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其中,就县级河津市来说,人口超40万,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隅,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介于东经110°32′15″—110°50′45″,北纬35°28′17″—35°47′15″之间。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乡宁县接壤,东西宽27.5千米,南北长35千米,面积为593平方千米。在历史上,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得名。
首先,河津市,为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河津市由吕梁山区、南北坡高垣阶地及黄河汾河河谷等地貌单元组成,境内有一山(吕梁山)、二河(黄河、汾河)、三峪(遮马峪、瓜峪、神峪)。因汾河横穿辖区中部而过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两端高中向低的马鞍状。河津市属暖温带大陆性黄土高原气候,由于受季风和内蒙沙漠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多风。春季略长于秋季,冬季略长于夏季。特点是:光照长,热量足,降水少。就县级河津市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晋国的疆域。晋国被《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成为魏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秦朝在今运城市河津市一带设立皮氏县,属河东郡。西汉,皮氏县属河东郡。王莽在位时,改皮氏县为延平县。东汉,复名皮氏县,仍属河东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县级河津市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正始八年(247年),皮氏县改属平阳郡,该地区属之。西晋建立后,皮氏县仍属平阳郡。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为龙门县,属东雍州正平郡。太和十一年(487年),为高凉郡治,辖高凉、龙门二县。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为龙门郡治,领西太平、汾阴二县。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邑汾水以北地区属西魏、北齐;汾水以南地区属西魏、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龙门郡废邑属绛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蒲州。大业初属河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属泰州,武德二年为泰州治。武德五年,析置万春县(治所在今张吴乡附近)。贞观十七年(643年),州废,万春县并入龙门,属绛州。元和初属河中府。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得名。由此,就河津县这一建制,始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了。金初,河津县属河中府,贞祐三年(1215年),河津县改属荣州。元初,荣州废,河津县属河中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河津县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