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人战时共产党员

1、刘丽珊:原籍湖南省衡阳市,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丽珊随父到长沙参加革命。1937年冬,她从长沙出发到达山西临汾,进入抗日民族大学学习。一个月后,又步行1800里,越过封锁线,到晋北五台山区,被分配到“牺牲救国同盟会五台中心区”担任宣传工作,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后来又为牺盟会办报。牺盟会成立大众剧社后,她担任大众剧社社长,带领剧社人员在五台山地区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曾自编自导自演过《张家店》《矿工》等剧。1938年11月,剧社去慰问贺龙部队,路经豆村,目睹了该村遭日军大屠杀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深重的民族苦难进一步加深了刘丽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也进一步坚定了她不惜牺牲一切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决心。1939年冬,她到灵丘抗日根据地工作。1940年加入共产党,同年7月调到雁北地委编《新中国报》。1941年上半年,她调到平山县晋察冀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办《群众报》。1941年10月,她再次到雁北地委《新中国》报社工作,后又调任《支部生活》编辑。她的性格既温柔耐心,又坚毅刚强,每到一处,总是和群众打成一片,亲如家人。1943年10月,日军的“扫荡”异常频繁残酷,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常常黑夜出动,拂晓时搜山围村,捕杀抗日干部和群众。刘丽珊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日军利诱、酷刑,威武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地喊到:“宁死也不投降”。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2、刘桂云:湖南省茶陵县人,1911年出生,1929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桂云随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初,到晋察冀边区第五专区组建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同年,他担任八路军副团长。1939年9月,他在陈庄战役中,率领团预备队,指挥机枪手击毙日军第八混成旅团长水原少将。1940年3月,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部歼灭顽军一个团,缴获银元5万多元,全部上缴指挥部。为此,得到邓小平的特别赞扬。1941年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十九团团长。刘桂云不但革命意志坚定,且智勇兼备,勇于牺牲自我。1941年到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粉碎日寇“蚕食”政策,1942年9月,率部进入山西盂(县)寿(县)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3年春,指挥所部进行盂寿四楞山战斗,歼敌130余人,夺回被日军抢走的羊群。同年10月1日,获悉西烟据点日军将护送一批人员赴盂县县城,即不顾身患重病,坐担架指挥所部进行伏击,同志们怕他把身体拖垮,劝他多休息,他却说,“生命就是奋斗,前人都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一息尚存奋斗到底。”在这次战斗中,全歼日军和部分伪军,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步枪60余支,子弹2万多发。旋即为解决粮食困难,率部攻打盂县东郭湫等日军据点,夺得粮食4万余公斤。10月10日,因叛徒告密,刘桂云在盂县西部寺家坪北面的炭窑堙被日军包围,在战斗中,胸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4、金方昌:山东省聊城县人,1920年出生。1937年11月,金方昌中断学业,随兄到山西参加抗战,在运城考入民族革命大学二分校。1938年2月,金方昌加入共产党。同年8月,党派他到晋察冀边区工作,担任代县牺盟会秘书。后任中共代县赵家湾区区委书记,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成立农救、青救、妇救等抗日团体。与此同时,金方昌先组织青年成立“武装模范队”,以后又建立了区分队,他亲自兼任政委,提出“吃小米,不挣钱,团结起来上前线”的口号,率领战士和各村民兵,割电线、挖公路、打伏击,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搞得敌人不得安宁,整天缩在炮楼里不敢出来。1940年2月金方昌出任中共代县县委委员。11月23日,在城东北赤土沟一带顺利完成督送公粮任务后,夜宿大白庄西山洞时被敌探告密,遭到200多名日军步骑兵的包围,突围时子弹用尽,他把手枪和随身携带的文件藏在一块岩石下,与敌徒手搏斗,因寡不敌众被捕。12月12日,金方昌知道敌人要对他下毒手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借着淡淡的月光,艰难地用铅笔头在一张烟盒上给县委和哥哥写下了诀别信。在给县委的信中他写道:“我是死了,但没有任何对革命步忠诚的地方。无论在敌人的拷打中、利诱中,没有暴露一点秘密。牺牲是为了革命,没有什么,这是革命成功的代价。”他要求哥哥们“能坚持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不仅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并且得把自己锻炼得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到实际中去”。在狱中,面对日军利诱、酷刑,金方昌威武不屈,于12月3日被日军杀害。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5、郭继成:山西省定襄县人,1919年5月出生,1938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继成参加晋察冀边区游击六大队。由于他为人正直,善于团结群众,很受同志们的爱戴,不久,他担任了排长。1939年春,他任中共定襄县抗日二区区委书记。二区地处牧马河南岸的平川、半坡地带,是日军蚕食“扫荡”的重要地点,斗争环境恶劣,群众情绪低落。郭继成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敌占区村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反蚕食斗争。不到1个月的功夫,全区各村的党组织又秘密地恢复了活动,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自卫队等抗日群众团体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40年郭继成任县基干游击队政委,率队配合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伏击日军山本小队,全歼该队之敌。事后,郭继成把夺得山本的骡子、战刀、望远镜上缴军分区,收到了分区首长的表扬。《晋察冀日报》对此次战斗专门进行了报道。郭继成机智英勇,刀劈山本的战斗事迹传遍了晋察冀边区。1941年中秋节,正在联欢的游击队被日伪军包围,激战中队长负伤,郭继成身背队长安全撤退。1942年秋,郭继成担任游击队大队长,他在龙门伏击战中击毙日军4名,缴枪7支。1943年春夏间,他奉命率队护送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师生400余人过同蒲路。在遭敌突袭时刻,率部勇猛杀敌,完成护送任务。同年10月,在侦察敌情时遇敌袭击,身中数弹,仍坚持与敌搏斗,后坠井,为国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永远缅怀郭继成烈士的英雄业绩,晋察冀二地委批准将南涧村改名为继成村。后来,延安《解放那个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闻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定襄县基干游击大队大队长郭继成同志壮烈牺牲》的消息和《碧血润大地,浩气贯长空》的悼念文章。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6、叶成焕:河南省新县人,1914年出生,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成焕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同年9月20日,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太行山一带建立敌后抗月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带领七七二团随旅部向太行山地区挺进。11月2日,敌十二师团一三五联队经黄岩底向昔阳进犯。叶成焕按照陈康旅长的命令,率七七二团占领巩家庄以东高地,准备伏击敌人。在叶成焕指挥下,初上太行山的七七二团,接连打了长生口、七亘村、黄岩底几个漂亮仗。1938年3月,叶成焕率领部队埋伏在神头村,配合了神头岭伏击战,这一次战斗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共歼日军1500余人。10月,叶成焕率第七七二团到达平定县城以东的石门口。娘子关告急,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命令叶成焕带第七七二团隐蔽集结于井隆南15里的于家沟,伺机而动。叶成焕派副团长王近山带领第3营,进入地形复杂的长生口设伏。这一仗,经1个多小时的激战,杀死日军四五十人,打胜了奔赴抗日前线的头一仗。1938年4月初,日军调集3万余人分9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进犯,叶成焕率第七七二团等部为左纵队,沿浊漳河北岸山地实施追击。在武乡以东的长乐村将东撤的日军大部截住,迅即发起攻击,将日军截为数段,压缩到狭窄的河谷里。至17时,第一二九师部队已将被围困于河谷里的日军基本歼灭。这时,有千余敌人从辽县来援。鉴于全部歼灭该敌已无把握,刘伯承决定以一部兵力迷惑牵制敌人,主力立即撤出战斗。叶成焕接到命令后,一面指挥部队打扫战场,装运战利品,迅速撤离;一面跑上一个高坡,观察敌人增援部队的情况,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7、关二如:山西省武乡县人,1927年出生,1945年6 月加入共产党。抗战时期参加民兵组织,1942 年参加了秋季反“扫荡”。1942年,武乡县举行民兵射击大赛,关二如在30多名射手中得了第一名。此后,向他学习射击的民兵就更多了。为了教民兵学习射击,他规定,午饭后学习瞄准,夜间举枪练习臂力,在地里干活休息时带枪的练习瞄准,不带枪的联系目测距离。在他的耐心辅导下,村里民兵组织射击技术都有了提高。1942年秋,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秋季大“扫荡”,在20多天的反“扫荡”斗争中,关二如和民兵们不是外出侦察,就是在山地伏击。在对敌实战中,他的射击水平更加提高。1943 年5月,日军侵占武乡县蟠龙镇后,便经常外出骚扰。关二如带领民兵在关家瑙村北、柳沟附近及尖山顶等地多次截击敌人,截回大批耕畜羊群,并单独下蟠龙据点和河不凌、中村等地作侦察、联络工作。1944 年关二如任本村武委会主任,指挥民兵掩护八路军侦察员突围,袭击关家垴敌哨棚,被誉为武乡县民兵杀敌英雄,亲手毙敌38名,打死战马两匹,被授予“边区腹地民兵一等英雄”称号。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并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44 年11 月关二如参加太行区首届群英会打靶比赛,夺得头名。当场博得邓小平和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的称赞,荣获小六五步枪一支及“神枪手武状元”锦旗一面。1945 年4 月,他带领民兵随八路军出击祁县城,攻打日军纺纱厂,抢出洋布500 匹供给军需民用,受到太行军区嘉奖。抗战胜利后,关二如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 年11 月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8、何 云:原名朱士翘,浙江省余姚县人,1905年出生,1932年在上海加入共产党,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曾任抗日武装自卫会秘书、国民御侮自救会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6月在上海被捕入狱。出狱后,何云即任南京《金陵日报》编辑。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担任国际版编辑,并参与了该报党支部的领导工作。8月15日,武汉《新华日报》总馆一行15人,在何云等的率领下抵达西安,由于国民党的阻挠,《新华日报》西北版的出版计划被扼杀。12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诞生。从此,何云带领报馆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版报纸,及时报道华北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报馆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日,敌人开始“扫荡”太行山北侧,《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当时住在辽县山庄,何云率领全馆同志一边坚持出报,一边准备转移。5月28日,他在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11、苏精诚:福建省海澄(今龙海)县人,1912年出生。就读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时,加入少共青年团和反帝大同盟。1932年返回海澄组织游击队,并率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宣传队长、敌工科长、宣传科长等职。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挥师闽南,于19日攻克漳州。苏精诚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后,迫不及待地回到海澄,组织发动40多人,筹集枪支30多支,成立了一支游击队,苏精诚担任队长。1936年,苏精诚在西北军中做统战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教育股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6月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政训处主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宣传科长、旅政治部主任。苏精诚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政治工作。他的讲话或演说,有感梁力,合战士心理,感情真挚,让人振奋,指战员们都喜欢听。他虽身为政治部主任,始终坚持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时常边行军边同战士们谈心,讲故事,把工作及时做到战士心坎上。在这种融融的谈笑中,密切了同战士的感情,指战员们都把他当作知心的首长和朋友。1939年苏精诚参加了威县香城固战役。他重视把政治工作贯穿到战斗行动中,保证任务的完成。苏精诚带领机关人员紧张工作,并深入到各部队进行宣传动员,讲明这次战斗的目的、意义,激发了指战员的高昂斗志,积极投入练兵和战前准备。他详细研究了后勤保障的问题,逐村进行动员,组织了100多名群众参战,5名向导带路,筹集了30多副担架。1940年6月苏精诚兼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在山西武乡韩壁战斗中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12、范子侠:江苏省丰县人,1908年出生,1939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河北无极、藁城、新乐、行唐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他在义勇军手册上亲笔写下这样的誓词:“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英勇善战的军队,我们是勇往直前的铁军,我们要为民族求解放,为祖国争生存,誓以头颅换回已失去的锦绣河山,誓以鲜血粉碎万恶的汉奸敌人。”他率部转战晋东南、豫北、冀西一带,断然拒绝国民党的拉拢诱惑,与八路军合作抗日。1938年初指挥义勇军打垮日军的进攻,击毙山原大佐。不久率部转移至豫北一带,任国民党冀察战区游击第二路副指挥兼第二师司令员、豫北第二区指挥官兼第一战区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员,积极协同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军。1939年11月接受共产党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范子侠任司令员。1940年2月范子侠率部转至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附近。5月上旬指挥部队参加白晋铁路破击战。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平汉纵队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6分区司令员,并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率部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战斗。1942年2月日军纠集重兵对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二次所谓“驻晋日军总进攻”,采取“铁壁合围”、“反转电击”、“捕捉奇袭”等战术,进行疯狂的“扫荡”。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和决死纵队都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斗中。范子侠在沙河县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15、高文华:河北省涉县人,1907年出生,1937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襄垣县第一支地方人民武装——襄垣抗日自卫队在县城文庙成立。30岁的高文华毅然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1938年2月,日军进犯襄垣,“扫荡”北底一带,高文华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更加增添了抗击和打败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1940年调任晋东南二区区长,后根据党的工作需要,又参加了抗日武工队。她是唯一的女武工队员,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许多任务。1943年冬,按党指示在县城开饭店,作地下党和武工队的秘密联络点。之后,饭店的秘密被敌人发现,只好停业,高文华也暂时回到村里。根据地下党的指示,一面组织生产,支援前线;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反维持斗争。1945年5月,高文华不幸被捕。日本警备队对高文华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残酷审讯,逼迫她供出自己的“同伙和上级”,遭到高文华的断然拒绝。敌人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第二天,日军警备队队长佐藤亲自摆了一桌丰盛的筵席,为高文华“赔礼道歉”,许诺只要投靠“皇军”,就重用和重赏她,高文华嗤之以鼻。此后,敌人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高文华进行了几十次残酷的审讯,他们使尽了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把高文华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但高文华宁死不屈,绝不投降,绝不出卖组织和同志。同年 6月,被日寇枪杀。高文华烈士牺牲后,家属和战友把她的遗体抬回杨家沟安葬的时候,只见鲜血染遍全身,仅刀伤就有20多处。一个倒下去,更多的站起来。一个月后,襄垣境内的日军被我军民全部歼灭。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17、董天知:河南省荥阳县人,1911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有机会与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相处数日,受彭湃的教诲与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董天知在北平西城区一个秘密机关开会,因叛徒告密,与薄一波、杨献珍等同志一起被捕,被关进草岚子监狱。1932年狱中党支部批准他转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8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派往山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山西新军工作,在山西掀起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不久他与薄一波等人联络“牺盟会”中的积极分子,创建了山西抗日武装新军,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1937年9月,牺盟会在太原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董天知当选为执行委员和抗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不久,董天知先后担任山西抗敌决死第三总队政治主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和山西第五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参与领导粉碎反动军官李冠军策动的军事叛乱,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董天知艰苦细致的工作下,山西新军逐渐被培育成为一支党领导的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1940年8月,百团大战开始,董天知奉命带领新军决死三纵队配合八路军袭击驻扎在潞城县的日伪军据点。19日晚,董天知率领50余人的小分队进入王家庄。不幸被日军包围。董天知沉着应战,奋勇抗敌,击退了日军的一次次冲锋,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董天知牺牲时年仅29岁,一腔热血融入了巍巍太行。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0、程联如:山西省太谷县人,1920年出生。抗战爆发后,参加本村自卫队和青年抗日先锋队。为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和其他自卫队成员苦练杀敌本领,很快锻炼成长为一名勇敢的自卫队战士,并于1941年加入共产党,不久即任中北岭联村武委会副主任,兼负责联村情报工作,带领联防区民兵在日伪军经常出没的地区大摆地雷阵,与日伪军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为了解决武器弹不足的困难,程联如和民兵们千方百计想办法,一是靠战斗中缴获,另外就是从民间收集和自制武器。1943年春,程联如与民兵一起在太谷青龙寨获一门“牛腿”土炮,经研究和试验,很快掌握了土炮性能和射击技术,并创造土炮“空炸”法,增强杀伤力,在反维持、反“扫荡”、反抢粮等斗争中发挥了较大威力。所率民兵队曾被县政府授予“模范民兵队”称号。同年冬,日伪军100余人跟踪追击八路军三八六旅组织的同蒲交通队,程联如充分发挥土炮的威力,阻击了追赶的日军,掩护交通队安全脱险。此后,这些土炮在程联如的手里不断改进,杀伤力越来越大,在几次反“扫荡”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程联如也因此被群众称为“土炮英雄”。1944年11月程联如出席太行区群英会,获“杀敌英雄”的称号,他带领的联防民兵队也被誉为“模范民兵队”。1945年1月,中共四区区委驻地中北岭村被日伪军包围,程联如率民兵掩护群众撤离,后又只身阻击敌人,掩护民兵撤退。最后,终因寡不敌众,程联如英勇牺牲。程联如英勇杀敌、光荣牺牲的事迹在太行区广为流传。1946年,在太行区召开的第二届群英会上,他被追认为“杀敌英雄”。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21、魏奉璋:河南省濮阳人,笔名丁柯,1918年出生,1939年加入共产党。少年时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此间,他还加入了民族抗日先锋队。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爆发后,他毅然脱离学校,南下从事抗日爱国宣传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进入陕北公学。1939年,党组织安排他到华北新华日报馆工作,任编委会秘书,《新华日报》西线版编辑。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他到太岳区创办《太岳日报》,任太岳区新闻学会主席,太岳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该报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中发行较广,办得较好的报纸之一,起到了太岳区党委机关的战斗喉舌作用。魏奉璋以身作则,为报社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从编稿、审稿、校对、印刷,以及撰写各种评论都亲自去抓。当时报社仅有三四个编辑,其他同志每人编一版,他则一人负责两版,而且语言流畅,标题新颖,实事求是,从不马虎从事。魏奉璋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表现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1942年至1943年,敌人频繁“扫荡”太岳区。他和同志们组成驮骡出报组,编辑、文印、刻版、马夫各一人,情况紧急时将印刷报机分拆埋藏,敌退后继续工作。转移时,他走在最前头;遇到敌人追击时,他总是行在最后边掩护同志撤离。1943年10月,在日伪军对阳南山区的一次“扫荡”中,时任《太岳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魏奉璋在率部转移中与敌遭遇,在枪杆村不幸牺牲。报社报务员张锷、印刷工王健平等同时遇难。为纪念魏奉璋,1945年7月至解放初期,枪杆村曾一度更名为奉璋村。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22、王 平:原名王宗义,又名王默平,河南省南阳县人,1914年出生,1937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四、五月间,王平离开家乡,和同学奔赴太原,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军政训练班学习了三个月,思想有了很大提高。9月,日军侵占雁北各县,中共山西省工委国家中央和北方局的部署,决定派一批干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王平随晋绥边工委书记赵仲池等同志来到雁北平鲁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起,王平先后任平鲁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分配部长、牺盟平鲁县分配部长、平鲁县抗日游击第七支队政治主任,一二〇师六支队参谋、政治指导员等职。中共平鲁县工委成立后,他还任工委委员、工委宣传部长。1938年9月,新组建的一二〇师独立六支队骑兵营,经过短期训练后,决定主动出击插入敌据点。这是骑兵营成立后的第一仗。为取得战斗的胜利,六支队部决定抽调有勇有谋的王平担任侦察敌情的任务。王平化妆成游乡串户的卖货人深入敌后,很快将敌据点的兵力部防、活动规律等情况摸的一清二楚。六支队骑兵营在掌握敌情后,主动出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打死打伤日伪军90多名,缴获一部分枪支弹药,使骑兵营取得了第一次出击的重大胜利。抗战爆发后,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之后,随中共雁北工委到平鲁开辟敌后根据地。在此期间,历任平鲁县务委员会分配部长、宣传部长,平鲁县七支队政治主任及八路军六支队教导员和参谋等职。1940年,王平任雁北人民政府专员公署财政科长。同年担任左云县长。1941年6月,王平在掩护通讯员突围时英勇牺牲。年仅28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3、刘德明:陕西省礼泉县人,191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在陕西省礼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学过木匠活、当过药铺店员。1925 年,为生活所迫,刘德明到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当兵。1930 年,随部队调防到江西。1931 年12 月,参加由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的宁都起义。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1933年,刘德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红军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 年春,在红军东征战斗中负伤,伤愈后,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任随校队长。不久,调任红二师四团团长。1937 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刘德明任第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第一营营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刘德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午城、井沟等战斗。1938 年,一一五师东调,他调任陈士渠支队任第一团团长,转战于晋西南地区抗击敌人。1939年12 月,在晋西事变中,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决定成立“抗日讨逆指挥部”,刘德明任副司令。部队转移到晋西北后,任山西新军决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1940年8月,刘德明率队参加了百团大战。当月20日夜,刘部破坏了汾(阳)离(石)公路,袭击了吴城、王家池、信义、大武镇等敌人据点,致使敌军运输中断。11月15日,刘德明兼任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领导军民粉碎敌人多次“扫荡”。1942 年2 月,日军调动一万三千余人向晋西北大举“扫荡”。2 月17日在交城南沟战斗中,为掩护直属队机关人员安全转移,刘德明率部队抗击敌人,不幸中弹,英勇牺牲。终年32 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6、赵明远:原名赵守仁,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人,1919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共产党。1933年,赵明远以优异成绩考入绥远中山学院。1937年他放弃工作,到岢岚参加革命。不久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1939年秋,赵明远抗大结业后,被党组织分配到晋绥边地区,任一二师独立六支队政治处教育干事。赵明远到六支队后,协助支队部加强了对干部、战士战略、战术的训练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同时还十分注意研究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1940年大怀左县委重组,赵明远任县委武装部部长,建起一支武装警卫队,频繁活动于大同、怀仁、左云县的接壤地区,宣传抗日,打击敌人。百团大战中,赵明远组织群众和地方武装夜间出动,开展了大规模的破击活动,砍电线杆、割电话线、毁铁路、炸桥梁等,有力地配合了全雁北的“破袭战”运动。1941年8月,任左云县县长。日寇在大怀左地区加紧扫荡,强化对农村的反动统治,抗日斗争形势愈来愈恶化。赵明远不畏环境的艰苦,带领部队以小型武工队活动的形式,坚持同敌寇展开殊死的战斗。白天他们难以露面行动,就变作昼伏夜出,往往一夜要奔走10多个村庄,有时召开群众座谈会,宣传全国抗日斗争的形势,有时深入到一些敌伪人员家里,教育其亲属做规劝工作。去哪踢武工队员集中一起目标太大,他们就将武工队化整为零,改变为两人一组活动,抓密探,除汉奸。在1941年至1943年抗战极端困难的岁月里,赵明远率领武工队始终坚持活动在大怀左地区。1943年8月,赵明远到左云县北部敌占区开辟工作,在一次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27、顾永田:江苏省铜山县人,1916年出生,1937年初加入共产党。同年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任执行委员和太原市二区牺盟会特派员,他参加了组织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的工作,并先后任山西工卫旅第一总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和二十二团团长等职。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文水县城,3月初,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从中阳返回文水、交城边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顾永田被派到文水县任县长,组织抗日政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给敌人以较大的杀伤。顾永田的名字,使敌人闻之丧胆,人民群众广为称赞。4月,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顾永田亲自率领工卫队一个营在平川各村巡视。经过一番工作,各种扰民的黑军,私设的武装,打着“抗日”旗号的各种各样的团体,有的接受了收编,有的被武力解决,有的被赶跑。散兵游勇的武装也被解除,打家劫舍危害群众的流氓、地痞、土匪、恶棍中的首要分子被依法惩处。同时,各区各村相继建立了民主政权,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工救会、农救会、妇救会和儿童团也都成立。全县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安全保证。顾永田被群众称为“万里挑一的好县长”。1940年1月,顾永田在八专署召开的500多名代表参加的军政民大会上,被推选为晋西北八专署专员。同年2月21日,顾永田在交城县田家沟伏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文水县人民为了纪念顾永田,将浇灌边山旱坡地区的“永丰渠”改名为“永田渠”,以永远铭记顾永田。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28、高永祥:原名高仓贵,甘肃省灵台县人,1912年出生。1927年被抓入冯玉祥军队当兵。1931年12月,随军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军长征,后在延安红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6年西安事变后,奉命到太原帮阎锡山训练新军,在“战动总会”中任游击训练班教员。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进攻太原,高永祥随“战动总会”撤出太原。他把太原游击训练班的部分学员带到清源、徐沟一带,发展革命武装,六、七百人,编为战动总会第一纵队第二支队,他任支队长。1938年,部队改编为山西保安二团一支队,后改为暂编一师三十六团二营任营长。1939年阎锡山发动“晋西事件”,妄图联合日军消灭新军。高永祥带领二营协同决死四纵队,在阳坡寨向顽军发起猛烈的反击,他曾单枪匹马冲入敌人,毙敌数名,使敌人丧魂失胆。顽军在沉重的打击之下从赤坚岭一线沿大川向临县撤退。高永祥又奉命带二营去清凉寺,解决了顽军未跑掉的后方机关,缴获大批物资,俘敌数百名,反顽斗争后,部队转为八路军序列,由晋绥军区二分区指挥。1940年2月率部挫败日军高桥大队数次进攻,毙伤敌150余人、俘6人,6月任36团团长。后转战五寨、静乐、岢岚、离石等县,指挥大小战斗上千次,毙伤日伪军三千余人,名震晋西北抗日各战场,被誉为能征善战的红军虎将。1945年4月收复五寨县城后升任晋绥二分区副司令员兼三十六团团长。7月23日,他率部截击日军逃退神池的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时年33岁。军分区司令员许光达亲自到五寨县为高永祥主持追悼会。为纪念高永祥,五寨县横山村,改名为“永祥村”。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9、梁存地:山西省阳曲县人,1919年出生,1940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9月,梁存地到牺盟会太原中心区学习。1940年6月,在西庄行政村建立党的秘密支部,梁存地任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发动群众,组织建立村政权,成立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青救会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游击队、自卫队;妇救会发动妇女做军鞋;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两年时间,梁存地等在西庄行政村发展党员20多名,输送大批爱国青年参加八路军、游击队,整个西庄行政村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抗日新局面。1942年,是抗日战争罪艰苦的一年,阳曲县第三区的区级机关两次遭到破坏,形势更为严峻。县委经过认真考查、反复斟酌,认为梁存地既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胆大心细,对敌斗争勇敢,决定任命梁存地为中共阳曲县三区区委书记。梁存地到达三区后,为了打破日军的严密封锁,领导群众实行坚壁清野,进行反“扫荡”,他不分昼夜深入到三区的村村寨寨,领导三区人民巧妙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1943年领导民兵和群众,配合游击队和武工队,抓汉奸特务,改造村政权,割电线,毁道路,埋地雷,破坏日军的交通和通讯,封锁敌人据点,不断袭击出扰之敌,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除了在军事上打击敌人以外,梁存地还领导三区人民积极开展锄奸工作,经过细密的侦察,铲除了铁心为日寇效劳的汉奸和叛徒,鼓舞了全区人民的斗志,也震慑了那些为敌效劳的敌伪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三区局面逐步打开,由敌占区转为游击区、根据地。1944年梁存地在召集全区干部开会期间被日伪军团包围。梁存地身负重伤后,焚毁了所带文件,他以最后一粒子弹自杀殉国,年仅26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31、梁奔前:原名梁竞一,山西省平遥县人,1943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4月,成为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名交通员,她的家成了县、区干部与她父亲传递情报、布置任务的联络点,每当抗日政府的人到家,奔前便领上妹妹在门外放哨。1941年只身去胁迫参加抗日教师训练班学习,后组织分配她在抗日根据地教书和做妇女工作。1942年春,抗日训练班结业,任根据地小学教员,自编教材,向学生灌输新的思想。经常带领学生们到群众中进行宣传,组织孩子们站岗放哨、查路条,为游击队探察情报。1944年冬,调往县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局做机密工作,为传递文件、情报,日夜奔波在根据地的山庄之间。1945年2月梁奔前迅速转移政府机关重要文件和主要财物后被捕,日军对其施以酷刑,但她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0岁。她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一位日军翻译官渡边龟二郎先生。1957年12月,渡边龟二郎致信中国红十字会访日代表团,他在信中叙述了梁奔前牺牲前的情景。信中说:“战争是何等的残酷和悲惨,梁先生的年龄和我的女儿差不多,梁先生那临死不屈的坚定信念和不怕烈火烧死,不怕冻死的爱国精神,使我深爱感动。我对梁先生起了尊敬的心情。很不幸,我却看到了梁先生被残酷的方法处死的情况。现在,我已没有足够的勇气感到可耻和后悔,我深深地向梁先生表示道歉。我把梁先生牺牲的情况告诉贵国人民,并请贵红十字会代表团各位先生大力协助,使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32、程仲一:原名重远,字子达。山西省五寨县人,1916年出生,1937年4月加入共产党。程仲一幼年考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后就读于中国大学。在北京读书期间,他深受反帝反封建革命风云的熏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回太原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8月,党在太原成成中学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程仲一参加了办事处秘密举办的党训班。10月他受组织指派,回家乡五寨建立县动委会组织。1938年1月,任中共五寨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1月,与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晋西北抗日动员委员会部分干部转入大青山,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秋,任绥东专署专员,率绥东武工队三下丰东,开辟丰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程仲一调任绥中专署专员。担任专员后,他更加注意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党性原则,走群众路线。他在战场上,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在日常生活中与群众、战士打成一片,从不以首长自居,常常用他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演讲才能,以诙谐而富有哲理的寓言、典故、笑话、顺口溜来教育、宣传、开导战士和群众。因此,当地的青年纷纷慕名而来,专署领导的骑兵游击队由40人逐渐发展到一百多人。1941年冬,程仲一率专署游击队奇袭三道营火车站,毙伤日军站长以下的敌伪官兵多名,缴获20余支枪和大批弹药。1943年秋程仲一调任绥南专署专员。1944年2月,由于汉奸出卖,程仲一被日军重兵合围于凉城县郭木匠沟一带,在掩护其他人员突围的过程中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33、梁 雷:河南省开封市人,1910年出生,1929年加入共产党。1933年梁雷从开封示范毕业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到大同中学担任教师。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教师传播了革命思想和马列主义理论。1935年暑期,他担任大同中学教务主任后,更以满腔热忱和苦干精神,全力投身革命活动,在学校散发进步杂志《海鸥》。抗日战争爆发后,梁雷奉党组织的指示,来到太原,经太原地下党组织的介绍,加入牺盟会。后任牺盟会雁北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兼雁北十三县游击司令、战地执法官。同年9月率领部队先入平鲁,再到偏关。此时,有不少人员要求离开雁北回太原,梁雷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他表示“要留在雁北开展游击战争,与敌后群众同生死、共生存”,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多数同志表示同意留下,坚持就地抗日。10月梁雷兼任偏关县长,在雁北地区广泛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斗争,一时声威大振,大大鼓舞了敌后军民的抗战斗志。他在担任县长期间,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集中在组织民众,武装民众,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发动开展游击战争的工作上。他在给姚雪垠同志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正在导演着一幕戏,背景是荒山加荒山,演员是雁北关外十三县的游击队,观众是四万万五千万不愿作奴隶的中华儿女。”信的内容反映了梁雷同志为民族、为革命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38年2月,日伪集结了万余兵力扫荡偏关县等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梁雷率政府机关转移至柏家嘴村。3月18日,被日伪军数百人包围,梁雷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转移,不幸英勇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34、赵石宾:原名赵荣国,山西省榆次县人,1914年出生,1932年考入山西大学,负责编辑《学生新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参与《张垣民众日报》的编辑工作。1933年赵石宾在北平参加了共产党。从1934年到1936年冬天,赵石宾一直在北平做党的工作,参加抗日文化活动。在北平,他过着贫困的生活,以笔为武器,不懈地为报刊写了大量稿件,同时参与并提倡大众化、通俗化的工作,动员民众抗日。1936年下半年,抗日救亡的烽火在山西已薰薰燃起,党派赵石宾回到太原,参加牺盟总会宣传委员会的工作,编辑牺盟会的机关刊物——《牺牲救国》周报。他用真名或笔名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其他文章,还编过不少抗战课本、救亡鼓词之类的通俗读物。他一方面积极筹备《牺牲救国》的复刊,一方面编印抗日的小册子和宣传材料,分发到各地的牺盟会和新军,还与当地的基层牺盟会联合开展群众性的宣传工作。先后主持《政治周刊》与《黄河战旗》。除出版期刊外,还以他任总编辑的黄河出版社为阵地,出版各种丛书等读物,在动员、团结群众抗日。1940年后到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负责筹办《抗战日报》,他担任总编辑,被选为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晋西分会的主任理事、晋西文联常务理事。他的心血和精力全部倾注在根据地的新闻和文艺事业上。紧张繁重的宣传工作以及常年累月的写作和当时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本来就很弱的体质越来越弱。1942年2月赵石宾在晋西北病逝。晋西北行政公署在他逝世后的褒扬令中称赞他“参与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十有余年,以其坚强勇敢之气魄,沉毅苦干之精神,精辟之思想与丰富之学识,为国家民族而战斗,艰苦不渝,功绩共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919823012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THE END
0.《太行奇遇》之旅与你分享清晨,我们于广州乘坐6小时的高铁到郑州,然后继续乘坐4个小时的旅游大巴,终于扺达河南省安阳市林州,踏上了7天的“太行奇遇之旅”。 ……… 林州~《太行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地处于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石板岩乡境内,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海拔800-1739米。景区植被覆盖率为90%,有jvzquC41yy}/onnrkct/ew44iklbzƒq
1.十年十记·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线视角⑤|一个脱贫片区,串起因集革命老区、深山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冀晋蒙三省区的33个县(市)曾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22个县(市)位于环首都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地。在脱贫攻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和张承保地区结对帮扶,这个脱贫片区实现了全面小康,正在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jvzquC41pg}t0|npc0ipo7hp1|~0is4424:.2<2241jpe6npcm~b|q>597;9:7xjvor
2.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jvzquC41yy}/{lmnz{4dqv4|v|zt{8}wgzo{kuncq17347mvon
3.纪实丨大山深处面盆村河北频道7月中旬,我随河北省文联文艺宣传中心“紫藤树下·阜平减贫”专题节目制作组到阜平采访,住在了阜平县西南角的夏庄乡面盆村。那里秀美的山水和质朴的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驶进太行山 面盆村处在狭长的山谷之中,山高,石多,沟深,地处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是深度贫困村。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jvzq<84jgd4igkjk0eun0ls1u{yugv4424603;43;1712>98598/uqyon
4.太行之南起“华章”  游客在八里沟漂流。受访者供图   八里沟到了!这里被誉为太行山水精粹汇聚之地。域内沟壑奇幽、飞瀑鸣涧,有猕猴嬉戏,亦可闻群鹿呦呦。自然与人文景观荟萃,也被誉为“太行魂”。   八里沟景区位于新乡市西北部辉县市境内,地处太行山南麓、豫晋两省接壤处,总面积109平方公里,系国家AAAAA级景区、jvzq<84yyy4ykwmwcpku0lto146379>381g3eAg8d78fg<9g3:?99kh;4hh8h>ge;55d0qyon
5.石家庄赞皇县: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太行山绿水青山“门路在山多栽树,板栗为主快致富。家里千棵板栗树,小康路上迈大步。”在嶂石岩乡三六沟村,这一段朗朗上口顺口溜,完全可以展现出如今这里村民生活的状态。 三六沟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以前村民们过日子靠的是卖木材、种粮食,18000多亩山场杂草丛生,山上仅有的几棵板栗树,结出的果子少得可怜。住破房,穿旧衣,甚至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25=44B6ac9>3g=fd246136;u0nuou
6.传承邢台红色基因——热土篇⑤王硇:太行山上的“小延安”王硇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堡垒村,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沙河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根据地人民誉为沙河县的“小延安。” 5月中旬,记者来到王硇,参观抗战时期中共沙河县委、抗日县政府、沙河县独立营、一二九师385旅13团、地下交通站、县抗日高小等抗日机关驻地,仿佛走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jvzq<84yyy4igklef{4dqv4u|{}0u‚xvgo532;612753385526?77A60ujznn
7.即兴编编顺口溜,希望各地宝友多参与!争取被版主设为精品!即兴编个顺口溜,如果还行再继续! 本人今年本命年,生在七四年春天,从小立志是少先,长大又进共青团,如今早已是共产,风风雨雨许多年! 去年年初买经典,因为没有多少钱,排量仅仅一点六,手动低配也不嫌,都说银色好伺候,不管晴天和雨天! 出生至此一直男,民族是汉也没变,祖籍山东昌邑县,出生吉林的松原,祖辈代代是贫民jvzquC41en{c0v3cwvuiqvj0eqs/ew4ddu5uj{jcfq}og{4e979f4k>27;832m618:=14<8/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