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秦与赵的天然分界线,滏口陉”和“井陉”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虽然四面环山,但河水密布。沁河、丹河、漳河、沙河、唐河等河流贯穿其中,冲刷出来一条河谷。但是,这些山谷不利于人马的通行,因此在古代穿越太行山,大部分进出的交通道路均采用山脊隘口,其中最重要的是“太行八陉”。
在“长平之战”之前,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太行八陉”被秦、韩、赵、魏、燕五国所瓜分。其中,轵关陉在秦,太行陉在韩,白陉在魏,军都陉在燕,其余的滏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则全部在赵国境内。
从上面的“太行八陉”的分布中不难看出,由于赵国邯郸距离太行山太近,邯郸以西的滏口陉和井陉便成为了抵御秦国的重要通道。而一旦太行山防线失守,邯郸以西将无险可守,秦军随时可通过滏口陉或井陉翻越太行山,直逼邯郸城下。
在秦攻陷野王并把上党变成飞地之前,韩国的上党郡封锁了通道,这大大减轻了赵国国防的压力。但是,在周赧王(公元262年)的第53年,秦国夺取了韩国野王(现为河南沁阳),这使上党县成为了一个飞地。无奈之下,便想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换取秦国退兵。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郡为筹码,意图促成赵韩联手抗秦之势。
假如上党郡真的落入秦国之手,秦国可随时利用上党高地的地理优势来威胁滏口陉和井陉,从而使赵国太行山防线无效。冯亭才敢于做出这一决定,正是他看到了上党郡对赵国的重要性。这样看,人们是否仍然认为赵国君臣只是为了立即受益而接管了上党郡?
赵国的“长平之战”惨败,“滏口陉”和“井陉”形同虚设
实际上,在赵武灵统治下赵国迅速崛起之后,秦和赵将彼此视为最大的对手,双方从未停止战斗。在军事层面上,早在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与赵之间就爆发了“阏与之战”。这场战斗的目的还在于为通往“滏口陉”的道路。
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建议秦昭襄王立即进攻邯郸。一方面,这是因为山东其他国家没有时间动员军队来支持赵国,而在赵国惨败后,也没有时间动员军队来捍卫邯郸。更重要的原因是,遭受重创的赵国无法固守“滏口陉”和“井陉”两条重要通道,秦军可以直奔赵国的首都。
秦昭襄王拒绝白起的建议的原因是由于范雎的蛊惑,但嬴稷毕竟不是一个昏君。他也非常清楚,在“长平之战”中遭受惨重损失的赵国短期内无法动员部队。同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滏口陉”和“井陉”构筑关隘。只要秦国占领上党郡,“滏口陉”和“井陉”便等于是形同虚设。
实际上,也是如此。当秦军在周赧王第56年(公元前259年)袭击赵国时,尽管“滏口陉”和“井陉”仍在赵国手中,但赵国无法坚持防御太行山防线,他们只能收缩兵力并坚守邯郸,而秦军则轻易地翻过太行山,直接杀入了邯郸城。
如上所述,就“长平之战”之后的情况而言,尽管“滏口陉”和“井陉”仍在赵国手中,但赵的太行山防线已不复存在。也是因为太行山的防线太重要了。一旦失去防御,秦军不仅可以攻击赵,而且可以南下攻击魏。因此,魏国信陵君宁愿冒险偷盗虎符的危险,也要率部支持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