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城市|“遗址博物馆”莫高窟如何迈向可持续旅游市政厅澎湃新闻

旅游碳排放与莫高窟治沙碳账户

4月30日上午,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外的停车场。任珏 图

经过半天努力,我们十来个人共种下约30个草方格,平均每人种下2个。如果这些草方格一直健康生长,我们约能贡献每年217.2公斤的碳储量。这只占粗浅计算出的825万公斤碳排放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5月1日,“莫高学堂”麦草方格种植活动。罗成 图

我们种草方格的地方,属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子项目-防沙防护工程”。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投资1381万元建设,其中铺设麦草方格沙障115.23万平方,历时4年,于2011年竣工。又过了12年,大部分草方格已被风沙掩埋或老化干枯,需要重新栽种,现在恢复至40余万平方。据了解,在2008年工程施工时,一个麦草方格的种植成本为3块。近年敦煌本地已难买到用于制作麦草方格的麦秆,需从张掖、酒泉等地采购,人工、运输等成本增加,1个草方格的成本涨到6-7块。若要恢复至防沙治沙工程竣工时的115万平方,大约还需要500多万元的种植成本。

上世纪遭受沙尘侵扰的莫高窟 图源:Demas等 2015

敦煌莫高窟防沙站。罗成 图

有碳中和意识的莫高窟游客,多少都会在蚂蚁森林种梭梭树,或在神奇海洋种鳗草,补偿旅游出行的部分碳排放。但这种“碳中和消费”,一方面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也并未直接为莫高窟带来福祉(well-being)。游客奔莫高窟而来,在此享受艺术和美,参观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也给石窟文物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损耗。需要为莫高窟游客建立专属莫高窟的个人旅游碳账户,将这些“碳中和消费”定向“补偿”归口到莫高窟。

若莫高窟为每位游客设置碳账户,游客可通过碳账户支付到莫高窟旅游产生的碳排放的“碳中和”费用。

以草地固碳的全国平均能力,每个草方格固碳7.24公斤算,中和掉4.5万莫高窟游客飞机出行部分的碳排放值,需实现114万个草方格的种植目标。这可以从莫高窟游客的专属碳账户支取费用,定向在莫高窟治沙站种植麦草方格来完成。如果按每个草方格7元成本计算,114万个草方格共计798万元,按每位莫高游客需种植25个草方格计算,每位莫高游客可从个人碳账户中支取175元,用于中和赴莫高窟旅游中的部分碳排放量。

如按估算的鸣沙山顶草地固碳能力,即每个草方格0.15公斤计算,则需5500万个草方格共计3.85亿元才能中和。4.5万莫高窟游客,按每人需种植1220个草方格计算,每位游客需从个人碳账户支取8540元,作为碳排放补偿。

这样一来,按每公顷7.24公斤的草地固碳能力算,莫高窟可在门票收入之外,获得798万元“碳中和”补偿收入,定向用于防沙治沙,填补莫高窟防沙治沙资金的500多万缺口,还能增加200余万额外收入用于种植更多面积的草方格,增强防沙治沙能力。若按每公顷0.15公斤的草地固碳能力算,则莫高窟预计可获得3850万元“碳中和”补偿收入,以及增加400余万平方草方格覆盖。

虽然现在看,草方格的碳交易收益不高,但治沙成本转由游客摊销,实现莫高窟旅游碳中和的同时,将治沙成本转为碳中和服务收入,可增加莫高窟总的碳资产净值。随着后市碳交易单位价格提升,草方格固碳带来的碳交易收益有望增加。这些收益均可纳入莫高窟的碳资产账户,用于莫高窟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通过建立游客碳账户,并和莫高窟碳资产打通,种草固沙,不仅能带来环境效益,助力石窟保护带来社会效益,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支持莫高窟的可持续发展。

文物保护和旅游爆火

文物保护也能为带动游客量奠定基础。除了风沙外,水、盐分、生物、气候,也是莫高窟保护的主要问题。二氧化碳浓度、相对湿度、物理防护和用电、用光等问题,既关系着壁画文物安全,又影响游客参观体验。

因二氧化碳超标,莫高窟洞窟暂停开放 图源:Demas等 2015

2006年29窟外部适度对窟内微环境的影响情况 图源:Demas等 2015

在2004年5月为期一周的观察中,研究者也发现,记录的18000多名游客中,有708人被观察到触摸壁画。除物理破坏之外,游客还会将灰尘、衣服纤维甚至食物带入窟内(Li等,2010)。徐瑞红等人(《敦煌莫高窟PM10浓度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022)的研究还发现,100窟在旅游旺季作为应急窟对游客开放,游客不仅将窟外的颗粒物带入窟内,也扰动窟内地面降尘,造成颗粒物二次悬浮,使空气中的PM10浓度增加,同样的情况,也在另一关于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的研究中发现。

第100窟,2016-2017年窟内和窟区PM10的ρI /ρO值年变化表现 图源:徐瑞红 2022

通过游客研究,莫高窟在最大化游客人数的同时,保护石窟内文物的安全,并优化参观体验。进行游客研究前,莫高窟当时每天游客2000-5600人,每天5600人,已达当时可负荷的接待极限。二氧化碳浓度低的洞窟,因参观体验较好,游客愿意更长时间停留,往往成为参观堵点,高需求、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洞窟又难以安全开放(Demas等 2015)。

通过文物保护研究和游客研究,莫高窟对所有洞窟进行风险评估,划分4个风险等级,仅开放风险1-3级的洞窟,限制入窟参观团人数在每团25人左右,步行速度控制在50米/分,每个窟内参观时间从8分钟减至5分钟,单次参观洞窟数量,从最初可看10个洞窟,调整为正常票8个窟,应急票4个窟,缩短参观时间从每窟8分钟减少到5分钟,增加开放洞窟数量,从每天开放30个洞窟增加到66个,以及增加洞窟线路等方式。以此控制窟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500 ppm(Demas等 2015) 。同时保障了游客人数的增加。

根据“中国原则”制定的莫高窟总规的规划流程图 图源:Demas等 2015

莫高窟还制定了旅游整合管理系统,将预警、预留和订票系统,与石窟环境控制及游客影响模型整合到旅游管理系统中,以环境和游客行为作为控制游客流量的决定因素,实现全流程低碳管理(Demas等 2015 )。

莫高窟游客整合管理系统  图源:Demas等 2015

游客数量逐年变化柱形图  图源:汪万福等 2022

莫高窟的ESG生态治理系统

全球气候危机也给莫高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陈海玲等(《敦煌莫高窟区域相对湿度时间演变及与多气候要素定量关系》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22)的研究发现,窟内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对壁画保护越有利。但受全球气候危机影响,敦煌夏季温度高且雨水多,相对湿度也显著提升,夏季正值游客参观高峰,对洞窟环境扰动频繁,增加了相对湿度提升带来窟内文物破坏的风险。

莫高窟区域1992-2021年相对湿度和温度(a)、降水量(b)、风速(c) 图源:陈海玲 2022

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启动零碳战略,从使用可再生能源、到零碳展览,再到碳足迹审计。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启动绿色战略减少馆内碳足迹,洛杉矶的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2021年开始进行碳足迹审计,碳足迹追踪的最长时间,可追溯到成立之初的1979年。

2005年的敦煌保护总规中,已制定了莫高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总规确定的2006-2025年目标,可视为莫高窟的ESG战略。保护规划确定了环境方面的目标(E),研究和规划确定了社区方面的目标(S),管理规划目标则确定了治理方面的目标(G)。总规原则中“游客人数限制在一直允许的承载量之内”,也可视为环境与治理的交叉点。

《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总目标及原则  图源: 樊锦诗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莫高窟项目中的应用 —以《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和《莫高窟第85窟保护研究》为例 《敦煌研究》  2007)

《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06-2025分项目标  图源:樊锦诗 2007

虽然将建设目标定为2025年建成世界级的“遗址博物馆”,但敦煌莫高窟不仅是博物馆。莫高窟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也属于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莫高窟不仅是景区,也是文化社区。本地民俗四月初八“浴佛节”的“钻观”活动一直保持到疫情前。

玉门关外的湿地 摄影:任珏

2006年参加四月初八“钻观”活动的一家三口,图源:敦煌研究院

除了“玄奘之路”的戈17外,还有中国企业家丝绸之路戈壁徒步挑战赛、大湾区企业联盟戈壁徒步远征、千戈赛等多个戈壁徒步赛事也在敦煌举行。五一期间,我在莫高窟、榆林窟看到不少戈友的身影,他们也是莫高窟的游客。

莫高窟的ESG表现,是敦煌城市ESG表现的一部分。这些戈友即便不去莫高窟参观,其敦煌旅游的碳排放,也会在城市维度,影响莫高窟的环境、小气候和管理。即便莫高窟不开设游客个人碳账户,从城市层面,敦煌市收取游客的碳排放补偿费,定向用于莫高窟可持续发展,亦在情理之中。比如,在这些戈友的报名费中,增加按全国草地平均固碳能力计算得出的175元的碳排放补偿费用,对这些高净值精英参赛者来说,无疑能够接受。如果按鸣沙山草皮实际固碳能力估算的每人8540元碳排放补偿费用计算,则可能超出个人游客的承担能力。

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论作为遗址博物馆,还是作为旅游目的地,都在为提高世界人民对遗址价值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做出贡献。

莫高窟越是脆弱,基于数十年研究制定的可持续管理乃至治理的“莫高方案”方式越精确精准,值得其他城市和地区治理者借鉴和学习。

从ESG实践角度看,莫高窟环境保护的生态部分(E),长期表现优异,文物保护、旅游管理和教育弘扬的社区部分(S)也做得不错,在体系治理(G)的部分,受窟内外经济收益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才引进和流失的问题较为突出。

莫高窟不是上市公司,不能通过ESG评级在市场上获得投资加持。传统基金会捐赠模式,捐赠规模有限,也很难量化捐赠者的ESG表现。若能通过建立游客碳账户,和莫高窟碳资产账户,或专属敦煌莫高窟的ESG账户,进一步量化ESG表现,全世界的莫高游客,都能在实现碳中和旅游的同时,为莫高窟的可持续和福祉做出贡献。

5月3日下午6点,五一假期结束,接待了约4.5万人的莫高窟九层楼广场,一尘不染,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灰鸽子享受着这份独有的安逸。

这或许就是5·19中国旅游日主题“美好中国、幸福之旅”的最好写照吧。

THE END
0.国防科大在中国哪个城市4、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坐落于中国哪个城市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jvzq<84kejg9:7hqo1€y/O6d:8h98:>5:HI9:7mvo
1.中国哪个城市适宜居住(四)莫高窟坐落于中国哪个城市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2、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jvzquC41yy}/3>ysy0ipo8sgyue82@585;4tj}rn
2.唐山图书馆在讲述动物精彩故事的同时,科普很多与动物相关的有趣的生物学知识,从更加细腻的角度引领大众如何欣赏动物之美。《跟动物交换身体》作者:(日)川崎悟司 著,董方 译索书号:Q95/462馆藏地:唐山市图书馆自然科学文献借阅区、凤凰书院城市书房推荐理由: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插画吸引读者,使复杂的生物解剖学知识jvzquC41yy}/v|qkd0tfv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