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有一个特殊的峡谷,这里发现了 300余平方千米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称这一区域为“青藏高原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是名副其实的青藏高原“红石公园”。
2015 年 10 月 4 日,中国新闻社(CNS)发文称,中国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在澜沧江上游重要的支流扎曲河流域发现了 300余平方千米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并称这一区域为“青藏高原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此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由于水平巨厚红色沙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等原因,形成了顶平、身陡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陡崖等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青藏高原“红石公园”,宛如一个红色的童话世界。
早在2014年8 月,杂多县政府组织了一次澜沧江探源活动,科考前,环境地质工程师杨勇决定先去看一看。从澜沧江源头下来,杨勇马不停蹄地赶到昂赛,沿着扎曲河谷向下,沿途海拔逐渐降低,而风光愈加秀丽,还出现了成片的古柏森林。此种柏树的树型极像一个个大蘑菇,有人称之为“小老树”。它们又被称为“唐柏林”,还有“森林活化石”之称。杨勇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继续前行,沿途植被越来越茂密,峡谷色彩也越来越鲜明。杨勇见到前方红色石崖头上出现佛头形石,丹霞地貌越来越丰富,他决定在这里扎下营地,开始探究此地的地质秘密。第二天早晨,杨勇选了一处丹霞山脊线攀登,饱览了这里的丹霞奇观,直到晚上9点才回到营地。此后,深深隐藏在峡谷中的红色丹霞世界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丹霞从哪里来?
丹霞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湖盆沉积环境。炎热干旱气候下,古盆地内沉积了红色的砂岩、砂砾岩。经过构造断裂破坏红 层的完整性,使外动力地质作用更易于发生,从而形成石峰、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景观。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流水下切和侧蚀、冰川对于岩丘进行磨蚀、风力侵蚀,岩石破碎和剥落,红层出露,并被塑造出丹霞的典型形态。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大了侵蚀强度。
囊谦县周边的古近纪盆地为陆相山间盆地,沉积一套河流、湖泊相红色陆源碎屑建造,有些盆地内有石膏、火山岩。在这些盆地边缘发育块状砾岩、砂砾岩,经后期构造切割和流水等外动力侵蚀作用下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主要景观类型有丹霞崖壁、石峰、石林、石丛、穿洞和造型石等,其中以囊谦县北部觉拉乡肖尚村及东南部癿扎乡以南一带(澜沧江上游扎曲河谷)最为典型,可与中国东南地区发育的丹霞地貌媲美。
昂赛丹霞不同于我国温暖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其有两个特点,一是昂赛的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含碳酸钙的岩石和胶结物,碳酸钙被溶解后会形成类似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沟、石芽和洞穴等。二是由于昂赛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区,其受冰劈作用强。冰劈作用是指寒冷地区水在岩石的缝隙中不断冻结、融化,导致岩石裂隙不断加深拓宽,最终崩裂。
神秘的昂赛丹霞之境
昂赛丹霞区特别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类似西南丹霞区和东南丹霞区的地貌形态:首先,其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在板块边缘部分受到强烈的切割作用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赤壁丹崖景观;其次,在构造内部的区域,地处三江源源头区,河流下切慢且浅,形成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这些石峰、石柱有的形似手掌,有的形似佛头,有的形似石蛋,各色各样,应接不暇。
在昂赛主景区,丹霞石峰、石柱造型独特,景区内最著名的景点有坐佛、佛头、猿人山、神龟山、蘑菇山、金鸡独立等。这些景观有的神态庄严,形如佛像,安静地守护着万物;有的生动活泼,形如动物,惟妙惟肖,别有情趣。景区内的坐佛与佛头,不但形态极为逼真,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形态也各不相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神龟山位于昂赛乡年都村,从东北方向看去,它好似一只巨型石龟,头朝着东方,迎接着每天的日出。“龟壳”上纹理较为清晰,主要是由于岩石中节理裂隙、大型斜层理、交错层理较为发育及岩石内部的差异性风化引起的。
昂赛一带石崖分布广泛,几乎山山有崖。石崖类型多样,绚丽多姿,有的平如斧劈,有的凹凸有致,有的曲直有序,有的怪异奇特,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雄伟壮观,有的俯视深不可测,有的仰观高耸入云,有的飞雨满天。景区内赛青山赤壁为赤壁丹崖的典型代表。赤壁长近 400 米,高约80米,壁上悬挂着一柄长长的石剑,相传此乃格萨尔王的佩剑,是他为保护其子民而悬挂于此。一到雨天,雨水汇集从崖顶倾泻而下,形成美丽壮观的季节性瀑布。
* 仅作为科普公益传播素材,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