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55)僧人乐傅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闪,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莫”相通,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的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故又被称为“千佛洞”。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被吐蕃的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多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渐荒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1900年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后,莫高窟渐渐名扬世界。莫高窟于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藏经洞现编为17窟,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王圆箓为了将已被废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第16窟(现编号)清初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有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即今编号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可惜现在4万多件流散在世界13个国家30多个博物馆和私人手书,难以追回。
国宝敦煌还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待续。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峰崛起,山高142米。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另三个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此三处我都已去过,并发过博文)。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384-417),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窟龛“密如蜂房”、栈道“穿云凌空”。现在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221个,泥塑、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1961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 检票口(门票80+电子讲解10元,我免票只要买10元的票)
麦积山不愧“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美誉,果然雕塑精品多多,还有西崖石窟。。。。。。待续。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40公里处王台乡小坪村,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程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现存窟龛主要集中在大寺沟西岸南北长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佛爷台、洞沟、上寺也有零星石窟分布。现存窟龛216个,其中下寺附近有184个,遗存彩塑和石雕造像776驱,壁画近千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墨书或刻石纪年铭文8处。其中在169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这是我国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题记,为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把标尺,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造像上有明显反映。
炳灵寺历经1700年,从西晋到清代历代均有增修,重塑等,它的特色是石雕,石胎泥塑和彩塑,艺术风格,既有西域风格,又有中原风貌,更有藏传佛教的融合。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列入首批国保和世界遗产名录乃实至名归。
炳灵寺还有上寺、水帘洞等处的石窟,特别是还有两个特窟,有时间去看看一定也会有不少收获,只是我们时间有限,还有160公里赶到兰州,于是我们在看了大佛后,就开始返回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