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坐落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市,敦煌市又是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前后延续1000多年,从十六国时期到元朝时期。
敦煌石窟通常指莫高窟,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敦煌石窟与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称之为中国三大石窟。
敦煌自汉代以来是中西交通的枢纽,是联系中原与西域的重要交通点。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敦煌作为西锤重镇,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
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至于敦煌石窟兴建的年代,不同其中史料得记载稍有出入。
目前比较认可的是从前秦建元二年开始建造,到了隋唐前期,敦煌不仅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而且还是重要的宗教中心。各种大小不等的寺院也随之兴起。
这一时期莫高窟兴建了大量的洞窟,包括两个大像龛。作为向不识字的底层人民宣传佛教信仰和故事的工具。洞窟中的壁画和造像被精心制作。
主要的洞窟主要有当地的僧侣、地方统治阶级中的信徒和中原帝王所资助,其他洞窟有商旅、军官、当地民间团体资助。
敦煌石窟是建筑、壁画、雕塑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现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
洞窟又分为南北两区,北区243个洞窟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原名又叫灵岩寺、石佛寺。
云冈石窟兴建于北魏时期,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北魏之前的国都是从北魏始皇三年(398年),从盛学迁至平城(今山大同),再从平城迁往洛阳。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隋、唐等朝代。现在洞窟主要有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云冈石窟相较于其他石窟,它的胡风胡韵最为浓郁,结合了印度,中西亚艺术,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相貌等特征。
这也反映出中原文化与世界各大文明的源远流长。
第一、二窟云冈石窟最东端的石窟,为一组双窟,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
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供僧人绕塔参禅礼佛,是典型的塔庙窟。
第一窟又称“石鼓洞”,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方塔为仿木构屋顶塔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四面均开三间盝形帷幕龛,南北雕坐佛,东西雕交脚弥勒菩萨。
下层四面各开圆拱龛,龛内雕坐佛。塔顶处蛟龙盘绕。
第二窟又称“寒泉洞”,只因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洞窟四壁分段布局。
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龛内的伎乐天人手持筚篥、琵琶、琴、排箫等各种乐器呈演奏状。北壁主像为交脚佛。
壁面雕刻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最底下为供养人列像。东壁下层雕刻太子“箭射铁鼓”佛传。
第三窟又称“灵岩寺洞”,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有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而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
平台石壁10米以上位置,排列着呈纵长方形的梁孔。梁孔内部与山顶作竖井想通。后室雕有三尊大的佛像,主尊为倚座佛像,高约10米。左右两侧的菩萨像高约6米。
第四窟又称“塔庙窟”,一门两窗。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雕有中心塔柱。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拱门和明窗呈现倒品字型结构。
第五窟为云冈石窟的中部,属于云冈石窟中期的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代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
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发诸天”的形象,它的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主尊座佛高17.40米,是云冈第一大佛。
第六窟在迁都洛阳之前完成,于太和十八年。在阁楼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属于清代时期的作品。
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中轴贯穿,两侧对称。是云冈石窟中保存最好的洞窟之一。
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图中。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刻画出数十幅释迦摩尼的生平事迹和最后悟到成佛的故事。
后面还有很多洞窟,就不在做详细的介绍,云冈石窟的造像被称为云冈模式,造像风格自成体系,夺得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桂冠。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由大禹治水时候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也发生于此。营造时间长达1400多年,历经了10多个朝代。它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始造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鼎盛时期在唐朝,终于清代。
龙门石窟主要有皇家贵族所建造,是世界上仅有的皇家石窟,后又经历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凿,也是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古都的南郊,唐代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