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这场探秘太华山的奇妙征程
亲手揭开其神秘莫测的面纱
太华山原文记载
蕴藏着无尽的奇幻故事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huà)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𧒭(wěi),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①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西南。
继续往西行六十里,有座太华山,此山山崖非常陡峭,就像被刀削成的一样,呈现出规整的四方形,山高五千仞,山体广阔,绵延十里,飞鸟和野兽无法在这座山里栖身。山里有种蛇名叫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
太华山初印象
探寻太华山
1.地理位置推测
从《山海经》原文逻辑的角度看《山海经·西山经》中描述了西方第一列华山山系,太华之山在钱来山以西六十里、松果山以西六十里。从整体山系的走向和位置关系来看,与现实中以陕西华山为代表的山脉体系在方位和距离的大致逻辑上是相符的,华山周边的地理环境和山脉分布与《山海经》中对太华之山所在山系的记载有一定的契合度。
从郭璞的资料来看,其在为《山海经》作注时,虽未明确说太华之山就是陕西华山,但从他对相关地理和生物的注释中,可以看出其认知中的太华之山与中原西部的陕西华山地区是有关联的。后世诸多学者在研究《山海经》时,参考郭璞注等资料,也多认为太华之山就是陕西华山。
有观点依据《淮南子·地形训》等古籍,考证太华山为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南偏西3公里、狼溪河西面之山。认为此山的地形特征与《山海经》中“削成而四方”相符,山北部有类似伸出的长臂形态,且今狼溪河被认为是“华山青水”,符合“华山青水”向北流的记载。
若以周边地理关联来看,以当地为中心,周边的黑山海拔等情况与“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等记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应,且周边的地理环境和古地名等,如寿华之野、阳谷等,与相关古籍中的记载也能相互印证,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理关联体系。
从金文象形及特征看,有极少数独特的观点认为《山海经·西山经》首经的地理范围在非洲大陆,从太华之山的“太”“华”二字金文象形来分析,认为太华山外形既像“太”字又像“华”字。并且根据“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特征,有学者通过谷歌地图搜索和测量,认为位于埃及与苏丹交界处的一座山符合这些条件,认为其顶部是人工削成的四方矩形,可能是华夏古帝王的陵墓。
奇异生物与神秘山川
关于太华山
异蛇肥𧒭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中所记载的肥𧒭(wěi),也就是肥遗太华之山中有神秘的肥遗蛇,“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在古代民间,肥遗的出现常被视为大旱的征兆。明朝朱国桢《诵幢小品》记载,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昌县乡民在山中遇到一条头端一角、六足如鸡距的巨蛇 ,这很可能就是肥遗;光绪《京山县志》也记载,明代末年,湖北京山县一民宅水沟中出现“六足如鸡距”的怪蛇,被认为是肥遗现世,随后果然应验了旱灾。在不同地域的民间记录中,肥遗虽描述细节略有差异,但六足的特征基本一致,且都与旱灾紧密相连,这反映出在古代民众认知里,肥遗是一种超自然的灾异象征,也让太华之山因这神秘生物的栖息,更添神秘色彩。
与华夏文明起源的潜在关联
从名称上看,有说法称“中华民族”的“华”就源自太华山。在《山海经》相关的一些考证中,还有观点将太华之山与华胥氏联系起来,认为这里可能是华胥氏活动区域的重要地标。华胥氏作为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在传说中她履大迹而生伏羲,其活动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太华之山真与华胥氏有关,那么这座山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了文明曙光初现时的见证者。
与其他古籍神话的交织
在其他古籍神话中,太华之山也有迹可循。例如在黄河之神巨灵的传说里,太华山与首阳山原本相连,阻挡了黄河水流,巨灵为疏导黄河,用手劈开山顶,用脚蹬开山麓,将两山分开,使得黄河得以顺畅流淌。如今太华山东崖壁上还留存着传说中巨灵的手印,这一故事不仅丰富了太华之山的神话内涵,也体现出古人对自然伟力的想象与诠释,以及他们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景,与《山海经》中太华之山的原始记载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古代神话与地理认知交织的奇妙图景。
肥𧒭的传说
肥遗现世天下大旱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太华之山中有蛇名曰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传说商汤曾在阳山见过肥遗,随后商朝便遭遇了长达七年的大旱,“商汤之贤,亦不免七年大旱”便源于此。在明朝末年大旱之时,肥遗还曾出现在华山的老君脐。
水神之子的诅咒
在相关衍生故事中,肥遗本是天上的水神之子,因犯错被打落凡尘,化身为蛇。它每次出现并非想带来干旱,而是试图唤醒沉睡于太华山深处的龙脉水源,但因力量反噬,导致天象失衡,从而引发大旱。
GOOD LUCK
肥遗形象的演变
《山海经》原始形象
六足四翼蛇: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在太华之山的肥遗是一种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的蛇,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会发生大旱。
一头两身蛇:
《山海经・北山经》提到,浑夕山上的肥遗是一种长着一个头两个身子的蛇,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会发生大旱。
肥遗鸟:
《山海经・西山经》中还记载,英山上的肥遗鸟,形状像鹌鹑,长着黄色的身体和红色的嘴巴,人吃了它的肉能治愈麻风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