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蜀源村

蜀源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坐落于黄山南麓,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以旅游业为副业的乡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曾获得国家级旅游示范村,省级百佳农村和市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地理环境

蜀源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东北部,北与呈坎镇接壤,东临歙县富溪乡,西、南分别与本镇东山村、二联村毗邻;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6公顷,区域内山场面积276公顷,竹园面积18.6公顷;呈灵潜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2006年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级示范村。

蜀源村,位于黄山南麓,地理位置优越,四面环山,古森参天,灵金河(又名金带溪)呈”s”形,一水环流似玉带贯穿全村,因地形极像四川盆地,故称蜀源。

蜀源最美的时候是十月,近百亩向日葵竞相绽放,金黄耀眼的花朵勾勒出一幅灿烂的美丽画卷。这个典型的徽州古村,村民淳朴,文风昌盛。村中还有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巷、古井等众多的历史踪迹。

行政区划

由蜀口、北山下、前山等6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组成。

自然资源

地处潜口镇的东北部,东接中国牌坊群之乡--棠樾,南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唐模,西与“非遗传承地”---潜口相攘,北依“天上街市”灵山。距区政府所在地岩寺11公里,市政府所在地屯溪28公里。辖蜀源、前山、铁匠坞、北山下、蜀口、板桥山六个自然村,耕地65.3公顷,林地山场27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历史沿革

蜀源村历史悠久。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古时曾是西衮绣乡二十二都一图赖、三图万之境;国民政府时期,初期属灵棠乡管辖,乡公所设棠樾村(另辖灵山、稠墅、棠樾等村),后划归丰山乡管辖,乡公所设唐模村(另辖东山、二联、颖川、唐模等村)。1949年4月下旬,歙县全境解放,蜀源“优昙保”改名“蜀源行政村”,隶属歙县富烨管辖,1951年划入潜口区。1953年下半年,潜口区新设两个半脱产的乡,蜀源隶属东山乡(另有唐模、东山、二联、颖川四个村)。1956年进入合作化时期,蜀源成立“建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国实现公社化,蜀源更名为“建新生产大队”,初期隶属“岩寺人民公社潜口管理区”,后属“岩寺区潜口人民公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体制撤销,陆续恢复乡、村建制,蜀源于1984年撤销“建新大队”,建立“蜀源村民委员会”,隶属潜口乡(镇)。

蜀源村风光优美。为具代表性江南水乡风韵的徽州古村落,灵金河(又名金带溪)呈“s”形穿村而过,形同装满宝物之袋,观音、罗汉二山紧紧夹峙,正合“水口宜山川融结峙流不绝”之水口堪舆相解。蜿蜒山溪,青石曲径,田野静卧,粉墙黛瓦,故素有“小桃花园”之美誉,清书法家邓石如书写的隶书“优昙谷”和篆体“小桃花源”石匾今存完好。始建于明代的排水水系贯穿全村,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明代古梯田蜿蜒于灵金山之巅,明清古栈道穿梭于前山岭。

蜀源村文化厚重。被人们称为“东南邹鲁”的古徽州著有商儒之乡,曾孕育了颇具特色徽文化的古村落,蜀源村乃怀其中。徽州“三绝”古祠、古民居、古牌坊,蜀源俱领风骚。现有明清牌坊3座,古民居20余幢,古祠堂1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本堂”和“思恕堂”。德本堂为明清时期镖师所建,其厅堂雕饰华丽精美,建筑布局别具一格。思恕堂为鲍姓盐富商所建,其门楼砖雕“扬州瘦西湖全景图”,其布局自然,线条细腻,山水花鸟、楼阁亭桥、舟车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为绝佳,国内罕见。此外,文物胜迹还有赞宪坊、贞寿之门、节孝坊、都天庙、元代烈女碑等。

蜀源村物产丰富。平畈区平均海拔180米,无霜期226天,年均温19℃,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盛产贡米、甘蔗、西瓜、贡菊、黄山毛峰、笋干等黄山特色农产品,麻酥糖、毛豆腐、蜀源糕饼、蜀源年糕等徽州特色小吃,享誉海外,名扬天下。

自然状况

系半山半丘陵区,四面环山,古树参天,修竹滴翠,绿色植被保护好,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风光秀丽。由于地理环境极似四川盆地,故名“蜀源”。又因村口观音山上盛产桃花、昙花,故又有“小桃花源”、“优昙谷”的美称。适宜发展旅游业、农业、林业。该村四面环山,极似四川盆地,故称蜀源,又因其水口观音山上盛产桃花、昙花,故又有“小桃花源”和“优昙谷”之称,经考证,该村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场,同时水源中富含锶等矿物质,是不可多得的矿泉水,据说该村解放后至今出了124位大学生,皆是喝了此水原故,故又称“聪明水”。

人文条件

村里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徽派古建三绝的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全部都有。其中明清牌坊3座,古民居20余幢,古祠堂1幢。另外还有古桥、古巷、古泉(仓麓泉)。其中的西湖全景石雕门罩和刘墉、邓石如等名人书法碑刻堪称。解放至今大中专毕业生在外工作100多人,他们中既有中高层国家干部,也有高级工程师、教授等,还有一大批在外创业人员。蜀源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还有浓厚的徽文化底蕴。该村始建于南宋建炎年(1127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史上官位最高达到户部尚书,矗立在村口的“贞寿之门”、“节孝”和“赞宪”三座牌坊,就是很好的见证。蜀源村的休闲养生游使都市生活的老年人投身宁静安逸的乡村,饱览品位独特的徽韵,分享山里人家的祥和,享受人间仙境之悠然。

经济发展

人口

辖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39户,832人,全村2005年底总户数240户,总人口832人,农业人口826人,占总人口的99%;农村劳动力450人,其中外出务工243人。

该村两委紧紧抓住中央惠农、支农政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产以特色种养业为主,如无公害西瓜、面积达100余亩,在2013年,是黄山市为数不多的全电脑控制的智能化快繁基地和面积达1200余亩的经果林基地等;二产主要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办了服装加工厂6个;三产以发展休闲养生游及配套服务业为主,形成了三产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加大了基础事业建设的投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为88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3268元,解放以来,该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近几年,荣获“安徽省百佳生态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多次荣获市、区“五个好”党支部。

村两委由5人组成,支部3人,是一个团结、干事、谋事的班子。支部共有党员22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6人,占72.7%;45岁以下8人,占36.4%,女党员5人,占22.7%。

产业

产值

全村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85万元,农业产值135万元,工业产值185万元,其它经济产值47万元,村组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8元。

建设现状

(1)国土资源: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65.3公顷,林地276公顷。

(2)产业基础:一产种植业以粮油、蔬菜为主,养殖业以养蜂、养猪、养禽为主,二产有粮食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和二十世纪末创办的矿泉水厂以及在屯溪、岩寺等地兴办的服装加工厂,三产主要有2000年起步的休闲养生游。

(3)城镇建设基础:通过几年的旅游发展,古村落采取保护性开发,村中道路得到整治,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便利,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移动通讯网站。

(4)交通基础:坤灵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大部分村内道路已完成硬化工程,交通十分便捷。

THE END
0.安徽中医药大学地址在哪里,哪个城市,哪个区?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各校区地址为:少荃湖校区(合肥市新站区龙子湖路350号,邮编230012);梅山路校区(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03号,邮编230038);史河路校区(合肥市蜀山区史河路45号,邮编230031);六安路校区(合肥市庐阳区寿春路300号,邮编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是由安徽省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学校。 jvzquC41yy}/fxdd0ipo8sgyu579:;80jznn
1.徽州区身份证号码查询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身份证号码前6位(地区编码):341004 徽州区身份证号码格式:341004 ABCD EF GH IJK L,长度是18位,前17位全部是数字,第18位多数人是数字,少数人是字母“X”。其中,341004为徽州区的地区编码(户口所在地的行政区代码);ABCD为出生年,EF为出生月,GH为出生日;IJK为顺序编码(在同一区域内,对同jvzquC41dcpjw7hp1ul{1Hnf?:825
2.黄山市黄山人民医院黄山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倾力守护“第一口粮”,共筑健 区人民医院:以党建引领医德医风建设 筑牢医疗服务 黄山市黄山人民医院举办服务品质提升专题培训——强化 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赋能医疗技术革新 ——黄山区人 区医院党委为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开门教育】区医院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 新手爸妈为黄山区人民医院 jvzq<84yyy4iuz~{0eun1
3.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事业单位招聘35人公告(报名时间3月27日经核准,2023年度黄山市黄山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5名,招聘计划(岗位)等信息于3月20日起同时在安徽省人事考试网(http://www.apta.gov.cn)、黄山市政府网(http://www.huangshan.gov.cn/)、黄山先锋网(http://www.hsxfw.gov.cn/)、黄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http://rsj.huangshan.gov.cn/)、黄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98;96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