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在北京时间 2 月 6 日 9 时 28 分和 2 月 6 日 18 时 24 分——短短 12 小时内,共发生了两次震源深度为 20 千米的 7.8 级大地震。如此大的震级和较浅的震源深度,对土耳其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
另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网站显示,这两次 7.8 级地震还引发了数十次震级在 4.5 以上的余震,其中最强的余震达到了 6.7 级。
罕见的双主震型地震
此次的土耳其地震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大地震带上,其震中沿着该地震带向东延伸即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此次土耳其大地震能量来源为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挤压,导致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板块向西移动,进而形成了土耳其境内的两大走滑断裂带,并产生一系列走滑类型的地震。
地震就密集地发生在安纳托利亚板块的边界断裂带处,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两条断裂带,都能够产生大地震。
其中,最主要的是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贯穿土耳其全境,长期受非洲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过去袭击该国的许多地震的起因,过去一百年来,土耳其大多数的大地震都发生在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
但这一次,两个强震分属于东安纳利托利亚断裂带的两个分支。
第一次强震(北京时间2月6日上午)属于其中的南侧分支(下图的⑥号),而第二次强震(北京时间2月6日傍晚)属于北侧分支(下图的⑨号);恰好这两个分支都是长期未有强震活动、有潜在引发大地震的断层。
从这个特征看,第一次强震有可能身为“导火索”,在发生后造成这一区域应力场急剧变化,导致北侧断层分支失稳并突然破裂,引发了第二次强震。当然,目前这个推断只能算作猜想,需要后续地球物理学探测的证据。
但与此同时,两次强震的时空破裂过程有较大差异,且当前的余震震中在这两支断层都有分布,表明两次强震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并非属于同一次断层破裂过程。若将它们视作整体的区域断层破裂序列,可以称为双主震型序列。
需要防范的次生灾害
后续需要防范的灾害里,首要的是后续余震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
目前两次强震已经将断裂带的两支空区积累的应力能释放明显,短期内要再出相当甚至更强的地震概率极低。但从地震序列活动特点看,仍不能排除规模稍小的较强余震,仍需高度警惕。
此外由于本次已涉及两个断层,余震也将沿着两个断层分别分布,这两处断层的局地未破裂区(如北支断层西南段等),需要特别注意防范较强余震。
雪上加霜的是,当前正有一个气旋从东地中海登陆,并影响地震灾区。它将带来了强烈的风雨雪过程。
最后,祝愿所有受到地震影响的人们平安!
01
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在讲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点点关于地震形成的理论。
绝大部分地震的发生,都是来自地下岩层的突然错动。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地下的岩层就好像是一大把筷子,这些筷子正在被某种巨大的力量挤压(这种力量来源下面会说),在平时,筷子们处于不断被挤压的状态,因此不断弯曲。
大家的常识告诉我们,筷子的弯曲是有极限的,岩石也是。在受力以及弯曲超过极限之后,无论是筷子还是岩石都会断裂。大家回家就可以掰断一根筷子试试。
无论是筷子,还是岩石,在断裂的一瞬间都会传来很大的震动,这个震动的能量实际上就是筷子或岩石弯曲时候储存下来的能量,当它们断裂的一瞬间,这些能量突然释放,弯曲的筷子或岩石也就恢复了平直的状态,这就是地震理论中的弹性回跳理论,这也是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地震形成理论之一。
我们在前文说到了,要弯曲岩层,那么岩层需要受到极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实际上是在地球内核热量驱动下发生的,众所周知,地球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我们极度简化这个模型后(实际上非常复杂,简化只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可以认为地核是一个极高温度的炽热球体(某些区域的温度可能达到6000℃,与太阳表面相当),地幔则是一个类似橡皮泥的可塑性状态,而地壳则是坚硬的薄壳。
在地核加热下,地幔会产生热对流——热的密度减低上涌,涌到表面的变冷下沉,如此反复——漂浮在地幔上的地壳就在地幔的对流运动下发生运动,这就是板块运动的机制。当然,要是还不理解,大家可以吃个火锅,火炉就是地核,火锅汤就是地幔,白菜帮子就是地壳,只要火炉不停,火锅里面的白菜帮子将会一直运动。
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球的地壳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实际上是由14个大的板块以及若干个次一级的板块构成的,在地心热量的驱动下,它们就会相互碰撞——自然,我们凭直觉就能知道,在板块边界相互碰撞的地方,压力是最大的,而这也正好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在板块边界处,也正好是地震和火山最频繁的地点,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板块边界就是断裂带。
02
土耳其为什么如此大震频发?
有了上面的知识基础,我们可能猜都能猜到土耳其一天内发生两次大地震的原因了——它位于板块边界。具体来说,土耳其大体上位于安纳托利亚板块之上,4个板块包裹着这里,所以这里实际上被4个板块边界所包围。
在其北边,是巨大的欧亚板块,在其南边是非洲板块,东南边是阿拉伯板块,西边是爱琴海板块。
其中,东南边的阿拉伯板块非常不安分,时刻向北挤压安纳托利亚板块,但是由于安纳托利亚板块北部被巨大的欧亚板块死死顶住,它难以向北移动,只能向西滑脱,根据目前的检测,这一板块目前每年向西移动2厘米左右。
安纳托利亚板块的这种运动,造成了在其板块边界处(其实也基本上都是大型断裂带)的密集地震。在过去数千年中,这里发生过多次足以毁灭城市的大地震。仅仅是1900年到现在的120多年间,这一区域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就不少于10次,6级以上地震茫茫多。
具体到本次地震,由于地震刚刚发生,目前对这两次大地震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清楚,有些科学家将其看作是一次主震一次余震,有些科学家将其看作是两次单独的地震。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这两次地震发生的原理——它与我们上文所说的筷子的例子原理一致但略有不同——
这里地震的产生,不是由于地层的弯曲断裂,而是由于地层内断裂带的相互错动。板块边界地层存在的断裂带,平时像是拼图那样咬合在一起,但是在巨大的驱动力之下,拼图的咬合处突然断开,释放的力量全部释放,地层可能会相互错动一大段。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估计,第一次发生的震级为7.8的地震,其发生时,断裂带的破裂长度可能有190千米;而根据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估计,其破裂长度可能超过了300千米。
若按此推算,再考虑到其地震深度仅有20千米,那么这次地震的破坏力可能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坏力相当(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长度超过300千米,且震源深度也小于20千米)。
而这次地震中,该国南部重镇加济安泰普与震中距离不过20千米左右,这里有大约200万的常住居民,因此其损失很可能极其巨大。
03
土耳其地震会对中国地震带上的地区
带来联动影响吗?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地震起源于地下,岩层的破裂,而我们无法看透岩层,了解地下不同深度的岩性、结构、构造以及其受到的应力状态,因此我们目前的地震预测工作非常薄弱,自然无法向天气预报那样做出超前预报,以及对某些极端天气的未来影响范围做出判断。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地震学家在研究这些内容。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通过规律统计的方法,有科学家统计了欧亚地震带上地震活动增强对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影响。
其结果表明:如果欧亚地震带上,全年地震释放的能量超过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50%,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就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发生7级以上地震;若是欧亚地震带上地震能量比超过50%,且欧亚地震带上发生过8级地震,那么中国可能在3年内发生多次7级以上,甚至8级的地震。这一结果经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10%,也就是说正确可能性为90%。
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这只是一个经验性的统计,我们对板块运动的许多研究内容都是欠缺的,比如板块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碰撞过后能量的传导方式等等,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地方会有多大应力,已经会不会发生大地震的因素。
所以,从这篇论文来看,我们需要确定今年欧亚地震带的地震能量比,才能从经验的角度预测是否会影响到中国。从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对地下深处有更多了解,才有可能预测地震,以及地震后的一系列影响。
自1898年以来全球地震分布图
河源的概述
河源(《元和郡县志》载: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是广东省东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东江及其支流新丰江汇流的境内。河源市总面积是1.57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4.09万,下辖源城区和和平、龙川、紫金、连平、东源五县,市政府驻源城区。2022年,河源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是1294.57亿元。
注意,(2023年)2月11日10时41分,河源市源城区(23.76°N,114.64°E)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发生时,河源市区震感强烈,广州、深圳、汕头等闽粤多地均有震感。截止目前,暂未接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一般来说,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河源的历史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龙川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郡置梁化郡,河源改属梁化郡。隋开皇十年(590年),改梁化郡设循州。(五代十国)南汉大宝元年(958年),改旧循州治为祯州,河源等县属祯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
1956年,河源隶属惠阳地区。1959年,改属韶关地区(惠阳地区撤销)。1963年,复设惠阳地区,河源划归惠阳地区(后拆分为五个地级市:深圳市、东莞市、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1988年,河源升设地级市,原河源县划分为河源市源城区和郊区(1993年,河源市郊区改名为东源县)。
河源的自然
河源市处于粤东山地与珠三角平原过渡地带,多山地丘陵地形,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中,全市最高峰是(粤赣边境)连平县黄牛石顶,海拔1430米。东江(珠江流域的四大水系之一)、新丰江(东江水系最大支流)纵贯全境,山间和江岸分布着冲积小平原和宽广的谷地。
河源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与西北季风同源,只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季风区大部呈现为西北风向,华南附近偏转为东北风向),天气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当地年均温为20.7℃,年降水量是1767.2毫米。
河源的人文
河源的农产有水稻、甘薯(地瓜)、花生、大豆、甘蔗等,特产“河源火蒜”(河源本地种植的大蒜,经烘房烟熏后变成金黄色,故名)、“蓝塘猪”等。工业层面,河源有采矿(铁、钨、铜等)、冶金、机械、电子、造纸等部门。此外,当地是粤东北的交通枢纽,京九(北京至香港九龙)高铁及京九、广梅(广东广州至梅州)铁路和长深(吉林长春至广东深圳)、济广(山东济南至广州)高速经此。
河源的旅游资源丰富,如龟峰塔、新丰江水库(华南地区最大水库。因库区四季皆绿,处处皆绿,又名万绿湖)。河源地区的菜肴(小吃)主要为客家菜,偏重“肥、咸、熟”,如客家酿猪红(以猪血为原料)、紫金牛肉丸、东江酿豆腐(一种肉馅豆腐)、艾粄(粄,音同板,在客家语里是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统称)、炸油粿等。
综合自地球知识局、如此这般学地理、地理沙龙、地理蹊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