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永隆 图/杨艺锴 李德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3月30日,就“承接国家战略做好黄河文章,甘肃如何发力?”这一问题,甘肃省黄河文化研究会法定代表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河流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万鹏教授表示,甘肃要在凸显上中游重要省份的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建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对接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甘肃省兰州市因河而生,因河而起,因河而旺。杨艺锴 摄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万鹏认为,甘肃在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在整个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择水而居,是人类早期文明创生的共同选择,世界各大文明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条或者多条河流的滋养,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母亲河。于甘肃而言,黄河在整个甘肃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甘肃要做好黄河上游文章、讲好上游故事,这毋庸置疑,但甘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容忽略。”王万鹏说,甘肃在落地黄河国家战略进程中,除了发挥上游优势,还应要将目光聚焦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天水市、平凉市和庆阳市。
夜经济的发展,为黄河上游城市兰州带来无限活力。杨艺锴 摄
王万鹏说,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主要构成,其中河湟文化和关中文化都与甘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四大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区划概念,更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不能把“河湟”简单地对应于今天的湟水流域,也不能把河湟文化与青海文化等同;同样也不能把“关中”简单地对应于今天的关中地区,把关中文化与陕西文化等同。
“‘四大文化’的概念打破了行政区划、穿越了历史时空,是一个贯穿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大概念。”王万鹏说,河湟文化是历史上在河湟洮岷地区形成的黄河上游文化的集大成,其主要区域在今天的甘肃中西部至青海东部地区之间,俗称甘青文化圈。关中文化是历史上以关中平原为核心辐射甘肃东部、宁夏全境、山西西部、内蒙南部地区形成的关陇文化圈的文化结晶体,也是汉唐关陇集团的发祥地。也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四大文化”中,甘肃既是上游地区河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游地区关中文化的重要构成省份。
王万鹏强调,在承接国家战略,落笔“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要凸显一省占据黄河上中下游的两大板块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积淀,在建好一个公园,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对接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方面集中发力。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甘肃应该抓住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战略机遇,主动承接国家战略,做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县域规划。”王万鹏认为,以河湟文化为核心的河湟文化圈、以关中文化为核心的关陇文化圈,与今天正在建设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上呈现出“叠合”的样态。
同时,要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这本身也是在塑造“中国黄河”的世界形象。
此外,关陇地区内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交流合作密切、区域认同感强。这也为今天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奠定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基础。
王万鹏表示,关陇地区南依秦岭、东跨黄河,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地理标识,发源和兴盛于此的始祖文化、汉唐文化是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这些都是承接国家战略中个非常值得利用的宝贵财富。
随着旅游业的带动,越来越多的文旅附属产业,在黄河流经地区蓬勃发展。李德宇 摄
黄河赋予了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富集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经济基础,是陇原儿女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事关甘肃省生态保护大局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
“对接国家战略,必须打好‘规划牌’,做到谋定而后动,在省级层面要做到‘多规统一’,在县域层面要做好‘多规合一’”。王万鹏说,近两年来,甘肃省有多个“规划”密集出台,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相关职能部门也先后编制、印发了四个专题规划,为甘肃用足用好国家黄河文化战略,谋篇布局,寻找政策机遇。
王万鹏建议,必须重视规划交叉、内容冲突带来的基层执行难现象,要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探索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尽快从省级层面,对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专项规划进行“多规统一”的整合工作,另一方面,要尽快以县区为单元,抓紧推出“多规合一”的县区黄河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