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孙**(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保卫黄河》课堂教学设计示范一、教学设计背景与理念《保卫黄河》作为《黄河大合唱》的核心乐章,以铿锵节奏、激昂旋律与深刻精神内涵,成为音乐教育与思政育人的经典载体。本设计立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音乐要素分析、实践演唱与情感体悟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音乐审美中理解民族精神,在艺术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轮唱形式及艺术特色;2.掌握轮唱演唱技巧,能准确、富有情感地合唱主旋律及轮唱段落。(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聆听—分析—实践—创作”的递进式学习,提升音乐感知、分析及合作表演能力;2.借助小组讨论、情境还原等活动,深化对作品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涵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2.理解“保卫黄河”象征的民族凝聚力,树立新时代传承奋斗精神的责任意识。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分析节奏(附点、切分)、旋律(跳进、重复)及轮唱形式对情感表达的推动作用;2.体会作品中“团结抗战、共御外敌”的精神内涵。(二)教学难点1.把握轮唱的声部协调与力度层次,表现“此起彼伏、奋勇向前”的战斗氛围;2.从音乐审美上升到精神认同,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四、教学方法与准备(一)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黄河视频、抗战历史图片创设情境,唤醒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法:以“听—唱—创”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音乐要素;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轮唱,培养协作能力与艺术表现力;问题引导法:通过“为何用轮唱表现战斗?”等问题,启发深度思考。(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保卫黄河》音频、抗战历史影像、乐谱分析图)、钢琴、分组卡片、历史资料卡(抗战故事、黄河文化简介)。五、教学过程(45分钟)(一)情境导入:黄河魂·民族根(5分钟)1.视听唤醒:播放黄河壶口瀑布视频,配合《黄河船夫曲》片段,提问:“黄河在你心中象征着什么?”(引导从自然景观、文化符号、民族精神等角度回答)。2.诗词衔接:展示光未然《黄河颂》选段:“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过渡:“当黄河遭遇战火,音乐家如何用旋律呐喊?让我们走进《保卫黄河》。”(二)新课探究:从音乐到精神的解码(20分钟)1.历史回声:创作背景溯源讲述1939年光未然、冼星海在延安的创作历程:“黄河险滩的船工号子、抗日军民的战斗故事,化作音符里的力量。”结合抗战历史图片,点明作品“以黄河为盾,以音乐为刃”的战斗意义。2.初听感知:旋律里的情绪密码播放《保卫黄河》完整音频,要求学生闭眼聆听,用三个词语描述感受(如“急促、激昂、振奋”)。引导思考:“是什么音乐要素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如节奏密集、旋律起伏大、多人合唱的气势)。3.音乐要素剖析:战斗的“音响密码”节奏:展示乐谱,分析附点(“风在吼”的“吼”)、切分(“马在叫”的“叫”)如何模拟战斗的紧张感;旋律:哼唱主旋律(“保卫黄河”乐句),体会四度跳进(“黄”到“河”)的力度感与重复乐句的号召性;织体:讲解轮唱(卡农式)的结构,播放轮唱片段,提问:“多个声部先后进入,像什么场景?”(引导联系“游击队员此起彼伏、协同作战”的画面)。(三)实践演唱:用声音传递力量(15分钟)1.主旋律学唱教师钢琴伴奏,教唱主旋律(“风在吼,马在叫……”),强调:节奏:附点要“短促有力”,切分要“突出重音”;力度:“风/马/黄河”等关键词用强音(f),表现战斗的激昂。2.轮唱分组实践按座位分为A、B两组,A组先唱,B组延迟2小节进入(模仿“前赴后继”的战斗节奏)。教师巡回指导,解决问题:“声部衔接不自然?试试用‘眼神+手势’提示节奏。”“力度太平均?结尾‘保卫全中国’要渐强,表现力量的汇聚!”3.完整合唱展示两组配合,完整演唱轮唱段落,教师用钢琴烘托氛围,引导学生想象“千军万马战黄河”的场景,调整演唱状态(如身体前倾、眼神坚定)。(四)情感升华:从历史到当下的精神传承(3分钟)展示抗战时期黄河儿女支援前线的老照片,提问:“今天的‘保卫黄河’,可以是保卫什么?”(如生态、文化、国家尊严等)。结合抗疫、航天等新时代奋斗故事,点明:“《保卫黄河》的精神,是团结、是担当、是永远向前的力量。”(五)巩固拓展:多元审美与创作(2分钟)对比欣赏:播放交响乐版《保卫黄河》,讨论“器乐与合唱的表现力差异”(如交响乐的宏大感、合唱的人声冲击力);创意实践:分组改编歌词(如“保卫家乡,保卫青山,保卫绿水,保卫好家园”),用原旋律试唱,感受“旧曲新唱”的时代意义。(六)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1.学生总结:请2-3名学生分享“今天最触动你的音乐细节或精神感悟”;2.教师升华:“音乐是历史的回声,更是精神的火炬。愿你们带着《保卫黄河》的力量,做新时代的‘黄河守护者’。”3.作业布置:实践:回家与家人合唱《保卫黄河》,录制视频分享至班级群;拓展:搜集《松花江上》《毕业歌》等抗战歌曲,写一篇“音乐中的抗战精神”短文(300字左右)。六、教学评价设计(一)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聆听、讨论、演唱中的专注度与主动性;合作表现:评价小组轮唱的协调性、创意改编的积极性。(二)终结性评价演唱作业:从音准、节奏、情感表达三方面评分;短文作业:评价对“音乐与精神”关系的理解深度。七、教学反思与改进1.轮唱难点突破:若学生协调困难,可提前用简单旋律(如《两只老虎》)练习轮唱,降低难度;2.思政元素渗透:可增加“黄河生态保护”的案例,让“保卫”的内涵更贴近学生生活;3.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在演唱中加入肢体动作(如握拳、挥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