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你最爱哪个

国宝级文物舞蹈纹彩陶盆彩陶靴黄河磬王骑射形金饰片镶绿松石凤钗双狮日月金牌饰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主题展览开展。从宗日遗址到2018血渭一号墓,从描绘连臂踏歌场景的青海舞蹈纹彩陶盆到再现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金器,2405件(套)文物讲述了青海故事。

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主题展览开展。从宗日遗址到2018血渭一号墓,从描绘连臂踏歌场景的青海舞蹈纹彩陶盆到再现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金器,2405件(套)文物讲述了青海故事。

展厅内,一件件历尽沧桑的文物,不仅代表着青海文化的精髓,也重述了千年前人类文明的荣光。展览中有哪些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西海都市报记者带您走进青海省博物馆,了解镇馆之宝和都兰热水墓群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宝级文物揭开神秘面纱——舞蹈纹彩陶盆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德县发掘了宗日遗址。宗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上游地区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也是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舞蹈纹彩陶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内壁上描绘的人形舞蹈图案,这些舞蹈人像分为两组,他们头上戴着宽大的头饰,下身穿着裙装,手拉着手,一起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纹彩陶盆之所以成为国宝级文物,是因为它描绘出了五千多年前河湟谷地先民的生活情态及文明样貌。

青铜时代早期最大的石磬——黄河磬王

青海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石磬是考古工作者在农户家避雨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一件人类加工痕迹的石板。这件石磬制作精美,表明喇家遗址已具有很高的社会组织结构,遗址内发现的玉器、白陶和陶窑也反映了喇家手工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喇家遗址发现的石磬,反映了喇家遗址的特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喇家遗址的社会等级和规模,代表了齐家文化在青海高原的发达程度,也说明了这里曾经就是一个很大的中心聚落生活活动场所,真实记录了五千年前的史前社会青海先民踏歌而舞的热烈场面和精神追求。

现存中国最早的铜镜——七星纹铜镜

七星纹铜镜属于齐家文化,为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有纹饰的青铜镜,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纹饰中弦纹斜线和三角形纹的处理疏密有致,纽和镂孔的安排显示了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奴隶制时代的制作者的巧思。同时,尕马台遗址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不仅有铸造成型,也有热锻和冷加工成型的。七星纹铜镜的出土,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靴子造型陶器——彩陶靴

鞋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鞋究竟源于何时?最古老的鞋子又是怎样的?1989年,青海省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一只彩陶靴容器,将所能确凿考证的鞋的历史推衍至三千年前。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彩陶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的造型。靴型彩陶器虽是一件陶艺品,但它更真实地体现了远古时代皮靴的全貌和特征。

24件珍贵文物再现都兰“黄金时代”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介绍,“青海考古展”将青海考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遗址集中展示,既有对考古过程的梳理,也有对考古成果的解读和阐释,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青海考古的丰硕成果。上展文物有314件(套),都兰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24件文物属首次亮相。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大量金银器是整个吐蕃金银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些精品的制作水平,表明吐蕃已成为当时东亚地区一个重要的金银器生产制作中心,表现出吐蕃金银器受到唐、粟特等多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和交融的痕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例证。

展厅内,鋬指金杯、双狮日月金牌饰、金胡瓶、骑射形金饰片、镶绿松石凤钗等贵重金器重现了东西交流、文明互鉴的场景,展现出青海东西方交流通道枢纽地位。

THE END
0.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菏泽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这一人民治黄机构。自那时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治理保护工作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创造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奇迹。图为山东省淄博市木李乡(今木李镇)农民在治黄工地上劳动。 新华社发 jvzquC41yy}/s|yjgqxz0ls1fwqbp8vu1462;66213;0eh6347714<<30jzn
1.看《十三省》之后的联想[黄河故人](十三省)剧评十三省,十三个战士,十三个传奇首先看看耿殿君烈士身份的确认。十三省的历史应该是早有确认的,早在60年代王明贵将军就写过这方面的材料,并且为耿殿君报仇的也是他。但为什么耿殿君的的烈士身份总是确认不了呢,还涉及到了一个他击毙渡边正雄之后的事情。耿殿君遗像耿殿君在此之后,身份转换成了一位地下工作者,主要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478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