都回到原来所属生产队,只有野战连还一直保留。野战连有各生产队的青年民兵50多人,有大量的武器弹药,是名副其实的武装基干民兵组织。
民兵训练
1976年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海鸥4A 保定21°胶卷
守护播种飞机
我们知青中有12名男生和9名女生,全是军队子弟,由军队干部带队。为加强野战连的武装基干民兵力量,部队还给我们知青配备了当时军队最先进的自动步枪。我们也没有给部队丢脸,在全县武装基干民兵“大比武”中,我们知青民兵班获全县“队列”比赛第一名,我也获得“单兵战术”第一名。我们还承担了平息反革命暴乱、协助公安机关抓捕刑事犯罪疑犯、守卫绿化播种的飞机、配合县和公社“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多项任务。
民兵训练
在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双抢”中,每天早上2、3点钟起床,挽上裤腿到水田中收割早稻,并在水田用脚蹬式打谷机脱粒,然后挑到晒谷场称重验收。5人一组,每人每天必须完成500斤/男或400斤/女净谷子任务,通常我们不停的收割都要到下午6点左右才能完成。晚餐后,又要拔晚稻秧苗300把,生产队长要检查质量,不合格的要补拔,直到晚上11:00才能结束。
抢收晚早稻马上又要插晚稻,生产队长用特制的插秧规格滚筒在水田里划出3×5寸的方格,我们要严格按方格交叉点插上3-5根秧苗,若队长检查不合格,就要补苗。“双抢”共20天,若超过时间插的苗,秋收就是一把没有稻谷的稻草。
在此期间,全连任何人员都不准请假,有病也要躺在田埂上。每天披着星星下田,在烈日酷暑下收割、播种,晚上水田挑灯拔秧夜战。日日连续20个小时高强度劳动,我们这些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父母怀抱里的大孩子硬是咬牙撑过来了。“双抢”结束后,我们知青宿舍里静悄悄,连续两天都没有人吃饭,缺觉哇!
采石场
1974年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海鸥4A 保定21°胶卷
到县城赶集
1976年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海鸥4A 保定21°胶卷
我们在下乡两年多时间,迎战了两次连当地年轻农民都害怕的恐怖“双抢”,而且交了很好的成绩单,培养了我们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按照最高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冬季农闲时,同全体公社社员一起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按毛主席的教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们将高低不平的小块田地,改造成每块都是长宽一样、面积为7.5亩的规范化大田,为机械化作业做好准备。在农村的两年半时间,我切切实实的参加了“战天斗地”工作,真切感受到“人定胜天”的现实。
各生产队都实行绩效考核,根据你的能力确定你每天的收益,即:“工分”。我们刚下农村时,野战连老战士都是12-14分,我们只有8分。随着我们劳动能力的提升,通过“自报公议”的全体队员民主评议,男知青可以到10-12分,女知青8-10分。到了年底,野战连按计划卖公粮和余粮后,留足下年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必需费用,我们每人除了分得下年全年口粮600斤谷子外(每月40斤大米/50斤谷子,存放在野战连仓库按月领取),还可“分红”70多元。你们可不要小看这70多元人民币呀,当年在农村,这可是“高收入”呀!
回家途中
1976年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海鸥4A 保定21°胶卷
到龙山赶集
1976年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海鸥4A 保定21°胶卷
当年飞机大队的地方基本都已划到县城,我在一个路口停下车来,问了旁边一个小卖部的女主人。女主人不知道野战连,原来女主人才30多岁,不知道也正常。又走到一个路口,见到一位50岁上下的男人,他说野战连早就没有了,原来的房屋也应不存在了,在我要求下,他指了野战连大概的方向。
离别三十年的知青点
2007年5月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尼康D2Xs AF-S 17-35mm f2.8
原来有个简易飞机场,当年飞机播种绿化山区就用这个机场,野战连就在机场旁边。原来公社卫生院就在野战连隔壁,现在机场这个最大的地标也没有了。我们将车开到一个面条厂,一打听,附近就有一个卫生院。我赶紧跑到卫生院,值班的医护人员都很年轻,卫生院也没有50岁以上的医生。哎呀,这可怎么办,我相信离原来的知青点已经很近了!突然我想起了一个地标-水井,当年野战连用水的唯一水源。医护人员说在卫生院后面有一个水井,我连感谢都来不及说,立即跑出去,正好遇到到处闲逛的夫人,我一把抓住她的手,不停的说“找到了,找到了”。
在卫生院后面不远,看到我们过去亲手盖的宿舍,宿舍前面就是知青点地标-水井。我万分激动,凭着执着的精神,我终于找到30年前的知青点。宿舍已被拆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也是摇摇欲坠的废墟,里面已成为临时猪圈。夫人走到水井边,将井边的水桶放到井中,体验我们当年每天提水冲洗疲惫身躯的感受。井旁还放有一个废弃的打谷机,这就是当年我们“双抢”的利器。看着这些景物,眼前不断涌现当年知青的生活片段,不禁感慨万千!
知青点地标
2007年5月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尼康D2Xs AF-S 17-35mm f2.8
上图:脚蹬式打谷机
下图:水井体验
在水井边上的简易篮球场已不复存在,当年我们知青的“军知青”篮球队,打遍来凤无敌手,后来又与湖南龙山的篮球队比赛,名扬鄂湘两省!
右图:篮球比赛
左上:龙山留影
左下:鄂湘交界
“团结桥”
我们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文艺宣传队,大家自学乐器、自练舞蹈,将业余文化生活搞得有滋有味,我自己编剧、作曲、自导、自演舞蹈《牧马人》,表现一位到内蒙古插队落户的知青,在老牧民的帮助下,成长为新一代的牧马人。
我终于打听到原野战连王良成连长的家庭地址,但当天他外出没能见面,他夫人与我聊了一会儿,得知王良成早已调到县农业局工作,目前身体不错。王夫人还记得我,也还记得其他许多知青,我们给他们都留有较好的印象。
2.秋冬新款
雅致的毛衣,甜美公主的浪漫风格。。亮丽色调和柔软的质感,
我离开知青点,又去找我们知青点的野战连王良成连长,也是较顺利的找到。这次见到他了,是分别四十一年后的重逢,让他有些惊奇。虽然我留着长途旅行的胡须,他一下子没认出来,当我说出名字后他立即就激动起来,我们十分愉快的交谈了30多分钟。因为我要赶到张家界,在与他合影留念后,便匆匆离开。希望有机会和全体知青一块回到知青点,见见野战连的老队员,共同回忆当年我们挥洒汗水、战天斗地的青春年华。
我和老连长四十一年后相聚
2018年11月摄于湖北来凤(29°N,109°E)
华为P9手机拍摄
三十八年后再聚会
2014年10月摄于湖北恩施(30°N,109°E)
尼康D800E AF-S 24-70mm f2.8
四十三年后的相见
2019年7月摄于湖北恩施(29°N,109°E)
华为P30 Pro手机拍摄
2021年11月,我按“拾遗补缺”行动路线,从贵州凯里出发,到腊尔山红石林游览,穿过湘西,晚上到达湖北来凤县城,一天行600公里穿越三省。第二天早上6点一醒,例行打开手机看行程码,哈哈,带星号的成都终于消失了!自成都发现疫情,我的行程码里就有了“*”号。离开四川进入贵州开始,我就被疫情防治人员“盯”上了。只要一亮出行程码,对方就如临大敌,医院的核酸检测点就是我要经常光顾的地方。现在我离开成都已过14天了,行程码中已没有讨厌的“*”,生我养我的湖北故乡真是我的福地呀!但我还会按“三天两检”的规定,每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避免一些游览点或城市的特别要求。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