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源阁岳镇海渎——你可能不知道的五座镇山

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五岳,却鲜有人知道五镇。在中国的山岳崇拜中,五镇是岳山之后的“千年老二”,然而它们的命运沉浮,却与古代诡谲多变的政治,配合得珠联璧合,也被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格局之下的统治集团,不断地利用和改变。

实际上,镇山的古老不逊于五岳。早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古人就为华夏九州配置了九座镇山,而《尚书》的地理篇“禹贡”,更列出十二镇山的庞大阵容。

何谓镇山?东汉大儒郑玄曰:“镇,名山,安地德者也 ”。唐代学者贾公彦说得更形象:“一州之内,其山川泽薮至多,选取最大者而言 ”。在古人的宇宙世界中,天下被划为九州或十二州,就像是用河流把大地划为若干块,每块用一座大山压住。镇山,也就赋予了统摄、安定一方之意!

唐天宝十载正月二十三,是唐玄宗敕封“五镇”日子,江老师就在今天给大家讲讲“五镇”这五座镇山。

“五镇 ”的起源,现在很难讲清,《明史》上说:“《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似乎周朝就已有“四镇”了。 一直到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巫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每年由当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长代表朝廷进行拜祭。

上面说过镇山最早的记载是《周礼》的“九州镇山”,也就是东南扬州镇山会稽山,正南荆州镇山衡山,河南豫州镇山华山,正东青州镇山沂山,河东兖州镇山岱(泰)山,正西雍州镇山岳(吴)山,东北幽州镇山医巫闾山,河内冀州镇山霍山,正北并州镇山恒山。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九座最早的镇山中,有现在五岳中的四岳?9-4=5,剩下的五座,便也就是现在的“五镇”了。 是不是很神奇?那就让我们来挨个了解一下这五座镇山吧。

东镇沂山

沂山,位于山东省泰鲁沂山地东端临朐、沂水、沂源交界处,主峰名为“玉皇顶 ”。 旧名“东泰山”,又称“东小泰山”,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之说。玉皇顶上有巨大的“探海石”,是观东海日出最佳处。沂山为五镇之首,从西汉太初三年,汉武帝亲临其下设祠祭祀开始,至清末二千多年里,历代朝廷都有望秩之典,沿袭致祭,修建庙殿。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天师道寇谦之真人,曾寄居沂山泰山祠传经布道。隋朝开始实行佛、道并重政策,开皇十四年,隋文帝诏东镇沂山,并就山立祠,同时迁 沂山泰山祠于山半法云寺侧,改称“东镇沂山神庙”。唐太宗贞观十年,封沂山为东安公,到此沂山神始有正式封号。唐文宗开成年间,东镇沂山发生佛道之争,泰山祠道士被驱逐出祠。唐武宗在位期间,时值“会昌法难”,沂山明道寺被彻底毁坏,僧众被勒令还俗。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与后周大将韩通大战于 沂山脚下穆陵关,连战皆败,后得 沂山道士的鼎力相助,攻克穆陵关,生擒韩通。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于建隆三年诏修东镇庙,自此,沂山道士系受皇封,倍受尊崇,形成“东崂山,西沂山”的道家活动中心。元成宗大德二年,诏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并御制封碑一通,至今存于东镇庙遗址。明代后,形成了沂山东镇庙左是文道士(全真道)道观,庙右是武道士(武当派)道观的两观同现的盛况。

东镇沂山

大海东来第一山

南镇会稽山

会稽山又名苗山、茅山, 位于浙江绍兴北部平原南部, 最高峰为香炉峰。相传大禹死于此、葬于此,故后人立庙、建亭、树碑来纪念他。史书中说 越王勾践 是夏后帝少康庶子之苗裔,“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西汉收复闽越后,为巩固统治,正式命名为会稽山。 传说中大禹在 会稽山会盟、祭祀、婚姻、丧葬以及诛防风, 由此可见, 会稽山的源头,就是大禹。

秦朝封会稽山为名山,用牲犊圭壁祭祀。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胜地,山中的阳明洞天为道家第十洞天, 若耶溪为天下第十七福地,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 仙公钓矶、炼丹井等,都是葛仙翁留下的遗迹, 建于南齐的禹井山馆也是会稽山上的第一批道观。 隋朝开皇年间,为祭祀会稽山曾在山立祠。唐天宝年间封会稽山为“永兴公”,宋代加封为“永济王”,元代改封“昭德显应王”,明朝洪武年间称“会稽山之神”。 南镇庙建于 禹陵旁,自明代以来,由于祭祀隆重,朝拜烦繁,一度演变为绍兴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二月十九日,为游南镇的日子,当地称为“嬉南镇”,游人如织,商贾云集。

南镇会稽山

福地洞天之十阳明洞天

中镇霍山

中镇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位于临汾地区霍州市、洪洞县和古县三市县处。霍山的别称其实就是历史长河中统治阶层的一种人文转化过程。据《禹贡》注, 霍山最早为冀州之镇山,《周礼.职方氏》载“九州之镇山,在冀曰霍,名于后世不可移。惟冀州据北方,地最广邈,河东尤认山水之雄,而独以霍为镇,意在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子诸峰而求群垤,其气象有以冠境内”。今天山西临汾的古县,在清以前被叫作岳阳县,此岳阳即该县地处太岳(霍山)之阳。《禹贡》也讲“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此外,《山海经·中山经》中也曾记述过霍山,《史记》还记载了有关霍太山的故事。如商朝末年,周武王出兵伐商,斩杀了恶来,而恶来的父亲蜚廉正为商纣王镇守北方之地。所以,蜚廉只好在霍太山立坛为商祭祀祈祷,不想祭祀时霍太山突然出现一个石棺,棺上的铭文要求蜚廉不再参与殷纣王之乱,并以此石棺赐予蜚谦,后来蜚廉死后也就葬在了霍太山。

其实, 远古的霍泰山是神圣的。据《史记》记载,黄帝首封霍山为镇山,尧帝时期霍山又曾雄居九大镇名山之首,商以后始号中镇,隋开皇十四年册封为五镇之中镇 ,唐贞观四年太宗于霍山建中镇祠,唐玄宗开元八年封应圣公, 唐肃宗时河东才子品湮曾为霍山之神立传,宋徽宗政和四年封灵应王,元成宗大德三年加封为崇德应灵王,明洪武二年改称中镇霍山之神,中镇祠改称中镇庙。只可惜因历史变迁,中镇庙已经湮没,曾经林立的石碑也成为了周围民户的建筑材料。

中镇霍山

兴隆丛林·灵鹫华台

西镇吴山

吴山又称为“吴岳”,在陕西省宝鸡市于陇县交界处,共有17座山峰,其中尤以镇西峰、会仙峰等著称。 吴山是中国历史名山,是吴帝后裔——太岳部族与吴回部族发祥之地,也是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的保护山,更是最早的西岳。

《山海经》云:“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其位西方,故曰西镇。”据《陇县续志》载,隋开皇十六年,始在吴山建造庙宇。唐玄宗天宝八年,封吴山为“成德公”;唐肃宗至德年间封为“天岳王”,后唐清泰二年封为“灵应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封为“成德永靖王”,明洪武三年改称“西镇吴山之神”, 清时被封为吴岳大帝。历代封建帝王登基,均遣官致祭, 康熙皇帝曾御笔“五峰挺秀”,使其更加名扬天下。只可惜历史的变迁和十年的跌宕,让西镇庙宇几乎尽毁,只存下明代硬山五脊古庙两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农民募捐钱物,新建了简易的庙宇三间。

西镇吴山

古之西岳·周秦王朝发祥地

北镇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简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境内。 按《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 巫闾。” 这座镇山也是东北地区自古属于华夏的铁证,虽然名字有些拗口,被看做是 尧舜时期当地生活的东夷族肃慎人口语的音译。但也是这座山,被《山海经》载为颛顼大帝的埋骨之地,更被古语言学家认为“医巫闾”就是阿尔泰语中颛顼的发音。

对于北镇医巫闾山,在古代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亲临拜祭的,就像 《宋史》记载的那样:“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是不是很心疼,因为北镇就一直没在宋的版图之内,只能“就北岳庙望祭”,也许这也是隋唐不懈得远征高句丽的原因吧。周时 医巫闾山便为五岳五镇之一, 隋开皇十四年册 封为五镇之北镇,始建北镇祠, 唐玄宗天宝八年封为“广宁公”,辽、金时又封为“广宁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加封“贞德广宁王”, 明洪武三年改称“北镇医巫闾山之神”。 北镇祠自唐后,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区域,但辽、金、元均没有破坏其建筑,反而常有修缮和扩建。使如今的北镇庙是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