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影片《智取华山》之前,我从没想过红色经典也可以拍得如侦探片般紧锣密鼓、步步惊心,令观众从头至尾感受视听感官的震撼、心灵体验的跌宕。故事情节一点一点深入、惊险元素一点一点渗透,每分钟都惊心动魄、每一秒都不舍得快进。该片依凭紧张的节奏、奇特的情境、惊险的气氛,将人民解放军与敌军的冲突、与大自然的冲突渐次推开,逻辑严密、镜头饱满,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主创者是经过怎样的推敲和斟酌,才以处处用心实现步步深化,成就这样一部电影化程度甚高的红色经典? 《智取华山》拍摄于1953年,讲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动解放大西北的强大攻势,胡宗南匪部狼狈向南逃窜,敌旅长方子乔率其残兵败将逃上西岳华山,企图凭借华山天险做垂死挣扎。解放军某团侦察参谋刘明基率领侦察小分队,在当地药农常生林的帮助下,绕过狭窄又惊险的小道,以超常的勇敢与智慧打破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传说,并迅速占领千尺幢,为部队解放华山打开了门户。 悬念 所谓“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要从华山的关口千尺幢上去,爬百尺峡到北峰;从北峰经苍龙岭,一条路直上西峰(方子乔的司令部所在地)。所以敌人会说,守住千尺幢就是守住了华山。可这华山唯一的上山道路被敌人控制,且千尺幢是在山缝里凿开的一条直上直下的梯子道,有200米高,坡度极陡,每级台阶不过三分之一个脚掌的宽度,必须抓住两边悬挂的铁链才能向上攀爬,石梯顶端有如井口,用钢板将井口封住,便阻塞了通往华山的道路。 影片开场,解放军解放了华山脚下的华阴县,鉴于不能让华山天险拖住人民解放军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且敌人多待一天,华山百姓就要多受一天痛苦,于是面对“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传说,即便明知要找寻第二条路没有可能或异常困难,团部还是决定让参谋刘明基带着侦察员必须寻找到通往华山的另一条路。可千尺幢只有一个洞,我们无路可通;西峰后壁峭拔陡立,更无攀爬的可能;只有北峰,从它与其他山脉的连接形势看,很可能爬上去。而究竟能否找到、如何找到这样一条路,一个强大的悬念由此设下,且影片注重将悬念揭开的过程铺陈得回旋曲折、波澜起伏,避免在影片的开端部分即拉满弓。 当刘参谋带领小分队第一次侦察华山时,毫无头绪;第二次再侦察算是有了点眉目,而这点眉目也只是听说了药农常生林曾经从北峰后面爬上去过。等到了常生林家,小分队正巧从枪口下救下常生林年老的母亲和年轻的妻子,当两人无意中获悉小分队是欲找常生林带路时,却表现得无奈而抗拒。原来那“另一条路”非常危险,一不留神就会摔死人。用常生林的话说,这条道山羊都上不去。常生林的爷爷为挖药材爬这条道摔断了腿,常生林的父亲更因此没了命。常母怕他出事,自打其父摔死后,五六年就再没让他上去过。但因为小分队在当夜的暴风雨中为常家老小遮风挡雨、抢修房屋,让常母和常妻异常感动,常母终于主动提出让常生林给小分队带路。 华山 电影《智取华山》对惊险风格的营造,除依凭情节连缀上的步步惊心,正是依托了华山这一以险著称、奇险峻秀的独特叙事空间。影片选择了“天井”—“老虎嘴”—“天桥”这三个华山十分有代表性的高危点,以“天井”直如刀削的兀立危峰、“老虎嘴”目不敢斜视的险绝峭崖,以及仅以一块朽木架于万丈深渊之上的“天桥”,来彰显华山的险峻。一方面华山因峭拔宏伟、雄浑壮丽而成为该片重要的视觉元素,使影片在画面构图上颇显气势;而另一方面也正因华山氤氲着高深神秘的气韵,予人一种重压和危机感,于此才更突显了侦察小分队翻山越岭、绝地求生的坚韧意志。 华山这一地势险要的环境空间参与叙事,体现了一种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渐进性与层次感。找寻通往华山的另一条路这一艰巨任务,将侦察小分队送上了一条艰辛的求索之路,这一路上注定了小分队必须与各种对抗力量相抗争。从第一次侦察毫无头绪、第二次侦察有了点眉目,到找着常家、感动常母,再到由常生林带路,小分队终于踏上了一条“不是路”的希望之路。影片正是通过将侦察小分队推向华山一路走高的危境,来发掘并呈现其愈发强大的意志和愈加过硬的本领,华山的叙事功能愈发彰显。 敌人在山上、解放军在山下,前者下不来、后者上不去,两股军事力量隔空对峙。要想征服敌人,必先征服华山。在小分队于华山之巅与敌人短兵相接之前,影片着力呈现的正是侦察小分队以无畏和神速成功飞越了天险。智取华山的胜利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侦察小分队在面对“自古华山一条路”时,没有表现出丝毫气馁和动摇,而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始终相信一定能找到那另一条路,且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其二则是人民军队广泛深入群众、紧密依靠群众,如若没有群众的援助,要想找到上山的另一条路几无可能,即便找到了,要想征服天险、战胜敌人也举步维艰。 奇袭 当年,该片摄影师陈民魂是将绳子的一头拴在华山的松树上,另一头捆在自身腰间,整个人吊在那悬崖上,手持着摄影机、脚蹬着山坡,身体往后仰着进行拍摄的,否则距离太近,无法提取全景。仅仅是拍摄就这样险象环生,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战斗英雄是冒着怎样的危险飞越天险、奇袭峰巅的。 当所有人均有惊无险地顺利越过第三重障碍“天桥”时,这条来之不易而令人触目惊心的道路,却因木桥折断战士们无法返回联系团部。就在这时,刘参谋根据山上俘虏的口供正确地分析形势:华山上的敌人并不算多,且敌人相信只有一条路通向华山,一切防备是对着千尺幢的下边而非上边;更重要的是,敌人是一群丧家之犬,完全依凭天险壮胆,一旦他们发现天险被打破了,三更半夜地摸不清小分队的来路,定会张皇失措。基于以上考虑,已经行进至敌人眼皮子底下的小分队,机智而神勇地将“探路”升级为“奇袭”——趁着夜色悄悄摸上北峰,干脆利索、一声不响地打了敌人个措手不及、目瞪口呆,紧紧地扼住了华山咽喉。 拿下北峰后,战士们一面悄悄地封锁西峰,一面迅速控制千尺幢,以便将主力部队从千尺幢迎上来全歼敌人。在这个当口,战士们表现得机敏灵活、勇猛果敢:一方面以“再不投降就要开炮了”怔住敌人,继而再以解放军优待俘虏的宽大政策——保证其生命财产安全,愿回家的发路费等,感召了绝大部分敌军士兵,闯过了因“奇袭”而遭遇的险情。另一方面则不失时机地在千尺幢上发送信号弹,并派出药农常生林自千尺幢火速下山送信,以最快速度与团部取得联系。待方子乔获悉一切,六神无主地组织西峰士兵反扑时,小分队以一当十、沉着应战,为主力部队的到来赢得了时间。危急时刻,药农常生林带领大部队及时赶到,战士们与小分队合力攻上西峰,活捉了方子乔。 摄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智取华山》,开创了新中国惊险式战争片的先河。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它还是知名导演郭维独立执导的首部电影;更让人感动的是,那赫然映入眼帘的片头字幕——“本片系根据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一个真实事件编制而成”,昭示了如此惊魂动魄而又富于传奇性的故事,所营构的并非假定情境、所演绎的也非虚构情节,它叙说的是历史真实。而也正因这坚不可摧的“真实”,那“智取华山八勇士”的伟大壮举、那“智取华山惊险路”的英雄足迹,才会更令广大观众深深震撼与由衷惊叹。正是“侦察—登山—奇袭”这节节生奇、层层追险的英雄步履,使美丽的华山重回人民的怀抱,这份铭刻于时光河床的功勋与荣誉,永远属于人民、属于我们千百万始终在为人民事业创造奇迹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智取华山》:开创新中国惊险式战争片先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