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石窟,哪一个是石窟之首它们位于哪里

莫高窟,坐落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市,敦煌市又是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前后延续1000多年,从十六国时期到元朝时期。

敦煌石窟通常指莫高窟,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敦煌石窟与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称之为中国三大石窟。

敦煌自汉代以来是中西交通的枢纽,是联系中原与西域的重要交通点。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敦煌作为西锤重镇,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

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至于敦煌石窟兴建的年代,不同其中史料得记载稍有出入。

目前比较认可的是从前秦建元二年开始建造,到了隋唐前期,敦煌不仅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而且还是重要的宗教中心。各种大小不等的寺院也随之兴起。

这一时期莫高窟兴建了大量的洞窟,包括两个大像龛。作为向不识字的底层人民宣传佛教信仰和故事的工具。洞窟中的壁画和造像被精心制作。

主要的洞窟主要有当地的僧侣、地方统治阶级中的信徒和中原帝王所资助,其他洞窟有商旅、军官、当地民间团体资助。

敦煌石窟是建筑、壁画、雕塑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现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

洞窟又分为南北两区,北区243个洞窟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原名又叫灵岩寺、石佛寺。

云冈石窟兴建于北魏时期,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北魏之前的国都是从北魏始皇三年(398年),从盛学迁至平城(今山大同),再从平城迁往洛阳。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隋、唐等朝代。现在洞窟主要有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云冈石窟相较于其他石窟,它的胡风胡韵最为浓郁,结合了印度,中西亚艺术,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相貌等特征。

这也反映出中原文化与世界各大文明的源远流长。

第一、二窟云冈石窟最东端的石窟,为一组双窟,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

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供僧人绕塔参禅礼佛,是典型的塔庙窟。

第一窟又称“石鼓洞”,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方塔为仿木构屋顶塔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四面均开三间盝形帷幕龛,南北雕坐佛,东西雕交脚弥勒菩萨。

下层四面各开圆拱龛,龛内雕坐佛。塔顶处蛟龙盘绕。

第二窟又称“寒泉洞”,只因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洞窟四壁分段布局。

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龛内的伎乐天人手持筚篥、琵琶、琴、排箫等各种乐器呈演奏状。北壁主像为交脚佛。

壁面雕刻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最底下为供养人列像。东壁下层雕刻太子“箭射铁鼓”佛传。

第三窟又称“灵岩寺洞”,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有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而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

平台石壁10米以上位置,排列着呈纵长方形的梁孔。梁孔内部与山顶作竖井想通。后室雕有三尊大的佛像,主尊为倚座佛像,高约10米。左右两侧的菩萨像高约6米。

第四窟又称“塔庙窟”,一门两窗。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雕有中心塔柱。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拱门和明窗呈现倒品字型结构。

第五窟为云冈石窟的中部,属于云冈石窟中期的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代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

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发诸天”的形象,它的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主尊座佛高17.40米,是云冈第一大佛。

第六窟在迁都洛阳之前完成,于太和十八年。在阁楼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属于清代时期的作品。

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中轴贯穿,两侧对称。是云冈石窟中保存最好的洞窟之一。

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图中。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刻画出数十幅释迦摩尼的生平事迹和最后悟到成佛的故事。

后面还有很多洞窟,就不在做详细的介绍,云冈石窟的造像被称为云冈模式,造像风格自成体系,夺得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桂冠。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由大禹治水时候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也发生于此。营造时间长达1400多年,历经了10多个朝代。它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始造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鼎盛时期在唐朝,终于清代。

龙门石窟主要有皇家贵族所建造,是世界上仅有的皇家石窟,后又经历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凿,也是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古都的南郊,唐代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

THE END
0.中国十大石窟无数艺术匠师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并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中国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之大成。 /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jvzquC41yy}/ezhd0eun1qjcfnoog8724331565615>14:<30jznn
1.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巡游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敦煌彩塑《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巡游》一书基于作者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在中央美院师资班和研究生班,随汤池教授到三大石窟的考察。本书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三大石窟的艺术巡礼,系统而精要地阐释了其建筑、雕塑、壁画艺术,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结合作者长期在海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书中也一并介绍jvzquC41dqul0ttpih€/exr14:93;A474;:86@>981
2.的佛教造像石窟群,与龙门、云冈石窟并称为北魏最著名的三大石窟!在我国东北地区,佛教石窟造像极其稀少,而唯一称得上石窟群的万佛堂石窟,藏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部的一个小县城——义县,并以一己之力令这里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佛教发祥地和传播中心。 义县也许你不太了解,它地处“辽西走廊”要冲,见证了五燕皇朝和大辽萧氏的崛起兴衰,这里有八大辽构之一的奉国寺大雄宝殿、辽代古塔广jvzq<84j7fkucrq0{kpwuncq0ipo8wkxgxt1wjyuhkff86758847:<6368:6@84;1OE5OZZ[OVB9BFUP0nuou
3.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jvzquC41yy}/onnrkct/ew45;9
4.吐峪沟石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地区已知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洞窟形制和壁画遗存反映出多种文化对高昌石窟艺术的影响,是我国佛教艺术的艺术宝库。吐峪沟石窟附近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制的民居使用至今,在中国土质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吐峪沟石窟周围的祆教墓葬、佛教寺院、伊斯兰教麻扎,反映了当jvzq<84dckqf0mzsw:4dqv4u13l83@9ccc858?5fg;7ehj59g2>g:l;371<53=<41
5.中国最美十大佛教石窟中国十大最美石窟排行榜(国家地理)→榜中榜中国最美佛教石窟在哪里?石窟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国家地理旅游地图评选出了中国最美十大佛教石窟,包括莫高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南京市栖霞山千佛岩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榜单还有哪些知名熟悉的石窟吧。 jvzquC41yy}/ojniqq4dqv4iqqsbk86889<70qyon
6.龙门石窟之劫:中国稀世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的?——人民政协网他们沿佛教起源地印度北部与中国之间的商路游弋,那些贸易之路被统称为“丝绸之路”。龙门石窟有2345个洞窟,它们在黑灰色石灰岩山崖上开凿而成,供佛教僧侣隐居之用。龙门石窟曾经拥有10万尊雕像,将近2 500座石碑。此时,龙门石窟的保护性柱廊、外厅已消失殆尽。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寺之一,作为宗教朝拜地,那里已废弃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33316863468:97xjvor
7.中国地理142、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气候温和宜人,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143、甘肃省敦煌县的莫高窟、山西大同市的云岗石窟、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规模特大,艺术最精,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144、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中国三大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保存了长达1000多年的古代珍贵壁画和彩塑艺术jvzquC41ewruw{j0ejooc7hqo1€ials1|j{bp}n1yqxmflmkpgyf1lmkpcsbr<3jvo
8.列入世界遗产的中国十大石窟寺行业动态1999年,最具特色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作为“大足石刻”代表一起打包并申遗成功,时间甚至比中国三大石窟中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还早。不见得与重庆刚刚直辖有关,可能与大足石刻保存相对完整更为相关。 大足石刻申遗成功,与其毗邻并且毫不逊色的四川安岳石刻一定羡慕不已。安岳与大足两地石刻是一个jvzq<84yyy4twwttkgtu0lto0et0Aq~fv17137mvon
9.三大石窟,开启“敦煌模式”旅游三大石窟纳入统一管理后,敦煌研究院将以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快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对各个石窟现行规划进行评估和修编,实现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并以预防性保护为主的目标,高度重视三大石窟的日常监测、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 jvzq<84vtc|fn7ugqrrf0lto0et0p:4423=02;661e:27@5/4;68:<54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